攀枝花市東區銀江鎮:“四治融合”描繪和美鄉村新畫卷

來源:中國網 時間:2022-05-18 13:49:32 編輯:李鳳 點擊:
“我們二社離黨建小廣場還有段距離,全是坡路,老年人想鍛鍊身體,大多時候也只能在樓下轉一轉。我建議把安置房旁邊那塊集體用地平整出來,修建一個活動中心,成為大家茶余飯後的好去處。”在一次沙壩村村民小組會上,有村民建議。
後經村民商量討論,一致同意修建活動中心。
近年來,攀枝花市東區銀江鎮積極探索鄉村治理新模式,建立健全自治、德治、法治、智治“四治融合”的鄉村治理體系,打造共建共治共用的鄉村治理新格局,描繪出一幅和美鄉村新畫卷。
以自治為基礎,激活鄉村治理內生動力
村民自治、民主管理、民主評議、民主決策,是鄉村治理的主要方式。如何把群眾積極性激發出來?政府來“搭臺”,群眾好“唱戲”才是有效辦法。
“村委事,共管理;小組事,多支援……”在銀江鎮沙壩村,村黨支部書記余方順介紹説:“我們的村規民約涉及尊老愛幼、環境整治、平安創建等內容,由村民自己制定、自覺遵守,實現了‘好壞有人判,事事有人管’的良好局面。”
沙壩村的基層自治只是銀江鎮推進鄉村治理的一個縮影。
銀江鎮著眼“網格問事、協商議事、自治管事”,不斷完善基層治理載體,建成民情訪談室等一批民主協商陣地,通過“説、議、辦、評”,切實把村民想要的和村裏想做的結合起來,鼓勵村民積極參與到鄉村治理工作中來,形成民事民議、民事民辦、民事民管的多層次基層協商格局。
以德治為先導,樹立鄉村治理新風正氣
“幾百年來,彝族兒女孝敬父母、團結兄弟姐妹和鄰里、互相關心和愛護,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親近而融洽。這一切都歸功於我們的宗教信仰——丁蘭木刻,它可以追溯到中國《二十四孝經》之第九個《刻木事親》的故事,正是因為有這樣的孝經文化作為支撐,才有了幾百年來,依舊純樸善良、敬畏生命和大自然的彝族兒女……”每一個來阿署達村青少年研學旅遊社會實踐基地參觀學習的人,都會聽到本土彝族講解員講述丁蘭木刻的故事。
銀江鎮把德治有效融入基層社會治理中,積極推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注重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充分發揮道德模範、勞動模範、先進黨員、致富帶頭人的示範帶動作用,積極培育“身邊人講述身邊事,用身邊事教育身邊人”的鄉賢治理文化,營造崇德向善、見賢思齊的良好氛圍。積極開展“最美家庭”等評選活動,積極倡導文明新風,引導村(居)民轉變觀念,自覺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打造了11個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建立14支志願服務隊伍,開展志願服務活動。目前,銀江鎮獲評“全國文明村”2個,“省級文明村”1個,“市級文明村”2個。
以法治為保障,實現鄉村治理井然有序
銀江鎮將11個村(社區)劃分為34個網格,配備34名網格員和116名“法律明白人”,並以支部共建為依託,大力推行社區民警輔警兼任村(社區)黨組織副書記、主任助理,探索“黨建延伸+農村警務+農村治理”聯創模式,促進共商共建、共用共治、防範風險、化解矛盾。
建立健全小微權力運作和監督機制,著力堵塞“微腐敗”發生的源頭。通過制定《銀江鎮村<社區>集體經濟組織管理實施細則》《銀江鎮財政財務集中核算管理辦法》等,運用“1+N”專項整治模式,持續開展惠農資金、集體資産管理、侵害群眾利益問題以及作風問題專項治理,著力解決群眾深惡痛絕的“微腐敗”問題。
大力開展普法宣傳,借助身邊人、身邊事現身説法 、以案説法,帶動幹部群眾尊法、學法、守法、用法,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觀念逐步形成。成立鄰里矛盾糾紛調解隊伍,分級分類調解矛盾,有效防止矛盾外溢、升級,實現“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人員不上行”的目標。
以智治為支撐,提升鄉村治理現代化水準
眼下,一場智慧化管理革命正在銀江鎮進行。
“你看,拿出手機用小程式掃一下就可以充電了,非常方便。”恒德社區居民胡耀軍指著停車棚裏的智慧充電系統説。
過去,居民習慣把電瓶車停放在樓道或者開到家裏充電,存在較大安全隱患,且很難管理。恒德社區通過設立電瓶車集中停放充電站,不僅有效解除安全隱患,還進一步規範小區停車。
此外,為加強轄區智慧化管理,銀江鎮還累計投入139.5萬元在全鎮7個村4個社區安裝138個監控點位,充分發揮“雪亮工程”實戰化運用,利用“雪亮工程”平臺為轄區派出所提供視頻材料辦理案件60余起,為村民挽回經濟損失5萬餘元。(劉茜 張瀟予 胡波 羅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