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地打工也能打到全國有名?你不信?來自內江市資中縣的農民工張興勇用實力證明——可以!
20多年來,張興勇的從業足跡遍佈北京、山西、山東、四川等地。他紮根建築施工一線,勤學苦鑽,對鋼筋的下料、綁扎、焊接等各道工序爛熟於心,練就了爐火純青的鋼筋加工技術,從小小“打工仔”蛻變成優秀技術工人,獲獎無數。
張興勇先後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優秀農民工、四川好人、四川省技術能手、四川工匠、內江市五一勞動獎章等榮譽。
近日,在2022年第三季度“中國好人榜”四川候選人公示名單中,又看到了張興勇的名字。
張興勇綁扎鋼筋
謀生
16歲少年踏上打工路
張興勇是四川東亞建築集團有限公司鋼筋工工長、高級技師。
“很驚喜,很意外,其實我很普通,我能做的也只是把手裏的鋼筋綁紮好,把工作任務完成好。”面對榮譽,張興勇這樣説。
有人好奇,一個工地上的“打工仔”可以獲得那麼多榮譽,他到底憑什麼?
細讀張興勇的奮鬥故事,答案不言自明——他憑的是真本事。
張興勇來自資中縣水南鎮姊妹橋村。上世紀90年代,打工潮興起,為了“填飽肚子、給家裏蓋房子”,張興勇放棄了學業,跟著村裏人到工地打工。那一年,他16歲。
剛到工地那會,張興勇沒有固定的師傅,今天跟著這個學一下,明天跟著那個幹一會。看著像個陀螺一樣忙個不停,但其實只是東一榔頭西一棒槌,沒學到真本領。
在工地上,沒有技術,只能幹下力氣的活,年輕的張興勇為了掙錢,把苦和累藏進心裏。實際上,他也暗自盤算著,要學習技術才是硬道理。
聽説捆紮鋼筋工資高,張興勇便有了目標。
在山西太原的一個工地上,包工頭見張興勇年輕好學,手腳勤快,便交給他不少活,還把施工圖紙給他看。張興勇很珍惜這次機會,認真學習起來。
“一個優秀的鋼筋工,必須要能夠看懂圖紙,知道設計者表達的意思,才能又好又快又準確地完成任務。”學習中,張興勇深諳其理,識圖便是他系統學習的第一步。
鋼筋混凝土結構圖例符號、常規鋼筋混凝土構件的鋼筋結構施工圖,除了這些,張興勇還購買了許多建築類的專業書籍,學習了建築構造的基本知識、常用鋼筋的品種、性能、規格、型號以及鋼筋的驗收與保管,常用鋼筋加工的機具使用和保養等一系列的內容。
工作時進行實操,業餘時間便一心學習理論知識。經過虛心請教和自學,漸漸地,張興勇的技術越發成熟,終於有了自己固定的工種。
除銹、調直、連接、切斷、成型、安裝,看著鋼筋在自己手中“飛舞”,看著一道道工序逐漸完成,想像著一幢幢高樓大廈在自己手下拔地而起……自己第一次上手操作時的激動和興奮,張興勇至今難忘。
精進
打工仔變高級鋼筋工
2005年開始,張興勇開始擔任鋼筋班班長。對他來説,這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從那一刻起,他深知,自己不僅要為自己負責,更要為整個鋼筋班負責。
鋼筋加工包含捆紮、焊接等工序,看起來是只需反覆操作的簡單工作,但其作為混凝土結構物中的重要一環,直接決定著建築的品質和使用壽命。
為了保證工程品質,張興勇帶頭將每一個步驟盡可能地做到完美,對於那些新手、生手,他親自教親自帶,手把手教學。空閒時,他還會組織大家一起探討鋼筋加工的手法、技巧,以更快更好地提高大家的水準,保證鋼筋班經手的每一個工程都實現“零失誤”。
在外漂泊始終不是辦法。這些年,家鄉的發展日新月異,張興勇也把奮鬥的戰場轉回了內江。
2014年開始,張興勇帶著在外積累的豐富鋼筋工工作經驗回到家鄉內江,成為四川東亞建築集團有限公司鋼筋工工長、高級技師。
張興勇在製作工棚裏下鋼筋料
是金子,在哪都能發光。在內江,追求精益求精的張興勇加工的鋼筋構件尺寸精準,綁扎焊接到位,細節完美。他技術過硬,捆紮的鋼筋基本都是“免檢産品”。他參與項目的鋼筋工程還經常被其他項目部組織集體參觀學習。
也正是因為這樣,從2014年開始,企業推薦他參加鋼筋工技能大賽。張興勇帶著爐火純青的技術走上賽場,贏了一場又一場。
2014年,張興勇在內江市職工職業技能競賽中取得建築業技能大賽技術能手稱號。2016年參加內江市人民政府主辦的“甜城工匠——2016年技能大賽”,榮獲鋼筋工三等獎。
2019年,張興勇代表內江高新區參加四川省第七屆農民工技能大賽,榮獲鋼筋工項目一等獎,並被評為內江高新區2019年度優秀務工人士以及2019年內江市優秀農民工,榮獲四川工匠和四川省技術能手榮譽稱號。
再後來,他先後獲得內江市技術能手、十大甜城工匠、內江市五一勞動獎章、全國優秀農民工、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內江市首席技師等榮譽,成為內江市勞模宣講團團員。
二十多年來,張興勇跑遍了大半個中國,在各地修建過房屋、電站、水廠、橋梁、道路等。他始終紮根在建築施工一線,憑藉不懈努力練就了一手精湛的鋼筋加工技術。
輾轉之間,一個初出茅廬的工地小工變成了高級鋼筋工,一個默默無聞的打工人成為全國性榮譽的獲得者。這就是張興勇的本事。
奮鬥
為家鄉發展貢獻力量
榮譽接踵而至,張興勇並未沾沾自喜。他説,自己能有今天的成績,離不開家人的支援和付出。
張興勇長期在外務工,照顧兩個兒子以及家中其他一切大小事務的擔子全部壓在了妻子身上。是妻子的信任和關愛,給了他安心工作的信心和底氣。
因為常年在外,張興勇的兒子記不得爸爸的樣子,每次過年回家,好幾天才肯開口叫爸爸。和兒子剛開始親近,出發的時間又到了。每次分別,兒子都抱著他哭得撕心裂肺,而他只能狠心等孩子哭累了睡著後離開。
説到這些年的經歷,張興勇不免感嘆。他説,自己和其他農民工兄弟一樣,為了生活和理想,為了家庭的幸福,一次又一次出發,“小家幸福了,我們的國家才能更加繁榮幸福。”
家人的支援給了他動力,工友的幫助讓他感受到溫暖。
早些年,工地的生活環境特別差,睡的是大通鋪,洗澡沒有熱水,廁所是露天的,宿舍僅有一個昏暗的小燈泡,更別提空調、電扇了。想家時,大家互訴衷腸,相互安慰。困難時,大家你幫我助,相互支撐。
一年,張興勇和工友結束新疆的打工生活往家走,因為還沒領到工資,買完車票,張興勇已經囊中羞澀。他只買了三個馕,帶了一大盒白米飯和一些酸豇豆就踏上回家旅程。誰承想,車上溫度高,一晚過去,張興勇的飯菜餿了。沒錢買吃的,他就把餿了的飯泡上水繼續吃,同車的工友見狀,一人省一口接濟他。
這樣的真摯情感,張興勇難以忘懷。因此,對工友,他毫不保留,把工友當兄弟,和睦相處,並將自己所學向工友傾囊相授。“一人行,不算行,團隊行那才叫行!”這是張興勇常常挂在嘴邊的話。
張興勇在製作房鋼筋分料
“師傅毫無保留地將技術全部傳授給我,幫我們分析工程難點,讓我們在實際工作中減少差錯,他是一名好鋼筋工,也是我們的好師傅、好工友。”一起共事的甘代勇説。
張興勇帶的10余名組員,都從鋼筋班裏的“小白”變成了“好手”,人人會識圖,人人都是技術骨幹。
在張興勇眼中,勞動精神、勞模精神、工匠精神,就是幹一行愛一行精一行,與時俱進地學好技術、用好技術。
“我還要繼續鑽研建築行業的技術規範,提升技能,起好模範帶頭作用,為公司培養更多技能人才,不辜負榮譽,不辜負家鄉人民的厚望,為家鄉的發展建設貢獻力量。”張興勇説。(姜曉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