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堅持城鄉融合發展,暢通城鄉要素流動,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指明瞭方向。金口河區深入落實省委關於持續深化省內對口幫扶有關工作部署,聚焦鄉村振興重大主題,攜手沙灣區多措並舉開展了紮實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和共同富裕的創新實踐。
找準産業發展“關鍵點”,增強“造血功能”
産業發展是為鄉村振興造血、供血的“心臟”。針對農産品銷售渠道單一、市場影響力較弱,旅遊基礎設施薄弱,餐飲住宿制約旅遊發展等情況,集中資金重點打造一批網紅民宿,培育一批網紅、發展一杯茶(老鷹茶)、研發一桌菜(烏天麻),以此作為樣板示範,促進金口河區農旅融合發展。
一是樹立民宿標桿,使小村莊按下“激活鍵”。針對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勝利村內有品位、有靈魂、有特色的民宿少的難題,投入30萬元個性化設計打造崖道半民宿,以點帶面,引導景區民宿業主重視特色設計、特色裝修,多開辦一些“小而精”“美而特”民宿。
二是發揮網紅效應,幫農産品“飛出”小涼山。引入專業第三方平臺,把老鷹茶第五代非遺傳承人包裝培育為本土網紅“瓦山黎胖子”,開啟新媒體直播帶貨,宣傳推薦老鷹茶、金絲黃菊、永勝臘肉、高山蜂蜜等農産品,讓廣大種植戶共用發展紅利。
三是研發天麻菜係,讓山中珍品“搖變”美食名片。針對烏天麻僅粗加工銷售,産品結構單一、産品附加值低的問題,前往貴州學習天麻宴研發經驗,深化與樂山職業技術學院合作,成功研發出天麻菜係,並舉辦“天麻宴”菜品創新大賽等推廣活動,將農特産品變為旅遊商品,使天麻宴成為金口河的一張美食名片,有效幫助烏天麻延長了産業鏈。
強化民生改善“支撐點”,打造“精神高地”
解決群眾實際困難,提升當地彝漢群眾幸福感,是金口河一直以來的幫扶“出發點”和“落腳點”。
一是“小投入”彰顯“大民生”。在永和鎮、共安彝族鄉5個村投入60萬元分別實施飲水提升項目,滿足全村村民用水所需,投入36萬元在和平彝族鄉、永勝鄉實施亮化工程,解決村民夜間行路難問題,購置30萬元教學設備,改善6所小學辦學條件,購買72萬元醫療設備,提升區域醫療救助能力。
二是“小積分”激發“大能量”。推行“榮譽村民”積分管理機制,積分項目量化村民的日常行為,通過積分兌換獎勵、評優評先等方式,引導更多黨員群眾投身村集體各項事業發展,積極構建政治、自治、法治、德治、智治“五治協同”治理格局。
三是“小服務”傳遞“大溫暖”。以社區居民為中心,以提升服務為導向,建立“群眾點單、網格員派單、商家接單、群眾評單”的“四單”工作模式,構建“智慧鄰里·便民服務5分鐘服務圈”,使轄區居民感受到社區大家庭的溫暖,逐步形成較完善的社區服務體系。
四是“小舉措”促進“大團結”。開展結對幫扶260余場次,捐贈執法車輛、學習用品、辦公用品約30萬元;開展“校聯體”“醫聯體”組團式幫扶工作和義診、送醫下鄉等醫療救助活動10余次,舉辦農特産品展銷會2次,幫助企業實現收入46萬元,凝聚各方力量,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大團結局面。
抓牢人才振興“著力點”,推進“提檔升級”
鄉村振興人才是關鍵,金口河區致力於人才“選育留用”,通過對口幫扶拓展“朋友圈”,不斷充實區內人才力量。
一是從“變”字破題,轉變思想,推動幹部能力強起來。先後5次帶領共安彝族鄉文店村組幹部赴沙灣區牛石鎮喻壩村學習赤松茸種植技術,為農村技能人才送技術、送理念,發動村幹部、村民因地制宜發展赤松茸種植,在群眾增收致富的同時,進一步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真正培養一支帶不走的高素質專業化隊伍。
二是靠“育”字推進,多點培育,推動優質人才多起來。舉辦抓黨建促鄉村振興培訓班,提高區內幹部人才自身“造血”功能;實施緊缺專業人才頂崗培養計劃,選派醫療、教育、生態環境、城市建設人才到沙灣區頂崗鍛鍊、賦能成長。舉辦文旅從業者培訓班提升文旅從業者能力,興辦椏溪移民安置點就業工坊1個,協辦廚藝、養老護理員等“技能培訓專班”23期。
三是用“扶”字拓展,扶智提能,推動脫貧群眾富起來。黨員幹部與脫貧戶通過“一對一”結對幫扶,以對口幫扶項目為抓手,指導按需發展家庭種植養殖産業,鼓勵脫貧戶通過技術培訓等方式,增強自我發展能力,帶動脫貧戶持續穩定增收。(金口河區委組織部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