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方的客人請你留下來,請你留下來……”近年來,峨邊彝族自治縣黑竹溝鎮底底古村立足毗鄰黑竹溝國家4A級景區的獨特區位優勢、自然資源和人文風情,堅持“文化+旅遊+扶貧”思路,堅持以文促旅、文旅融合,大力發展鄉村旅遊,不斷推進新村建設、産業發展、文化傳承、服務提升,逐漸成為峨邊全域旅遊中一顆璀璨的明珠,成功探索出一條彝族地區鄉村振興之路。
夯實發展基礎“彝族山寨”變“旅遊景區”
底底古村搶抓成昆復線、峨漢高速、S309峨美路建設帶來的“時空壓縮”效益,被納入“1+1+2+N”全域旅遊戰略佈局,作為黑竹溝“溝內遊、溝外住”的重要承接點,進一步完善“一日遊”“二日遊”等文旅産品供給。
“發展旅遊必須要有特色,我們把彝族的傳統文化整合到新寨的提升打造上來。”底底古村黨支部書記洛子布哈介紹,底底古村整合彝族新寨、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等政策,採取“小規模、組團式、微田園、生態化”建設模式,把彝族傳統的“太陽曆、牛頭樁、古諺語”等元素植入新寨建設全過程,實現人文資源和新村建設緊密結合,不斷增強旅遊配套承載力。同時,成立鄉村旅遊合作社,大力實施旅遊扶貧重點村“1+4”行動,深入推進污水、垃圾、廁所“三大革命”,建成遊客服務中心、旅遊廁所、旅遊標識標牌、旅遊停車場等基礎設施,完善配電、供給排水、通信網路等服務設施,增強旅遊服務軟實力,推動底底古村由打卡式景點旅遊向深度旅遊轉變,不斷增強旅遊市場競爭力。
突出地域特色“彝族民居”變“禪驛民宿”
底底古村充分利用脫貧攻堅、鄉村振興帶來的政策紅利,引進樂山立事達集團,統籌形態、文態、生態“三態合一”,建成全市首個彝族特色村級文化“禪驛·底底古度假酒店”。
“我們將‘三角樁、火塘座、日月旗’等彝族生活元素以及‘紅、黃、黑’三色融入酒店各個角落。”“禪驛·底底古度假酒店”負責人介紹,酒店始終堅持按照“硬體特色文化+軟體現代文化”相結合,立足原有民居風格和自然地貌,發揮山區綠色、生態、有機優勢,堅持依山就勢、隨行生變,融入竹林、竹座、竹園等“禪”元素,著力發展特色農業。走進禪驛酒店,無論是客廳的火塘、房間的窗簾,還是床上的靠墊……彝族元素隨處可見。
“阿老表,你別走,彝族的姑娘多美麗,山寨的風景多迷人,美酒享不盡、歡樂彝族多……”如今,來到底底古村,白天欣賞美麗的風景、聆聽彝族長者講述彝族經典《勒俄特依》的歷史故事;晚上,品彝族美酒、嘗彝族燒烤,還能和彝族小夥、姑娘一起跳達體舞、唱彝族情歌《阿惹牛》,讓遊客樂不思蜀。
禪驛酒店入駐底底古村,不僅租用村民的住房做酒店民宿,還實現了部分村民在酒店務工就業,“租金+務工收入+年底分紅”對部分村民來説是筆可觀的收入。嘗到旅遊發展甜頭的底底古村村民,發展旅遊的意願越來越強,服務意識顯著提高,逐步從傳統的“務農者”“耕山者”轉變成了手端“文化碗”的“旅遊者”。
堅持共建共用“貧困山寨”變“小康新村”
“我們要堅持共建共用,採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舉措,紮實推進共同富裕。”洛子布哈介紹,底底古村緊扣鄉村旅遊消費升級帶來的新要求,堅持群眾主體地位,強化自治、德治、法治“三治並舉”,著力構建共建共治共用新格局。同時,堅持文化共用、文明共建、産業共榮,深挖彝族文化,將靜態的歷史文化資源轉化為産業優勢;創新打造“積分超市”,積極引導村民自治,著力營造安心、舒心、放心旅遊環境;堅持“公司+黨支部+合作社+農戶”模式,盤活村級集體資産入股企業、鼓勵群眾租賃住房建民宿、開展勞務培訓推動就近務工、興辦“彝族樂”等,帶動群眾實現“股金+租金+薪金+現金”四重收益。
曾經“背靠馬鞍山、家住景區邊、吃飯全靠天”的底底古村完美實現從“貧困山寨”到“小康新村”的華麗轉身。如今,底底古村成功創建為國家2A級景區、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省級鄉村旅遊示範村、省級“四好”村、市級彝族新寨建設示範村,在鄉村振興的康莊大道闊步前行。(王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