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四川省樂山市井研縣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理念,在全縣96個村全覆蓋推行“紅色議事堂”,通過擴寬議事渠道、完善議事規程、搭建多元共治網路,將過去“我提出、你辦理、我受益”的服務方式轉化為“我主張、我參與、我推動”的共治模式,讓群眾真正成為鄉村治理的參與者、推動者和享有者。
黨建引領鄉村議事,擴寬參與治理渠道
過去群眾參與鄉村治理的途徑零散、不成體系,通過推行“紅色議事堂”,進一步拓寬群眾參與鄉村治理的制度化渠道,推動黨組織領導下的議事協商走深走實。
建議事組織,明確“誰來議”。採取村民代表推薦、戶代表選舉方式,推選“紅色議事堂”副理事長、秘書長各1名、議事員不少於20名,理事長由村黨支部書記兼任,其他成員由在群眾中有一定威望、熱心群眾事務的“兩代表一委員”、群眾代表、致富能人等組成,真正把舞臺“讓”給群眾、話筒“遞”給群眾。
搭議事平臺,明確“在哪議”。依託村級黨群服務中心,整合閒置場地,實施統一掛牌、統一標識、統一佈置“三統一”,打造議事場所90余處,同時設立線下議題信箱和線上微信群,建立“村民提案日”“集中走訪日”等制度,讓議題收集隨時又隨地。
定議事制度,明確“如何議”。根據問題收集、議題提出、集體討論、結果表決、實施監督5個環節,建立“五事”議事制度,即徵詢意見“提”事、充分討論“議”事、集體表決“定”事、及時跟蹤“辦”事、定期反饋“評”事,通過全鏈條民主協商閉環流程,確保議事辦事流程更加精準、有的放矢。
著力實施“三微”工程,集聚多元共治合力
過去居民在鄉村治理中普遍當“看客”,“等靠要”思想突出,通過推行“紅色議事堂”,著力實施“三微”工程,讓群眾既當議事者,更當共治者,最大限度調動群眾參與鄉村治理的積極性。
實施“微志願”工程,育治理隊伍。由村組黨員幹部牽頭,以熱心群眾為主體,組建愛村護村志願服務隊40余支,開展糾紛調解、扶貧幫困等志願服務,舉辦認養綠地綠樹、修剪花草樹木等活動,進一步增強鄉村自治力量,促進鄉村和諧穩定。
實施“微場景”工程,建美好家園。利用廣場墻壁、農戶住宅和後院墻面等,打造文化宣傳墻90余面,設立“幸福笑臉”“善行義舉榜”“事務公開欄”“居民公約”等版塊,及時傳遞政策動態,全面展示鄰里風采,讓群眾在日常生活中潛移默化接受教育熏陶。
實施“微點子”工程,強致富能力。發揮議事堂成員人熟、地熟、情況熟等優勢,為有意願、有能力的創業群眾和村級集體經濟提供技術、技能、資訊等“微點子”,累計回引外出務工人員、高校畢業生、退役軍人等30余人返鄉創業,帶動村級集體經濟增收50余萬元,幫助300余名貧困群眾自主創業、發展産業脫貧致富。
發揮議事協商作用,提升服務群眾實效
“紅色議事堂”站穩群眾立場,改變以往政府自上而下大包大攬的做法,群眾“當家作主”“有事好商量”的意識進一步提升,建設美好家園的主動性進一步增強,一些村由過去的“糾紛多、矛盾多、怨氣多”變為現在的“歌舞多、笑聲多、謙讓多”。
暢通民意表達渠道。“紅色議事堂”打破了以往“你講我聽”的説教模式,搭建起“讓群眾能説話、有地方説話、有時間説話”的下情上達平臺,累計收集鄉村建設、産業發展、環境衛生等意見建議300余條,群眾有了“話語權”,對參與商議解決“家門口的事”充滿了熱情。
解決急難愁盼問題。“紅色議事堂”通過民主協商議事、實施“三微”工程等,推動一大批群眾反映的難題得到解決,一大批信訪積案得以化解。截至目前,共解決群眾出行困難、飲水困難、房屋修建等急難愁盼問題600余個,基層黨組織凝聚力明顯增強;調處農民工維權、醫患糾紛、婚姻家庭糾紛等350余件,調成率98%,大量矛盾糾紛在基層得到化解。
凝聚思想感情共識。“紅色議事堂”是走進群眾、引領群眾、服務群眾的重要手段,形成團結服務群眾、教育引領群眾的常態機制,積極引導群眾轉變思想觀念,克服“等靠要”思想,培育健康文明生活方式,激發“愛家鄉、感黨恩、跟黨走”的情感共鳴,為鄉村治理、鄉村振興凝聚群眾智慧和力量。(孫宏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