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馬邊:黨建引領,“繪”出“彝山人家”好生活

來源:中國網 時間:2022-11-08 05:01:37 編輯:王衛東 點擊:
走進安置點,入眼便是“彝山人家”四個大字,這裡青山環抱,風景旖旎,一幢幢小樓房錯落有致,一條條水泥路直通家門,一排排路燈街邊豎立。近年來,建設鎮堅持以氛圍營造為抓手,在黨建引領、就業幫扶、鄉愁融合等方向尋找突破口,積極探索集中點治理新路徑,致力於實現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的美好願景。
組織引領,強基固本,幹群合力促發展。“彝山人家”是樂山唯一一個跨三個鄉鎮的大型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人員結構複雜,管理難度較大。為更好地管理此地,服務群眾,建設鎮不斷探索,始終堅持組織引領,按照“哪有搬遷安置點,哪就有黨組織”的要求,與其他三鎮合作成立聯合黨委,將服務由過去的“獨角戲”成功變成“大合唱”。同時摸清集中點黨員底數,建立黨員花名冊,採取“派駐幫建”方式在陳家溪集中點建立“小區黨支部”,促進黨的組織和黨建工作全覆蓋。此外充分發揮群眾“主人翁”角色,從群眾中選拔出綜合治理專幹1名和組長2名參與集中點治理並享受村組幹部相關待遇。建立“村委—樓道—家庭”的自治模式,把小區劃分為若干網格,發揮小區支部統籌協調作用,形成階梯式的問題協商調處機制,實現跨區域搬遷安置集中點治理的新格局。
氛圍營造,多措並舉,産業興旺促穩定。從“熟人村落”到“陌生小區”,以前還能靠著農耕生活的群眾,到集中點裏居住,無法種植、無法養殖,如何謀生?這成為了建設鎮亟待解決的問題。為了留住群眾,建設鎮多方學習,多措並舉。首先依託小區黨支部,建立陳家溪集中點人員人力資源庫,做到“三清兩明”,通過花間刺繡公司,將“功能表式”培訓、市場需求、民族文化對接,開展民族手工藝品加工、電商等技能培訓,提升搬遷戶就業技能,為群眾提供更多更好的專業化服務。同時加大勞務輸出力度,將集中點群眾納入建設鎮公共就業創業服務範圍,積極對接縣級就業部門,依託浙江越城區幫扶、峨眉山市對口幫扶等契機,面向集中點精準投放就業崗位,集中開展專項服務、優先組織“點對點”返崗復工,通過週到細緻的崗位提供、政策落實,力保集中點群眾就業無問題。下一步建設鎮將協同花間刺繡公司,建立彝繡扶貧車間帶動群眾增收致富。採取“龍頭企業+村集體+農戶”模式,促進周邊群眾實現“家門口”務工,收入節節攀升。
黨員示範,去蕪存菁,文明新風促融合。集中點的小廣場上,每天傍晚都能見到一群跳廣場舞的姐姐們,“我們的孩子都出去工作了,家裏就剩下我們老兩口,以前在山裏的時候總感覺心裏空落落的,但現在,小區裏熱熱鬧鬧的,每天陪老伴散散步、陪老友下下棋,這心裏也暖洋洋的。”一位坐在廣場邊上看老伴跳舞的大爺説道。群眾的物質生活保障了,精神世界也不能落下。近年來,建設鎮依託集中點改造提升工程,打造以彝族文化元素為主題的宜居環境,建立摔跤場、彝文化長廊、紅白事點等,最大程度把彝族文化吸納進來,助力群眾找回“鄉愁”。同時建立“童伴之家”、圖書館、技能培訓室等場所,提升群眾文化素養,潛移默化引導群眾從“村民”向“市民”轉變。此外以“積分制”機制為載體,充分發揮黨員示範作用,在建立積分超市的基礎上,對集中點周邊已徵用的閒置土地進行整理,劃分出多塊規範菜地,通過積分管理進行優先級分配和進退管理,推動群眾棄陋習,樹新風。“兌換的土地雖然不大但種菜是足夠了的,我家兌換的地現在都種上的白菜、小蔥、菜瓜,這種菜的過程既滿足了自己的土地情結,也能借此教育孩子不能忘本,養成勤勞好習慣。”一位正在微菜園裏忙碌的大哥説道。
“現在的集中點要趕上城裏的小區了,小孩上學方便,老人看病不愁,我自己還能憑手藝賺錢,真的很感謝黨委政府的關心和幫助。”一位在花間刺繡公司上班的女工笑著説道。為了讓集中點的群眾安居樂業,建設鎮始終堅持黨建引領,積極探索,不斷創新,在幹群的共同努力下,一幅幅生態宜居的畫卷正在“彝山人家”鋪展開來。(楊妮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