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邊彝族自治縣認真貫徹落實省、市部署要求,聚焦聚力“三大領域”,統籌推進接續鄉村振興,充分激發乘數效應,加快實現兩項改革由“物理變化”催生“化學反應”,持續釋放更多改革紅利,紮實寫好兩項改革“後半篇”文章。
做實鄉村規劃,釋放發展紅利
高效有序推動縣域規劃整體佈局。縣委搶抓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發展機遇,緊扣市委“旅遊興市、産業強市”工作主線,按照峨邊“18345”總體發展方略,強化多規合一推進國土空間規劃、全域旅遊總體規劃、鄉村振興“1+7+N”規劃編制和落地落板;完善提升“十四五”交通、産業、社會治理、智慧城市等專項規劃,全面構建以縣城為城鄉統籌發展中樞,以黑竹溝旅遊業為核心增長極,以三河流域鄉(鎮)村佈局和三河三帶産業佈局為支撐的“1+1+2”全域協同發展新格局。
抓好片區規劃做強産業。根據全省鄉村片區國土空間規劃工作要求,結合縣域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十四五”規劃、鄉村振興規劃及其他相關規劃,細分産業空間佈局,打破鄉鎮行政區劃限制,探索將經濟區和行政區適度分離,把全縣劃分為大渡河百里桃竹片區、白沙河高山果蔬片區、官料河生態林竹片區、黑竹溝彝文化旅遊片區,繪製好縣域經濟地理版圖,以國土空間規劃統籌交通規劃、産業規劃、旅遊規劃等13個專項規劃,實現“多規融合”。
推動鄉村片區規劃編制落地。圍繞市委賦予峨邊建設“現代農業示範區與生態經濟先行區”的定位,峨邊結合鄉村産業和社會發展合理需求,科學轉變鄉村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方式,優化鄉村農業空間、生態空間和建設空間,統籌鄉村産業空間佈局。緊扣“致力綠色崛起、建設美麗峨邊”發展主題,推進“全域旅遊興縣”戰略,將全縣劃為大渡河百里桃竹、白沙河高山果蔬、官料河生態林竹、黑竹溝彝文化旅遊4個鎮級片區和25個村級片區,確定4個中心鎮、25個中心村。全面啟動了4個鎮級片區規劃編制,第一批次優先開展大渡河百里桃竹片區、白沙河高山果蔬片區2個鎮級片區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編制,同步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交通運輸等13個專項規劃編制,實現“多規融合”。同時,啟動先鋒片區、星星片區等4個村級片區規劃編制。
提升公共服務,釋放民生紅利
優化整合教育資源。通過調整學校佈局,優化教育資源配置,提升教育服務水準。峨邊彝族自治縣椒江太陽坪小學(共兩期)竣工投用增加學位供給540個;推進太陽坪實驗中學(一期)和峨邊彝族自治縣第二幼兒園(濱江幼兒園)建設,竣工後增加學位2270個;新建毛坪中學和大堡中學學生宿舍樓,增加學生寄宿制訂床位供給;推動教育資源整合,撤銷村小教學點3個、村幼教學點21個,整合更名村幼教學點11個、民辦幼兒教學點1個,更名小學教學點1個。
提升醫療服務能力。通過整合醫療資源佈局、完善硬體設施、拓展服務項目,提升鄉村醫療服務水準。將19個鄉鎮衛生院整合成15個,撤銷4個鄉鎮衛生院建製作為所屬鄉鎮衛生院分院;130個村衛生室整合成91個建制村衛生室,撤銷35個村衛生室設置為村服務點,構建“縣級醫院+鄉鎮衛生院+分院+村衛生室+服務點”的醫療服務體系,實現鄉村資源優化配置且服務不減。打造黑竹溝鎮中心衛生院醫療衛生次中心,改建勒烏鄉衛生院,鄉鎮衛生院DR射線系統安裝實現全覆蓋,6個鄉鎮衛生院增添B超、心電圖機,實現鄉村醫療基礎硬體大提升。新建鄉鎮中醫館14個,配備中醫藥人才28名,全面提升醫療服務水準。
提升養老育幼服務能力。聚焦“一老一小”重點人群,採取城鄉結合,共同推進的方式,實現養老育幼服務健康發展。整合資源建設完成東風新城社區養老綜合體,郭凡村、大坪社區日間照料中心2個,五渡、黑竹溝農村區域養老服務中心示範點2個,完成新林敬老院適老化改造,城鄉養老服務供給能力顯著提升。全縣村(社區)建立了“婦女之家”“兒童之家”和巾幗志願服務隊,並在全縣鄉鎮實施童伴計劃,建立了童伴之家,開展兒童關愛服務,促進農村留守兒童、困境兒童健康成長,“一老一小”服務能力顯著提升。
激發隊伍活力,釋放治理紅利
提升基層應急管理能力。實施黑竹溝二級城鎮消防站、應急指揮平臺建設,以片區為單元編制《應急體系專項規劃》。採取招錄、組建等方式新增專職消防員10名,強化鄉應急隊、村應急分隊建設,提升基層救援能力。
完善農村司法體系。採取增加專業力量、下沉機關力量、整合社會力量等方式,配齊13個鄉鎮政法委員、91個村“一村一輔警”,調配專職輔助人員13名,司法助理員10名,專職人民調解員8名,聘用兼職人民調解員791名、“德古”53名,實現99個村(社區)法律顧問全覆蓋。採取撤並、整合、調整等方式優化鄉鎮派出所、司法所、人民法庭等機構配置,調減19個鄉鎮派出所為7個,19個鄉鎮司法所為13個,7個人民法庭為6個,推進法律服務機構不斷完善,建成1個禁毒防艾示範基地,建成1個縣級公共法律服務中心,13個鄉鎮公共法律服務工作站,99個村(社區)公共法律服務工作室,實現農村法治資源優化配置。
提升基層群眾自治水準。聚焦自治組織健全、自治隊伍提升、自治機制完善,構建“治理有效、充滿活力、和諧有序”的基層群眾善治新格局。結合村“兩委”換屆,配齊配強村(居)民委員392名,完成村(居)務監督委員會、村(居)民小組長、村(居)民代表、共青團、婦聯組織、村級集體經濟組織負責人推選,健全基層群眾自治組織。推進自治隊伍素能提升,實施村幹部學歷提升三年攻堅行動,104名村幹部及後備力量參加學歷提升。完成新一屆村(社區)常職幹部全覆蓋培訓,培訓村“兩委”班子成員382人次。完善自治機制,厘清自治權責邊界,指導完善村規民約(居民公約)、村(居)民自治章程、“紅白”理事會、民事代辦等9項自治制度。(翟曉莉 雷富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