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灣區打通基層醫療衛生服務“最後一公里”

來源:中國網 時間:2022-02-28 16:33:43 編輯:王衛東 點擊:
兩項改革後,樂山市沙灣區按照“黨建引領、統籌區域、建強中心、夯實網底”發展思路,在加強黨的領導、體制機制、隊伍建設、資源佈局等方面下功夫,持續推進基層醫療機構錯位補位、互通互聯良性發展,全力提升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打造老百姓滿意的30分鐘健康圈。2021年,沙灣區入選省級兩項改革醫療衛生“後半篇”文章重點監測縣,總收入、總診療量分別比2019年增長9.1%、2.7%,門診病人次均費用、住院次均費用增幅較調整前放緩。
構建資源佈局“新版圖” 聚集錯位發展“合力”
實施“黨建提效能”工程。成立兩項改革醫療衛生“後半篇”文章工作專班,實行黨組織領導下的院長負責制,建立黨支部議事決策制度,每月召開改革工作會議,協調解決資金、人員等方面問題30個。按照“注重實效、方便靈活”原則,撤銷黨支部3個,依託區域網格設立黨支部18個,對3個黨支部成員實行免職一批、轉臨床一批等多渠道安置,改革期間未發生業務骨幹流失和矛盾糾紛異常問題。建立醫院負責人能上能下機制,採取雙向民意調查、民主測評等方式,免去不勝任或年齡偏大院長(副院長)9名,新提拔任命院長(副院長)12名,平均年齡下降11歲。
開展“片區醫共體”建設。綜合考慮服務人口、交通區位、病員流向和醫院輻射力等因素,打破行政區劃界限,將原有的13個鄉鎮衛生院深度整合為8個建制鎮衛生院、減幅38.5%,建制村衛生室由127個調整為74個、減幅41.7%,按照“1個中心衛生院+1個一般衛生院”聯建模式,2018年在全市率先建立鄉鎮“片區醫共體”4個,推進管理、資源、財務、人員、績效管理“五統一”,精簡行政後勤人員12人。整合後,年平均節約人力成本約18萬元,累計減少支出500余萬元,推動實現區域醫療機構協同發展、錯位發展。
推動“醫療次中心”發展。深入基層醫療機構實地調研,摸清機構建設及運作服務現狀,制定《沙灣區鄉村醫療衛生服務能力提升工作方案》《沙灣區縣域醫療衛生次中心建設規劃》,整合項目資金600余萬元,建設福祿片區、葫蘆片區2個縣域“醫療次中心”,按照二級甲等綜合醫院標準重點打造,構建片區醫療救治、公共衛生、急救、技術指導和人才培訓、“五大”中心,增設外、婦科門診手術,採購並投用全區鄉鎮醫療機構首臺CT,成功恢復中斷9年的大外科手術。次中心成立以來,總診療量同比增長5.6%。
打造醫療服務“新引擎” 激發改革創新“活力”
“科學化”調整“績效與薪酬”。主動出臺《樂山市沙灣區公立醫院薪酬改革實施辦法(試行)》《沙灣區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績效工資考核分配指導意見(試行)》,全面落實“兩個允許”,明確鄉鎮衛生院薪酬分配自主權,明確公立醫院薪酬工資總量與績效總額結余、服務人次直接掛鉤,年終目標實現向臨床一線、管理一線、關鍵和急需緊缺崗位的“三個傾斜”。2021年,基層臨床一線醫務人員和業務骨幹平均收入增長10%,基層醫療業務增幅達22%,有效遏制基層公立醫院人才流失。
“覆蓋式”建立“健康指導員”。率先創建全國首支“鄉村健康指導員”隊伍97名,實現92個村(社區)全覆蓋,構建“鄉村健康指導員+鄉村醫生”聯動宣教機制,破解基層鄉村醫生年齡老化、能力弱化等問題,獲國家衛健委宣傳司現場調研肯定,改革經驗在《四川改革動態》全省推廣。研究制定《鄉村健康指導員職業標準》,力爭以沙灣經驗帶動全市、全省“健康鄉村”建設,著力示範成為全國鄉村健康指導員職業標準。
“特色型”打造“中醫示範點”。與全市唯一的三甲中醫醫院(市中醫醫院)聯合打造全市最大醫養結合綜合體樣板,全力創建全省中醫康養示範園區,實現全市、全區中醫特色醫康養綜合體“零突破”。投入200萬餘元,建成區人民醫院康復理療中心,打造精品“中醫館”6個,實現鎮衛生院“中醫館”全覆蓋。2021年,平均新增中醫適宜技術鄉鎮中心衛生院達3項以上,村衛生室達6項以上,全區公立醫療機構中醫藥服務量達11.8萬餘人次,同比增長48.6%。
優化隊伍建設“新模式” 加強健康守護“定力”
變“坐等人才”為“主動引才”。圍繞《沙灣區優秀人才特殊支援辦法(試行)》,會同組織、人社等部門制定出臺《沙灣區衛生健康人才激勵支援細則》等文件,按照“急需緊缺、引育結合”原則,主動走入西南醫科大學、川北醫學院等院校,採取發放安家補助、崗位津貼等方式,吸納優秀衛生人才40余名,先後引進專家級人才11人和全區首個骨科博士帶頭人。改革後,全區基層醫療機構本科及以上學歷增加31人、增長45%,副高及以上職稱增加6人、增長150%,公立醫療機構衛生專技人才佔比首次超過85%,基層人才學歷和職稱結構逐步得到改善。
變“無序進人”為“有序招聘”。出臺《沙灣區衛生健康系統臨聘人員管理辦法(試行)》,並結合工作實際進行兩次修訂,實行“總量控制、按需聘用、優勝劣汰”人員管理模式,明確學歷、專業、資質三大條件,對63名不符合條件臨聘人員,實行直接解聘、轉第三方聘用或責令限期考證。將招聘人員、“第三方”非保潔和保安人員納入在崗職工人數,明確臨聘人員數量與醫院領導薪酬掛鉤,有效遏制醫療機構隨意聘用臨時人員現象。累計清退不符合資格條件臨聘人員15名,53名非衛生專技臨聘人員全部轉為第三方公司聘任或購買服務,全區基層醫療機構非衛生專技臨聘人員佔比由2018年的22.4%下降至13.8%。
變“單一管理”為“齊抓共管”。由組織部門牽頭,聯合人社、編辦等部門按規定做好鄉村醫療衛生機構調整後的人員調整,採取“根據工作需要留用一批、用好新增崗位安排一批、交流其他機構統籌一批”等方式,對在職、退休和編外人員整體劃轉或分流。同時調整崗位設置,統一組織制訂基層醫療機構崗位設置方案,在核準的崗位總量、結構比例、最高等級限額內集中調控、集中管理,目前全區基層衛生機構設專業技術高級崗位27個、中級崗位73個,分別提升44%、3%。
築牢網底保障“新基石” 提升優質服務“動力”
激活基層衛生“動力源泉”。建立村醫退出、養老機制,明確鄉村醫生基本養老保險補助、退出後生活補助標準等,對無村醫的村衛生室,統籌縣鄉村三級醫生開展巡迴服務,分片下沉各村開展活動420余場次,服務群眾2.5萬餘人次。實行基層醫療機構一類財政供給、二類績效管理,保障設備配置經費、人員經費、重點學科發展經費等,兩項改革以來,財政補助收入總額佔比達25.5%。落實基本藥物“配備使用、網上招標採購、零差價銷售、縣統一支付藥款”四個100%,全區醫療機構門診、住院次均醫藥費以及藥佔比均低於全市平均水準。福祿鎮中心衛生院、踏水鎮中心衛生院被國家衛生健康委、國家中醫藥局評為“優質服務基層行”服務優質機構。
助推醫療服務“提檔加速”。投資9.5億元,實施衛生項目8個,完成區中醫醫院綜合樓建設主體工程、區婦保院一期和9個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業務用房標準化建設。先後爭取到中國初級保健基金會、北京健和公益基金會等機構捐贈價值2700余萬元儀器設備,實現全區基層公立醫療機構DR、彩超等醫療設備配置全覆蓋。創新“三引”工程體系(引才、引國家級重大應用項目、引學科營運),以卒中專病為重點,擬在區人民醫院打造華西博士工作站,力爭建成全市最具影響力的縣級心腦血管疾病專病風險干預管理中心。
發揮醫療保障“杠桿作用”。根據繳費檔次和定點醫療機構等級,動態調整住院費用報銷比例,確保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醫保住院費用政策範圍內報銷比例一檔達90%、二檔達93%。下放“兩病”認定權至基層醫療機構,提高高血壓、糖尿病“兩病”門診報銷比例達到50%以上,實現群眾就醫費用總體未增加。積極調整體現醫務人員技術勞務價值的項目價格,將住院中醫服務項目、中醫適宜技術和中醫康復技術等中醫藥門診按規定納入醫保支付範圍,將符合條件的中醫醫療機構納入醫保定點醫療機構,醫保總額控制指標向中央、省、市中醫項目資金投入的醫療機構傾斜5%-20%。(沙灣區委組織部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