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師範大學研究生新生開學典禮校長汪明義致辭:格物致知,誠意正心,彰顯生命的光輝

來源:中國網 時間:2022-10-25 09:47:07 編輯:徐揚 點擊:
10月23日,四川師範大學舉行2022年研究生新生開學典禮。校長汪明義對2022級研究生的到來表示熱烈歡迎,他以《格物致知,誠意正心,彰顯生命的光輝》為題發表開學典禮致辭,寄語同學們在本己的學術躬耕中,格物致知不止;在應為的發展征程中,誠意正心不息;在無限可能的未來中,源源不斷地綻放生命創造的光輝。(雍嬌嬌 四川師範大學供圖)
講話摘錄(部分)
第一個問題:大學應是一類什麼樣的組織?
這是一個本科階段思考過的問題,今天為何要重提?這是因為你們從本科生向碩士生、或從碩士生向博士生方向前行,不僅是學業身份的轉變,更是學術品格和生活德性的陶冶更新,學術視野更高遠,思維方式更多元,學識基礎更厚實,專業能力更得整體提升。所以,對“大學應是一類什麼組織”這一舊問題的新思考,就應該在更高階梯上展開,只有深度認識了大學,才可能在大學這所精神家園裏更為系統地再獲新知,更達新高。
概括地講,大學是一種特殊的社會組織,其特殊性源於社會賦予它的基本定位:第一,大學是探索的世界性方式,它肩負探索人類共生存在、構建共同價值體系、促進共同發展和共建文明的世界責任;第二,大學是生産的社會組織,它承擔探索真理、創造思想、發展科學、生産知識和建構方法的人類使命;第三,大學是培養的時代平臺,它必須擔當起運用探索創造出來的知識、思想、真理、信仰的成果來培養新生代,使之成為“有教養的文明人”、高素養的社會公民和高創造力的社會勞動者的基本任務;第四,大學是存續傳統的歷史方法,它通過“生産”和“培養”的雙重方式來推動民族文明再造和人類文明互通。
如上四個方面,首先定位了大學的性質:大學既是人間最善美的事業,也必須成為人類文明前行的燈塔,更應該是人類精神和智慧的家園。其次規定了大學的職責:一是必須“把年輕人和老年人聯合在一起,對學術展開充滿想像力的探索,從而在知識和生命熱情之間架起橋梁”;二是基於“世界的未來掌握在那些對於自然和人類社會的解釋能夠比他們的前輩更進一步的人手裏。大學最重要的職責,就在於發現這些人,愛護這些人,並培養他們最大限度地服務於自己事業的能力。”
第二個問題:研究生的使命和責任是什麼?
研究生,顧名思義,是研究學問的學生。研究生為何要以研究學問為己責和天職呢?首先,研究生教育是任何時代、任何國家的精英教育,正如國學大師王國維先生在《國學叢刊》序中指出那樣,這樣的教育是“使人成為完全之人物”的教育。其次,他説,學問乃“一國之名譽與光輝”,這因為“學問之所以為古今、中西所崇敬者,實由於此。凡生民之先覺,政治教育之指導,利用厚生之淵源,胥由此出。”由此性質和職責的雙重規定,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研究生應以生命投入的方式,既沉靜地博覽以奠定“判天地之美,析萬物之理,察古人之全”(《莊子•天下》)的學業基石,更應面向世界學術,開闊其視野,了解其前沿,校準其方向,自我凝練積極投入探索社會發展、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的方向和能力。
從人類大學發展史觀,任何一所世界著名大學都是在服務自己國家的發展中成長起來的,大學因服務國家戰略而興,國家因大學支撐而強。最典型的範例莫過於近代研究生教育的發祥地德國柏林大學,它從1810年創立之日始就明確“富強德國”的職責和使命,併為此確立起“讓新人的成長與新知識的誕生同步”的人才培養理念,教師將研究作為一種教學模式、學生將研究作為一種學習方式,為“科學而生活”成為大學新的理想。她的成功在世界高等教育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著名哲學家費希特、黑格爾和謝林先後出任該校前三任校長,他們為這所大學注入了學術文化的基因;偉大的革命導師卡爾•馬克思、弗•恩格斯均是其傑出校友,卡爾•馬克思在此完成了他的博士論文《德謨克利特的自然哲學和伊壁鳩魯的自然哲學的差別》,為他後來成為一代哲學家和偉大社會學家奠定了堅實基礎;亞歷山大•洪堡在該校完成了其後成為德國地理學的奠基之作《宇宙學》;約翰納斯•米勒在該校完成的名著《生物學手冊》被後世列為醫學院學生的經典教材;古斯塔夫•馬克努斯在該校建立了德國第一個物理實驗室。除此之外,為柏林大學在很短時間裏成為著名大學做出傑出貢獻的還有:能量守恒與轉化定律奠基人之一的赫爾曼•亥姆霍茲,電磁波與光電同一性的發現者海因裏希•赫茲,光速的測定者阿爾貝特•邁克爾遜,量子理論的創立者馬克斯•普朗克以及相對論創始人阿爾貝特•愛因斯坦等。
柏林大學研究性教育不斷取得的重大原創性研究成果,為全世界大學的研究生教育樹立了光輝典範,她的成功充分證明:求知欲旺盛、精力充沛、想像力豐富和好奇心強烈的年輕人與經驗豐富充滿智慧的導師在一起開展富有生命力的學術探討,構成研究性教育的核心內涵,即研究生與導師在一起以客觀事實和經典理論為依據、以平等自由方式展開討論甚至爭論,對已成定論的內容給予理性的懷疑,對未知的問題開展多元思考,對形成的結論進行多視角的檢驗,對取得的成功相互鼓勵並寬容地接受失敗等,既是研究生的研究性的學術生活的核心內容,更是研究生自勵其研究性成長的基本方式和必為過程。
第三個問題:川師大是如何培養研究生的?
大學的使命,總是“不待揚鞭”鼓文明向前的潮頭。
研究生的責任,必須“自奮其蹄”做時代發展的先行者。
當今世界一流大學無不以此將研究生教育作為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培養出一批又一批對國家乃至人類思想文化科技做出重大貢獻的優秀、傑出甚至領袖人才,推動國家和人類社會發展進步。而中華民族的當代復興,更是迫切需要高水準的研究生教育。
四川師範大學是國內首批碩士授權和第十批博士授權單位,其較長的研究生教育的經歷不僅積累起豐富的發展經驗,而且培養的傑出人才輩出:四川師範大學,1979年被批准為碩士學位授權點單位,2006年被批准為博士學位授權點單位。時至今日,學校有博士研究生導師150余人,碩士研究生導師1100余人,涵蓋2個博士後流動站、7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26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14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類別,形成了完整的博士、碩士研究生培養體系和師資隊伍體系。三十餘年來,川師累計為社會培養博士、碩士研究生20000余人,其中涌現出了一大批教育精英、學術大家、治國英才、行業翹楚。同學們,學校強大的辦學實力和先進的辦學理念將全方位引領你們將自己塑造成為“三心、四能、五結合”的高素質的創新型人才;全面提升你們的“責任心、進取心、好奇心”;高水準地提高你們的“表達能力、和諧能力、動手能力、創新能力”,並以高遠的方式和開放的姿態培養你們“專業技能與職業操守結合、社會擔當與健全人格結合、科學精神與人文情懷結合、創新精神與批判性思維結合、歷史眼光與全球視野結合”的核心素養,引導你們成為民族復興大任的擔當者和人類進步事業的積極參與者。你們將從師大出發,讀懂自己、讀懂國家、讀懂時代,讀懂文化和文明,讀懂過去和未來,讀懂自勵與堅守。
第四個問題:研究生如何實現自己的初心和夢想?
中國古代歷來講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句話出自儒家經典《大學》。《大學》主要闡述了大學人生修為的八個臺階。治國平天下,是《大學》培養人如何成為社會人的基本使命和能力目標;修身齊家,是《大學》培養人怎樣成為家庭人的基本責任和能力要求;格物、致知、誠意、正心此四者,是《大學》培養人如何成為一個真正人的基本進路和方法。這種將社會與家庭、公民與成人的價值要求融為一體的深刻思想,體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血脈深處的文化基因,也從中展示了社會主義性質的本質特徵。既符合大學之人類、世界和全球視野,更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贏得世界廣泛認同的價值基礎。所以理應成為研究生實現初心夢想的價值遵循。
借此機會,與大家分享如何“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以彰顯生命的光輝。
著名華裔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丁肇中教授在他的一篇文章——《應有格物致知精神》中談到,一個人教育的出發點就是“格物”和“致知”,在科學研究中要通過探察物體而得到知識,不要盲目地接受過去認為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學術權威”的指示,對事物客觀的探索才是尋求真理的唯一途徑。所以,在丁肇中教授的科學生涯中,格物致知就是在躬行踐履中研究真理。但在中國先哲看來,以格物致知的方式探求真理,還只是最初一步,需要在此基礎上誠意和正心,用至善去純化本心,以至誠去堅守本心,用內生於心底的光輝照亮生命,才可踐履從個人到家庭再至社會以及人類的責任。我們從科學研究層面談格物致知、誠意正心,就是希望大家學貴力行,行貴體悟,行而致知,知而促行,自我培育修齊品格,自我成就經世致用之才。
首先,要實踐創新,篤行不怠,格物方能致知。
從本科生教育到研究生教育,最關鍵的轉變是從以“傳授已知、更新舊知”為主轉向以“開掘新知、探索未知”為主,是為了使自己能夠更好認識世界,以具備參與更好地改變環境、建設美好未來的探索創新能力。在上世紀50、60年代,瘧疾是一種嚴重危害人類生命健康的世界性流行病,並對原有藥物産生抗藥性。為此,39歲的屠呦呦毅然接受國家瘧疾防治項目研究任務,從中醫研究開始了征服瘧疾的艱難歷程。此後,屠呦呦翻閱古籍,尋找方藥,拜訪名醫,用兩年多的時間收集了2000多個藥方,匯集了640余種治療瘧疾的中藥單秘驗方,最終篩選出了200余個重要提取物。但這對瘧原蟲抑制率最高的也只有40%。屠呦呦堅持不懈,最終在中國古代東晉文獻中找到了青蒿治療的有效記載。為了實現化學物質到藥物的轉變,屠呦呦團隊在中草藥青蒿的提取實驗進行到第191次時才終於發現了青蒿素,最終成功挽救全世界數百萬人的生命。儘管屠呦呦已經獲得諾貝爾獎,但她卻説“雖然發現青蒿素快半個世紀了,但其深層機制還需要繼續研究”。她的成功告訴我們:真理不會停留在表面,只有親身實踐、不斷探索才能真正發現事物的本質並揭示其根本規律。行百里者半九十,科學研究越是艱難,越是緊要,越要以堅定不移的理想信念,以咬定青山不放鬆的堅持不斷開拓,不斷實踐,不斷創新,才能成為對自然和人類社會的認識能夠比你們的前輩更進一步的人。
其次,要堅守初心,矢志報國,誠意方能正心。
初心乃志業的本心。行志業者,初心純正,方能行穩致遠。學術初心,既是探索真理的純正追求,也是科學報國之堅定信念的源泉。我國著名科學家錢學森,在交大求學期間,就樹立了科學救國、振興中華的遠大理想,將個人抱負和國家命運緊密相連。錢老篤定學成必歸的信念赴美留學,其學成後衝破重重阻礙義無反顧投身新中國建設事業的生動案例,詮釋了老一輩科學家自始至終永葆學術初心的高尚情懷和優秀品質,體現了一個科學家彰顯生命光輝的最佳方式就是將自己一生追求融入國家發展、社會需要和人民期盼而同向同行。在潛心問道時要有“自古聖賢盡貧賤,何況我輩孤且直”、“不慼慼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的學人境界,這也是誠意的內涵;在關注社會時要有“係天下蒼生、謀人類大同”的人文情懷,這更是正心的價值追求。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潛心問道與關注社會相統一。”
其三,要勇攀高峰,造福人類,弘毅方可致遠。
科學技術研究的本質、宗旨與價值,在於造福人類,它貫穿于科學技術發展始終,成為科技事業發展的濃厚底色,支撐並推動著科技進步與發展。科學技術也只有造福人類,才能永葆生機活力。我國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不懈追求科學真理的一生事跡,更是永恒的典範。1966年,不到33歲的袁隆平發表拉開水稻雜交育種序幕的論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這在當時是一篇跨越世界水稻育種研究“禁區”的論文,因打破了遺傳學經典理論及國際普遍觀點而震驚世界。其後在近60年的研究生涯中,袁隆平專注于雜交水稻研究,用一生的心血讓中國雜交水稻成為世界第一。袁隆平的成功,不僅確保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更是造福全世界人民。國際水稻研究所所長斯瓦米納森博士高度評價説:“我們把袁隆平先生稱為雜交水稻之父,因為他的成就不僅是中國的驕傲,也是世界的驕傲,他的成就給人類帶來了福音”。在晚年的自述中,袁隆平多次提到:“科學探索無止境,在這條漫長而又艱辛的路上,我一直有兩個夢,一個是禾下乘涼夢,一個是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袁隆平的科學貢獻真正踐行了科學的最高境界就是造福全人類。今天,我希望作為青年知識分子的你們,像袁隆平一樣有堅定不移的科學精神、勇於攀登的堅韌毅力,一往無前、不斷攻克人類前行道路的技術壁壘、科學難題,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堅強的科技支撐。
同學們,你所站立的地方,正是你的中國。你怎麼樣,中國便怎麼樣。你是什麼,中國便是什麼。在國家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接近實現民族復興偉大夢想,但卻又面臨艱難險阻之時,我們中國人,尤其是你們這樣的當代中國青年,也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用信仰、思想和知識去鑄造踐履初心和夢想的智慧和能力!
同學們:
期待你們,在本己的學術躬耕中,格物致知不止;
期待你們,在應為的發展征程中,誠意正心不息;
期待你們,在無限可能的未來中,源源不斷地綻放生命創造的光輝!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