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理問題環境改善教育法創始人鄧順章:挽救遊走在退學邊緣的青少年學生

來源:中國網 時間:2022-09-30 20:08:44 編輯:徐揚 點擊:
“鄧教授,感謝您和您的團隊對我兒的成長給予了莫大的幫助和厚愛,讓他重新樹立起了信心,重新走進了學校走進了課堂,我和我愛人深表謝意!”青少年心理問題環境改善教育法創始人鄧順章收到一條來自家長的感謝短信。鄧順章説到,這位同學因心理問題瀕臨退學,經過一段時間環境改善法矯治後能夠重返學校,學業成績還有所進步,很為他感到高興。
據了解,鄧順章是2013年中國十大家庭教育圖書《孩子成長諮詢手記》的作者,長期致力於青少年教育工作,主要研究方向是運用具有中國智慧的方法矯治因心理問題瀕於退學的青春期孩子。在長期的教育實踐中,他和團隊探索出一套通過改善青少年所處環境,同時採取規範作息、手機管控、價值重塑、體育鍛鍊和培優補差等針對性的措施來矯治青少年嚴重型厭學問題的方法——環境改善法。

環境改善法教育實踐基地
“在我和我的團隊接觸到的所有個案中,發現當前的主流心理問題治療方案普遍存在兩個問題,一是大人生病孩子吃藥,南轅北轍;二是把心理問題疾病化,吃藥門檻低,吃藥一段時間後缺乏有效的方法介入幫助孩子及時斷藥,而形成長期對藥物的依賴。”鄧順章談起自己用環境改善法矯治青少年心理問題的初衷時説,“根據《我國青少年心理健康素養現狀》數據顯示,心理問題隨著年級的升高而升高,而人民網發佈的《2022年中國抑鬱症藍皮書》則顯示,18歲以下抑鬱症患者佔全國抑鬱症患者總數的30.28%,抑鬱症患者中的50%為在校學生,學生抑鬱症患者中的41%曾因抑鬱休學。”
外部環境特別是家庭環境為青少年的學習、生活提供了客觀的條件,但同時這些環境本身也是青少年心理問題産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鄧順章的環境改善法將患有嚴重型心理問題、處於退學邊緣的青少年從當前的學校或者家庭環境“剝離”出來,換到一個新的、適合其朝著積極方向轉變的環境。這裡的環境既包括物化的自然環境,也包括人文的教育環境。自然環境方面,實踐基地在選址上選擇了遠離城市的山清水秀之地,無論是自然風光還是寧靜的環境都能夠給青少年以身心上的放鬆和愉悅。

學生在爬山中親近自然 
人文教育環境方面,環境改善教育法不同於以西方心理學為基礎的主流心理療法,也區別於讓有心理問題的青少年住院治療或者進行軍事化訓練的處置模式。鄧順章主張不暫停學生的學業,而是通過單獨的學業授課與輔導,使其在學業上取得進步,從而建立起自信。
“古代中國的很多學派對心理問題也很有研究,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中醫當中也有關於情志抑鬱的研究,中華武術中有強身健體的理論。”鄧順章説到。中醫認為人都有“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情志活動,這是人體對外界環境的生理反應,如果某種情志活動超過一定的度且沒有得到有效的排遣,久而久之就會“積鬱成疾”,但這個“疾”的療愈主要依靠的不是藥石,而是要用“心藥”。所以環境改善法所採用的方法不是給孩子貼上“有心理疾病”的標簽,而是換一個新的、更適合其成長的環境,由此産生由外而內的改變。

學生飼養小鴨子
在具體的操作層面,環境改善法將教育者和青少年之間建立信任放在了首位,因為只有青少年從內心接納了施教者,後續的措施才會産生正向的效果。信任建立之後,需要收集孩子心理健康問題背後的相關資訊,分析推理出孩子從心理健康到亞健康再到出現心理問題或是嚴重心理障礙的全過程,對青少年出現嚴重型心理問題的原因進行科學分析。
“做完這些前期的工作,就可以以尊重事實為原則設計因材施教的個性化矯治方案了,為了讓方案實施起來更加順暢,必要時可以讓學生參與到方案的制訂過程中來。雖然方案因人而異,但環境改善法的措施主要包括規律作息、手機管控、親近自然、體育鍛鍊、拓寬格局、自理能力培養、學科正常授課與弱科的補強等。”鄧順章介紹到。
教育好一個孩子,幸福一個家庭。鄧順章表示,希望能為具有心理問題的青少年趟出一條新的路徑,使其能夠在不落下學業的情況下,實現由外而內全方位的改善,重新回歸社會,重新找回成長的信心。(雍嬌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