敲響“四川盤子” 舞動“雙竹連響”——前鋒思源實驗小學校大力推進曲藝進校園

來源:中國網 時間:2022-06-14 16:28:11 編輯:陳蓉 點擊: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近日,在前鋒思源實驗小學校操場上,大課間時間,學生們排著整齊的隊伍跟著音樂的節奏,右手拿著一隻竹筷,左手舉著一個盤子,邊敲邊唱《三字經》,清脆悅耳的聲音充斥整個校園。

 如何把曲藝文化更好地融入校園?該校以創建曲藝之鄉為契機把連響舞、四川盤子等曲藝表演作為落實“雙減”政策下“大課間”、藝術課、課後服務的創新舉措,聘任曲藝傳承人任學校兼職輔導員將連響舞編排成簡單易學的舞蹈納入“課間操”,自編《三字經》《朝前走》等盤子團體表演節目,參與人數達2000人,著力培養學生對曲藝藝術的興趣。
“盤子”融入“課間操”
“去年下半年開始,學校就將四川盤子作為特色課程,編排進入大課間,深受學生們的喜愛。”前鋒思源實驗小學校校長鄒家榮介紹,四川盤子是四川極具代表性的曲藝曲種,以兩支竹筷敲擊瓷盤而得名。作為一種民間藝術,主要流行于川東。
追溯過去,盤子多由打花鼓的藝人兼唱,演唱時無伴奏,自敲瓷盤擊節。盤子所唱的曲調為民間小曲,也吸收了部分四川清音的曲牌,像《金梅花》《十杯酒》《學生歌》《反十二花》等。曲目都是短段,有講唱故事,也有抒情小段。過去盤子藝人只在碼頭、茶館、壩子、酒樓、旅館等處清唱,而後盤子進入書場、舞臺。如今,四川盤子在藝術上有了較大革新,創作了《剪窗花》《想紅軍》《看女兒》《山城四繡》等新曲目。演唱形式也有了創新,發展出獨唱、對唱、群唱、走唱,並增添了二胡、三弦、月琴、笛子等伴奏樂器。
此外,四川盤子的敲擊方法還有敲盤沿、點盤心、平敲、輪敲、急奏、慢奪、顫、滾、滑等,可以按不同旋律,敲出不同的高低急緩的音響。

2020年,學校響應前鋒區創建“中國曲藝之鄉”的號召,制定了四川盤子和雙竹連響進校園活動實施方案,充分挖掘傳統文化資源,積極組織連響、盤子等優秀傳統曲藝走進校園,開拓曲藝文化教育“第二課堂”,讓學生感受傳統曲藝魅力。
與此同時,學校採購了教學盤子70套、學生練習盤子2300余套,聘請多名曲藝傳承人任學校兼職輔導員,由學校音樂組教師組成曲藝傳承小組,充分利用大課間、音樂課、課後服務等時段,對學校二至六年級學生進行四川盤子培訓,自編曲藝節目盤子《朝前走》。
“在學習四川盤子之前我都不知道,一根筷子一個盤子就能敲出多種旋律,太神奇了。”學生林穎説,練習大半年後,她已熟練掌握了四川盤子的敲擊技巧,“現在家裏來了客人,我還會向大人們‘炫技’,並普及四川盤子相關知識。”

“連響”成為興趣課

“同學們,今天的‘宕渠雙竹連響興趣課’,我們來學習如何更好地揮舞與擊打……”每到下午課後服務特色課堂時間,曲藝老師都會為學生仔細講解宕渠雙竹連響的表演技巧,學生們饒有興致地認真聽講,並不時與老師互動交流,課堂氣氛活躍融洽。
在練習中,學生揮舞擊打連響的聲音高低起伏,節奏鮮明,既發揮了傳統“打連響”的活潑歡快,又融入了竹枝舞的曼妙柔美。

據了解,宕渠雙竹連響起源於古宕渠郡濮人“板楯蠻”的戰舞表演,明清“湖廣填四川”時楚人將單竹連響帶入四川,清代觀閣鎮藝人將單竹連響與本地竹枝舞相結合,最終創作出新的民間舞蹈表現形式——雙竹連響。
作為一項比較古老的民間健身娛樂項目,其表演形式自由多樣,道具為一對紅纓斑竹、手鈴,曲調為川東民間小調,唱詞源於生活,有感而發,渾然天成,生動風趣、引人入勝,深受群眾喜愛。
值得一提的是,雙竹連響製作最為獨特的地方,就是一般選擇華鎣山上多年生的斑竹,取其中段,長約一米,在兩端鑽孔並縛上銅鈴,在揮舞與擊打中可發出高低起伏,節奏歡快如樂器一般美妙的聲音,既雄壯熱烈,又婉約柔情。
“雙竹連響舞蹈表演形式自由多樣,具有極強的藝術觀賞價值。在學校開展特色課堂之後,便立即吸引了一大批學生報名學習。”鄒家榮介紹,目前,學校已有近千名學生練習連響,不僅鍛鍊了學生們的身體,也讓其在學習之餘放鬆了心情。

“課後服務特色課堂使我擁有了更多學習興趣愛好的時間。”學生鄧欣怡學習雙竹連響一年多了,她認為,這個項目既能夠快樂地鍛鍊身體,又能學到更多的新知識、新文化。
“為使曲藝傳承活動全面鋪開,學校將四川盤子和雙竹連響分別編排成簡單易學的團體操《三字經》《雙竹連響》,並納入課間操,形成了全校參與、人人傳承的良好曲藝氛圍。”鄒家榮説,現目前,學校曲藝傳承活動參與人數達2000人,培養了學生對以四川盤子、雙竹連響為代表的曲藝藝術的興趣,增強青少年文化審美素養和文化自信,深受家長和學生好評。
鄒家榮表示,下一步,學校將進一步加大曲藝進校園推廣力度,讓更多師生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爭當傳承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踐行者”。(前鋒區融媒體中心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