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渝共建巴蜀文化旅遊走廊取得階段性成果

來源:中國網 時間:2022-04-20 10:47:26 編輯:陳蓉 點擊:
2020年初,習近平總書記親自部署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支援重慶、成都共建巴蜀文化旅遊走廊。重慶、四川黨委政府高度重視,將巴蜀文化旅遊走廊建設作為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重要內容。
兩年來,川渝兩地共簽訂戰略合作協議63份,成立合作聯盟11個,推動重點任務107項,推動重點文物保護項目200余個,聯合舉辦展覽展示活動50多個,實施川陜蘇區紅軍文化公園、五華山康養旅遊度假區等8個重大項目,累計完成投資41.68億元。

巴蜀文化旅遊走廊協同發展格局初步形成
黨政高位推動凝聚共識。川渝兩地黨政一把手親自組織召開聯席會議,人大、政協相繼合作,高位推動巴蜀文化旅遊走廊建設,牢牢樹立起“共建經濟圈”發展理念。兩地文旅部門聯合成立專項工作組,努力做到統一謀劃、一體部署、共建共用。
協同共建機制逐步完善。兩地聯合出臺文件,建立兩省市領導聯繫重點項目、聯合辦公、資訊報送、人才培育等工作機制,加強兩地戰略協同、政策銜接、工作對接。
規劃引領高品質發展。配合做好《巴蜀文化旅遊走廊建設規劃》等編制工作,做好與各專項規劃的統籌對接,加強國土空間、人才、資金等政策支援力度。四是行業互動協同發力。兩地行業部門相繼簽訂合作協議,聯合舉辦活動數十場,發佈旅遊線路數十條,不斷拓展巴蜀文化旅遊市場。
巴蜀文化旅遊走廊文化保護傳承體系開始成型
合作推進文物保護項目建設。聯合川渝兩地17個革命紀念館構建合作聯盟,實施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推動8大板塊74個項目落地,聯合開展考古調查與研究。
傳承與弘揚好紅岩精神。大力推進紅岩革命歷史博物館、“紅色三岩”保護提升工程,推動設立“紅岩幹部學院”,與四川大學共建“紅岩精神四川大學研究中心”,增強紅岩精神傳播力。
非遺保護利用傳承體系初步成型。簽訂合作協議,共同構建川渝兩地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傳承體系。聯合開展“非遺過大年 文化進萬家”等活動,舉辦線下宣傳展示展演活動50余場,發佈系列短視頻共計2744條,累計播放量5983.3萬次。

巴蜀文化旅遊走廊文旅産品供給日益豐富
聯合創建文旅品牌。組建“寬洪大量CP”(洪崖洞與寬窄巷子組合),策劃“解放碑和春熙路”等融合創意宣傳主題,製作巴蜀文化旅遊走廊宣傳片《安逸四川·大美重慶》,推出《我和重慶有個約會》等10余個影視網路劇和節目,強化巴蜀文旅整體形象宣傳。
聯袂打造旅遊精品。安排市級文化産業專項資金1326萬元,開發文旅新業態。
共同舉辦系列活動。聯合承辦第六屆中國詩歌節、“成渝地·巴蜀情”等系列活動,相互推介川劇《江姐》、大型民族歌劇《塵埃落定》等精品劇目,促進川渝演藝聯動。
合力促進文旅消費。聯合舉辦“巴蜀文旅走廊自由行”“成渝雙城記·非遺雲聚會”等雙城互動行銷活動,有效地拉動了文旅消費。
巴蜀文化旅遊走廊文旅公共服務能力不斷增強
出臺政策搭建平臺。聯合開展公共文化服務等9類基本公共服務標準制定,印發《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便捷生活行動方案》,推動川渝閱讀“一卡通”,成渝居民可以在兩地圖書館享受入館、閱覽、通借通還等服務。成功舉辦“唱支山歌給黨聽”全國大家唱暨首屆巴蜀合唱節、川渝樂翻天戲曲交流展演等活動,吸引大量市民參與,豐富了人民精神生活。
有序推進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優化高鐵沿線站點佈局,共同打造巴蜀“快旅慢遊”交通體系。積極推進重慶市青少年活動中心、長江音樂廳等重大項目,取得階段性成果。
智慧化提升公共服務水準。打造巴渝文旅雲,聯袂建設“惠遊重慶”“智遊天府”等公共服務平臺,為公眾提供三大類16項服務;實現遊客身份和健康資訊互通共用及跨平臺核驗認證,川渝遊客可憑藉“一碼”遊覽兩地660余家景區和文化旅遊場館。(鄰水縣融媒體中心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