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安茶産業未來如何發展?

來源:中國網 時間:2022-04-19 09:47:28 編輯:陳蓉 點擊:
近年來,廣安市充分利用華鎣山、明月山、銅鑼山獨特的地理優勢和自然資源,因地制宜積極發展茶産業,截至目前,全市共種植茶葉1.32萬畝,其中在管面積1.18萬畝,主要分佈在前鋒區、鄰水縣、武勝縣等鄉鎮。現有茶葉企業(合作社)9家,其中加工企業7家。
廣安茶産業看似“如火如荼”,但發展主體小、散、弱,規模化、産業化程度不足,科技創新含量待提升等問題仍困擾著廣安茶商。

困境 多重因素制約茶産業發展 
4月15日一早,在前鋒區華鎣山深處的茶葉基地,幾名茶農肩挎茶簍,穿梭在茶樹間,雙手翻飛,細嫩的茶芽便紛紛落入簍中。
“今年高檔茶葉價格比去年漲了30%至40%,普通茶葉漲幅也在30%左右。”雖然茶葉價格上漲,前鋒區茶葉産業協會會長、廣安森林雨茶葉有限公司總經理徐凱卻高興不起來。“漲價並不意味著茶葉品質的上漲,人工成本上漲是主要原因。”
“茶葉按照採摘量計算,一般每人每天可掙100元左右,願意採茶的人現在越來越少。”徐凱説,雖然茶葉價格在上漲,但種植面積卻沒有增加,以前鋒區為例,基地由原來的1.76萬畝減少至不到1萬畝左右,年産鮮茶500余噸。由於鮮茶産量減少,不少生産企業不得不到雅安等地購買茶葉。
“現在喝茶的人雖多,但茶文化卻出現了‘缺位’。”徐凱認為,“茶文化”不濃也是制約廣安茶産業發展的因素之一,他説,現代人對茶文化並不像古代那樣講究,跟喝開水一樣,並不太強調茶跟文化的關聯,談茶道有點矯揉造作,或故求高深,對茶葉品質沒什麼追求,因而不少茶商不願意在茶葉品質上下功夫,間接導致茶葉品質參差不齊。
在廣安市經濟作物技術推廣站高級農藝師易建明看來,品牌打造力度不夠也是制約廣安茶産業發展的重要因素。“廣安茶産業種植面積小、總産量不大、基地標準化程度較低,這些問題跟廣安茶葉品牌多而不優且知名度不高相關聯。”易建明舉例道,就拿“廣安松針”這一茶葉品牌來説,雖然是一個區域公用品牌,但這一品牌僅在前鋒區的茶葉企業使用,且種植面積不大、基地規模小、品牌宣傳力度不強,制約了“廣安松針”茶葉産業發展,無法做優做強。
轉變 抱團培育品牌“新內涵”
在徐凱的茶園,茶松相間是最大的特色。在松樹上,挂著不少以紅色為底色的招牌。“這是我們開展的‘圈粉’活動。”徐凱介紹説,一個公司或個人支付一定的費用,就可以承包相應的茶樹,之後,既可以來此免費體驗採茶,也可以根據自身飲茶需求免費收取茶葉。
“可以看做是一個小型的私家茶園。”徐凱表示,自從推出這種活動,茶園裏已經形成了數十個大大小小的私家茶園,“承包商”遍佈北京、廣州、重慶、成都等地,其中也不乏廣安本地的公司和個人。
之所以開展“圈粉”活動,徐凱認為,是為“廣安松針”這一品牌賦予新的內涵。“有品牌才能帶來市場認可度,市場認可度帶來的市場需求才能倒逼茶葉基地建設。”
據徐凱介紹,“廣安松針”品牌由廣安松針實業有限公司與西南農業大學于上世紀八十年代後期共同培育,廣安茶葉也因此迎來了輝煌。“根據老一輩講,採茶時節,整個山裏都是人,幾乎家家戶戶都忙著採茶。”徐凱説,但好景不長,21世紀初,由於經營不善,大多數企業資金鏈斷裂,“廣安松針”開始走下坡路,分散到個體戶和散戶經營,“廣安松針”一蹶不振。
為塑造品牌,2016年,前鋒區成功註冊“廣安松針”國家地理標誌證明商標。“要把‘老品牌’做出新內涵。”徐凱説,這就要在品質化的基礎上走品牌化、特色化道路。
徐凱持續投資60余萬元,培育“鎣山記”品牌,不斷豐富“廣安松針”品牌內涵。同時,徐凱還邀請第三方認證機構為公司茶葉做有機綠色認證,“認證成功就意味著多了一種特色。”徐凱也有底氣,他説,茶樹喜陰,松樹遮擋陽光的同時,落下的枝葉也成了茶樹的肥料,松香在增加茶樹香氣的同時,還能抑制病蟲害。
“其實,茶葉是一場品牌與品質之戰,誰越先被大眾熟知與接受,誰就能越先在市場站穩腳跟,取得此場戰爭的主動權,而當它們形成足夠的品牌力量時,便不易再受市場的更疊所影響。”徐凱認為抱團發展才是廣安茶葉的出路之一。為此,2018年,徐凱與其他茶商一起成立了前鋒區茶葉産業協會,制定《行規行約》,定期組織開展專業技術、技能培訓等,致力於推廣“廣安松針”等茶葉品牌,促進廣安茶産業持續、穩定、健康發展。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已有8個單位會員和57名從事茶葉相關行業的個人會員。
“我們決心抱團發展,以標準化、規模化、品質化的思路做大産業。”徐凱表示,鄰水、武勝現在也有不少茶商,計劃將他們也吸納進協會,促進交流合作,共同將廣安的茶産業發展壯大。

謀劃 茶旅融合拓新路
4月15日,隨著氣溫回升,茶葉逐漸吐露出嫩芽。位於鄰水縣城南鎮銅鑼山脈深處的禦臨龍須茶園,30多名茶農搶抓時節,趕採春茶。
禦臨龍須茶是鄰水縣傳統農業品牌,該茶園地處銅鑼山脈,獨特的土壤環境很適合龍須茶的生長。“2004年,我們通過引進業主在這裡發展茶産業,村民日子越過越紅火。”談起下一步的規劃,城南鎮花石村黨支部書記譚佳明説,將對茶園的老茶樹進行更新換種,提高茶葉的品質;在茶園內修建生産公路和觀景平臺,實現茶旅融合發展,吸引更多遊客了解茶文化,體驗採摘樂趣。
同樣,對於未來發展,前鋒區也早有打算:完成茶葉現代農業園區1000畝標準化茶園基地建設,加快建設産業路、茶葉加工中心、茶旅康融合項目。積極對接西南大學和省茶葉協會做好高山富鍶生態茶文章,開展“廣安松針”茶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産品認證工作。
“要實現茶旅融合,建強産業基地不可少。”易建明表示,將按照現代農業産業基地建設標準,重點抓好現有茶葉基地的改造提升,進一步完善田網、路網、水網、電網、訊網等配套建設,加強對茶葉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種植大戶等新型經營主體的技術培訓和指導,同時建立健全“廣安松針”茶葉産地環境、生産管理、加工、包裝、貯運等標準體系、品質保證體系、檢驗檢測體系和産品品質安全追溯體系,實現産前、産中、産後全過程標準化。
茶旅融合,還需打造休閒旅遊觀光區。易建明表示,將利用華鎣山的自然優勢,充分挖掘“廣安松針”的歷史文化、鄉土人文等資源,集聚鄉村休閒旅遊觀光的各種元素,規劃建設一批鄉村精品民宿、星級農家樂、農業主題公園、“廣安松針”展覽館,推動茶産業與旅遊、文化、教育、科技、康養等産業深度融合,實現産區變景區、田園變公園、産品變商品,把“廣安松針”生産基地建成享譽川渝的休閒農業旅遊度假區、採摘體驗區、康養示範區、農文旅融合發展示範區。(黃路 吳乾超 任禹舟 任雨薇 盧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