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渝高竹新區:抓項目興産業 推動發展成勢見效

來源:中國網 時間:2022-04-18 09:45:29 編輯:陳蓉 點擊:
川渝高竹新區建立以來,按照“一家親、一盤棋、一體化”理念,積極探索經濟區與行政區適度分離改革,各項工作取得了階段性成效。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底,新區累計入駐企業167戶,投産66戶,規上企業38戶,實現工業總産值100億元、同比增長46.4%。

加快路網建設 加速融圈進程
南北大道三期鄰水段項目作為廣安市“挂圖作戰”的100個省市重點項目之一,川渝高竹新區嚴格按照“挂圖作戰”要求,大力推進該項目施工建設。
4月12日,在南北大道三期鄰水段施工現場,工人們正在進行土石方作業,挖掘機、壓路機等機械設備齊上場,一片熱火朝天的景象。“我們上足機械設備和人手,全力推進項目建設進度,目前已完成一季度定下的路基48%、橋涵35%的施工任務。”川渝高竹新區南北大道三期鄰水段項目經理駱瑞説。
川渝高竹新區南北大道三期全長9.97公里,是連接新區與重慶主城區的大通道,由渝北和鄰水分段同步建設,項目總投資14.85億元。其中鄰水段長6.82公里,起于鄰水縣高灘鎮石馬河村,止于川渝界四方碑附近,于2021年7月正式開工,道路設計路基全寬27米,雙向六車道,途中包括1座橋梁,總投資約8.9億元。

“我們細化目標任務,採取周調度、周收官的工作方法,全力推進項目又快又好建設,力爭年底前全線達到通車條件。項目建成後,川渝高竹新區到重慶主城區最快將縮短至半小時,新區的基礎建設將更加完善,鄰水縣也將加速融入重慶主城都市圈。”駱瑞説。
南北大道三期建設只是完善新區路網結構的一個縮影。據川渝高竹新區相關負責人介紹,2022年,高竹新區還將儘快爭取川渝大道二期、重慶路二期、包茂高速高竹互通和華鎣山鄉村振興道路等項目開工,積極推動渝廣城際鐵路納入相關規劃。全面啟動重慶工業職業技術學院高竹校區、高竹苑、香爐山及國道210沿線片區改造工程,加快推進産業創新中心建設,全面提升新區基礎配套能力。
大力發展産業 促進深度融合
4月13日,在位於川渝高竹新區的四川力登維汽車部件有限公司生産車間內,機器轟鳴聲不斷,工作人員們正在加緊趕制汽車頂蓋、工具箱等汽車零配件的生産製作,現場緊張而忙碌。
四川力登維汽車部件有限公司是一家專業從事高性能聚合物發泡研發、生産和銷售的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致力於新能源汽車軟內飾件的研發、製造,主營汽車輕量化、高性能、高環保EPP産品,實現年銷售收入1億元以上,年創稅金約500萬元,累計獲得各類專利40余項,建成省級技術中心1個。
“目前訂單量比較飽和,機械設備人員都是滿負荷運轉,今年的發展前景很好。”四川力登維汽車部件有限公司技術中心鄧勇説。
今年以來,川渝高竹新區還從科技創新、産業協作等方面入手,借助國內知名高校特別是川渝地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智力優勢,共同建設一批聯合實驗室、企業技術中心等科研平臺,積極打造創新驅動引領高品質發展示範區,聚力培育特色優勢産業集群,促進新區與重慶創新鏈、産業鏈、價值鏈深度融合。

建成稅費徵管服務中心 企業辦稅更便捷
川渝高竹新區作為川渝兩省市共同規劃建設的跨省域新區,承載著打造改革試驗區、創新先行區、合作樣板區的重要使命。近兩年,隨著新區的逐步壯大,各方面需求不斷增加,新區功能也逐步完善,兩地稅務部門積極探索稅務合作新模式,聯合設立的新區稅費徵管服務中心就是其中之一。
2021年初,川渝兩地稅務局按照“一塊牌子、一個大廳、一個團隊”的原則,開始籌建川渝高竹新區稅費徵管服務中心。2021年10月下旬,川渝高竹新區稅費徵管服務中心投運,在全國率先實現跨省(市)級電子稅務局的互聯互通,新區範圍內的納稅人登陸一個平臺,即可辦理川渝兩地的稅費業務。
“以前我們去鄰水辦理稅收業務,來回要花費一兩個小時,現在方便多了,直接在新區稅費徵管服務中心就可以‘一站式’辦完,節約了很多時間。”前來辦理稅費業務的四川洛彤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員羅文菊説。

此外,兩地稅務部門還統一優化整合了報送資料、審批時限、徵管流程76項,“最多跑一次”“非接觸式辦稅”和“全市(省)通辦”納服事項607項,稅費政策執行口徑42項。聯合推出了川渝高竹新區電子稅務局,在全國率先實現跨省(市)級電子稅務局的互聯互通。
“線上一個平臺辦理,線下一個窗口受理,川渝高竹新區稅費徵管服務中心通過線上線下服務一體化,讓新區內所有納稅人都能享受到更優質、高效、便捷的服務。”川渝高竹新區稅費徵管服務中心工作人員説。
稅收服務共用,只是川渝高竹新區探索出的改革舉措之一。川渝高竹新區相關負責人表示,接下來,他們將堅持互聯互通互利、共商共建共用原則,充分發揮新區戰略前沿、改革前沿、發展前沿作用,持續用力抓規劃、抓産業、抓項目、抓政策、抓資金,探索經濟區與行政區適度分離改革,推動新區建設更高品質、更有效率、更可持續,打造區域協作的高水準樣板。(鄰水縣融媒體中心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