鄰水縣做實産業文章 築牢鄉村振興基石

來源:中國網 時間:2022-04-11 11:01:15 編輯:陳蓉 點擊:
去年以來,鄰水縣以現代農業産業發展為抓手,堅持“環線拉動、片區聯動、園區驅動、品牌帶動、融合互動”的發展思路,構築起現代農業産業高品質發展的“四梁八柱”,大力發展現代農業種業、現代農業裝備、現代農業烘乾冷鏈物流三大先導型支撐産業,形成優質高效的“313”現代農業産業發展體系構架,築牢鄉村振興高品質發展基石。

環線拉動 片區聯動 做優産業文章
3月30日,在柑子鎮大豆玉米複合種植示範基地,村民們正在已經完成土地整形的梯田上進行播種、育苗、蓋膜等。
“目前,我們坡改梯已基本完成,現在正在進行玉米覆膜種植。”柑子鎮副鎮長朱靜雲向筆者介紹道。
據了解,該基地是鄰水縣在建設高標準農田,積極開展“五良”融合宜機化改造的基礎上,進一步落實“大豆振興計劃”打造的高産樣板,規劃建設總面積5000畝,建成後,將在基地內實施“糧油”輪作,優化糧油生産結構,有利於提高土地綜合利用率,屆時,玉米、大豆雙高産將成為現實。
去年以來,鄰水縣緊緊圍繞“片區+環線”發展原則,立足縣域特色,因地制宜劃分出“六大片區”+“五大産業環線”,不斷壯大糧油、生豬、蔬菜三大農業主導産業,大力發展優質臍橙特色産業,以産業築牢鄉村振興高品質發展基石。
2021年,鄰水縣共建成集中成片5000畝以上的柑桔基地重點鎮13個,臍橙年産量9.5萬噸,發展綠色糧油基地32萬畝、精品蔬菜基地3.5萬畝。截至目前,鄰水縣共發展柑橘35萬畝。2022年鄰水全年糧食計劃播種面積達121.2萬畝、總産量在46.7萬噸以上,全年出欄生豬84萬頭、復種蔬菜22萬畝以上。

品牌帶動 技術引領 延長産業鏈條
去年,中國農業農村部發佈了2021年全國鄉村特色産業億元村名單,鄰水縣柑子鎮菜埡村赫然在列。鄉村要發展,産業是基礎。能夠成為全縣唯一一個全國特色産業億元村,該村葡萄産業的發展功不可沒。
“上班地點離家近,收入也不錯,一年怎麼也能拿到幾萬塊錢。”4月1日,在柑子鎮菜埡村葡萄基地,正在對果樹進行修枝的村民喻建洪説,他上班的地點,就是柑子鎮菜埡村的主導産業所在地——四川繆氏莊園。
四川繆氏莊園是西南地區最大的設施大棚葡萄種植園區,該莊園一直秉持綠色、生態、環保、利民的發展理念,打造葡萄産業全産業鏈。目前,該莊園已建成葡萄産業基地2000畝,白蘭地生産車間1000平方米,並配套鮮食葡萄分揀線、葡萄酒釀造、葡萄幹烘房等設施。
近年來,該莊園更是投入大量資金構建智慧農業物聯網,建立生産資訊管理、病蟲害預警和決策資訊發佈系統,形成完整的生産網路服務平臺。
“我們這一塊都是智慧大棚,員工在辦公室通過手機就能對大棚內的葡萄生長情況進行實時監測,還能對棚內溫度、濕度等進行遠端控制。”四川繆氏現代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繆敏向筆者介紹道。
不僅僅是四川繆氏莊園,去年以來,鄰水縣積極推廣高産經濟作物和增産技術,大力發展數字化現代農業,不斷提高核心競爭力,形成了優質高效的“313”現代農業産業發展體系構架。
2021年,鄰水縣首個現代農業糧油服務中心、農産品倉儲冷鏈物流交易中心正式建成,全縣冷鏈靜態庫容達1.7萬噸。同時,鄰水縣還建成了智慧農業管理平臺2個,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2016個,其中,省市級重點農業龍頭企業11個。鄰水臍橙連續2年登陸央視,品牌價值升至19.5億元。

融合互動 合作共贏 拓寬産品銷路
“我們基地正在種植辣椒,預計種植300畝。”4月4日,在鄰水縣城北鎮貴人槽山地蔬菜園區,業主楊小琴一邊指導村民給土地蓋膜,一邊向筆者介紹道。
據了解,自2018年規劃建設以來,該園區瞄準重慶市場,重點發展以榨菜、兒菜、大頭菜、辣椒等為主的山地蔬菜,高標準建成了以辣椒、茄子、榨菜為主的特色山地蔬菜基地4000余畝。
城北鎮貴人槽山地蔬菜園區,是鄰水縣奮力打造重慶近郊優質農産品供應基地的一個縮影。
4月5日,在鄰水縣與重慶市長壽區交界處的明月山腹地,1600余畝白茶長勢喜人,村民們正在技術人員的指導下開展金香玉幼苗壓條作業。“以前這裡是一片荒山,通過引進業主,栽植茶葉,現在已基本成型了,産業發展越來越好,村民日子也越過越紅火。”鄰水縣豐禾鎮關口村黨總支書記彭世友説,接下來,該村將持續擴大栽種面積,向農旅融合方向發展,全力打造區域內綠色發展新高地。
去年以來,鄰水縣緊緊圍繞奮力打造重慶近郊優質農産品供應基地的目標,以現代農業産業發展為抓手,積極做優特色産業,大力培育引進農業龍頭企業,壯大農業規模,積極開拓重慶市場。數據顯示,去年以來,全縣一産業增加值實現54.23億元,農村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19445元。
鄰水縣農業農村局負責人表示,接下來,他們將搶抓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機遇,積極對接和爭取渝北—鄰水在鄰共建優質農産品直供基地,發展定制農業、訂單農業,有效解決渝北土地緊張、農業産業鏈缺乏資源空間的同時,切實打破鄰水農産品産銷流通、技術資金等困局,實現合作共贏,為全縣實現鄉村振興打牢基礎。(甘子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