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長寧:“竹蓀婆婆”黃文培獲評四川“最美科技工作者”

來源:中國網 時間:2022-04-25 15:36:58 編輯:蘇仁勝 點擊:
4月24日,2021年四川“最美科技工作者”發佈儀式在成都舉行,10位科研人員獲評2021年四川“最美科技工作者”,長寧縣“竹蓀婆婆”黃文培榜上有名。
黃文培是宜賓市長寧縣國有林場原科技股股長、林業高級工程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曾連續兩屆被四川省委、省政府聘請為省科技顧問團成員。從事人工栽培竹蓀的科研工作70載,先後獲得國家、省、市、縣各級獎勵30余項,先後榮獲中國老科協突出貢獻獎、首屆老科協獎以及四川省“三八”紅旗手、宜賓市十大傑出女性、中國好人榜、四川省道德模範等榮譽和稱號。
堅定目標  矢志不渝
1951年,黃文培來到位於林區的長寧縣楠竹經營所工作,從此與竹結緣。70年代初,黃文培在工作中發現,有一種千百年來被林農認可的山珍——竹蓀,營養價值非常高,是食、藥兼具的美食養生産品。但在自然條件下,野生竹蓀産量稀少,價格昂貴。於是她便萌生了人工種植竹蓀的想法,希望有一天能將野生竹蓀馴化為栽培竹蓀,形成規模化生産,讓竹蓀成為老百姓餐桌上的一道美食。
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長寧縣接到北京的電話,要兩斤竹蓀款待尼克松。長寧選送的野生竹蓀,作為國宴的一道名菜,讓尼克松總統讚不絕口。長寧竹蓀因其豐富的營養價值和在國宴上嶄露頭角,一時名聲大振,但因其野生年産量僅僅100至150公斤,極度供不應求,從而形成了“竹蓀等價黃金”的局面。於是黃文培更加堅定了自己的想法,開啟了自己追求一生的目標——開展竹蓀人工種植領域的研究、開發、推廣工作。
但要真正人工馴化培育和種植竹蓀,談何容易?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既無經費,又無技術,國內外沒有這方面的專業資料可以搜尋參考,一切從零開始,黃文培就這樣一腔熱血撲了進去。“想把野生竹蓀馴化為栽培品種,這是夢想。”別人都這麼説,但黃文培從未放棄,她暗自下決心,一定要實現這個夢想。就這樣,以黃文培為首的技術團隊,踏上了長達數十年的人工培育之路。
培育路上困難重重,回憶起最初與竹蓀打交道的日子,黃文培感慨道:“當年尤其是受到技術裝備的限制,我們技術團隊,踏遍了竹海才有幸找到幾株野生的竹蓀,並成功提取到菌種,現在想想真是太不容易了。”但好事多磨,由於儲存、消毒設備的缺乏,即使土法洋法齊上,黃文培所帶領的技術團隊仍然面臨菌種生長能力不強、菌種消毒不嚴而死去等諸多困難。
歷經了難言的漫長時間的堅守和等待,直到1986年,竹蓀菌種才從野生竹蓀中提取並試製成功。而這一年,距離黃文培“一腔熱血”下決心的那一年,已經過去14年。
也是在那一年,第一株人工培育的長裙竹蓀問世,並一舉囊括亞太國際博覽會銀獎、巴蜀食品節金獎、四川省科技進步獎等國內外大獎。1995年,黃文培等人編寫的《四川省長裙竹蓀綜合技術標準》被批准為省級地方標準,為長裙竹蓀的標準化、産業化發展鋪平了道路。
無私推廣  花開萬家
人工種植竹蓀成功的消息不脛而走,不僅引起縣內市內形成種植熱潮,也引起雲、貴、川、渝、桂、閩等省區關注,紛紛到府求教,或邀請講授示範、或信函電詢索取資料。在當時每個月工資只有幾十元的年代,黃文培培育出來的竹蓀,市價就能賣到每斤700元,但她卻毫不猶豫的將培育技術無償公佈,有求必應,有問必答,不計報酬。
黃文培説:“黨和政府給了自己的工作崗位,每月發了應有的工資,做點成績是應該的,有了成果是要回報社會的,有興趣的人和適宜地區都是可以分享的。”
將野生竹蓀馴化為栽培竹蓀,這只是黃文培實現自己竹蓀夢的第一步。把竹蓀栽培技術推廣出去,把成果轉化為生産力,是她的更大的夢想。“竹蓀種植週期短、見效快、效益高,是助農脫貧增收致富的好項目。”她不僅放棄個人成果專利,還主動向長寧縣委、縣政府提出這個建議,因為她的建議,推動長寧竹蓀邁出了走向全國的第一步。
2016年,國家品質監督檢驗檢疫總局發佈《2016年第112號公告》批准長寧竹蓀(長寧長裙竹蓀)為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産品,劃定長寧縣現轄行政區域為保護區域,這標誌著長寧縣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産品數量從“長寧竹蓀”開始實現了零的突破。
“中國竹蓀在四川,四川竹蓀在長寧。”目前,長寧縣已成為中國3大竹蓀生産基地之一,長寧“長裙竹蓀”種植全國知名,産量和商品量佔全國市場三分之一,竹蓀成了當地農民脫貧致富的“龍頭”産業,獲得國家産品保護稱號。黃文培40多年無怨無悔推廣長裙竹蓀人工栽培技術,帶動了當地6萬戶群眾脫貧致富,如今這一技術已推廣到全國10多個省,100多個縣。
1995年,62歲的黃文培正式退休。這時,正值竹蓀種植推廣關鍵期。本應享受天倫之樂的她,始終放不下凝聚自己心血的竹蓀,義無反顧地奔走在全市各有關鄉鎮農村的田間地頭、村莊院落。黃文培一邊堅持竹蓀科研試驗,一邊主動配合縣科協、農業、林業、科技等部門進行宣傳,堅持每年舉辦培訓班,自編教材,為農民和基層幹部授課,直至今日。
二十多年來,她從每月有限的退休金中拿出1000元左右,用於新品種研究試驗、竹蓀推廣,累計拿出18萬餘元。她的無私奉獻,辛勞付出,為宜賓市無數農民帶來了一條致富之路,宜賓目前有長寧、興文、珙縣等適宜種植的山區縣,竹蓀栽種已成為脫貧攻堅重要的骨幹項目,過去的貧困戶依靠人工竹蓀種植後,許多人家已成為了富裕戶。
“我要將一生獻給竹海的綠水青山,獻給鍾愛的竹蓀事業。”黃文培説。目前,她以“竹海長裙”竹蓀技能大師工作室為依託,開展實施竹蓀復壯工程創新技術一系列試驗示範:探索竹蓀實現工廠化生産、破解竹蓀同一地塊種植需間隔4年的難題、解決固體制種成本高和週期長的困擾、打造現代林業竹林立體生態效益等科研課題。
不忘初心 敬業始終
在竹蓀菌種製作成功後,隨著種植竹農的增多,菌種亦面臨退化的風險,黃文培在退休後,仍堅持在蜀南竹海山中,不斷把竹蓀新品種研製、竹蓀種植技術規範等推向深入。其中,1989-1994年期間為了竹蓀科研項目,在沒有工資的情況下仍堅持工作崗位3年半,直至課題結束。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曾有一個“禾下乘涼夢”,竹蓀婆婆同樣也有一個“四季竹蓀夢”。如今的黃文培,雖身患高血壓、骨質增生等多種疾病,但是她仍奔波于竹海景區和敬老院兩地,開展竹蓀試驗,培育竹蓀新品種,希望實現長寧“一年四季都産竹蓀”的奮鬥目標,將竹蓀和竹林變成長寧美麗鄉村的靚麗風景線。
如今,黃文培又研究出一批新品種,目前正在選育、馴化之中。同時,總結出了林下種植套作長寧長裙竹蓀、層架式種植(此技術獲國家專利)等多種高效生態農業模式,培育了“松坪菌業”“盛林菌類”“竹海山寶”等多個具有較強示範帶動作用的專合組織。讓長寧縣成為國內竹蓀品種最多,品質最好,科研配套,發展面積最大的前沿行業。
正是因為這樣,種竹蓀的人都認識長寧有個“黃嬢孃”,不種竹蓀的人也知道長寧有個“竹蓀婆婆”。六十年如一日的堅持和奉獻,黃文培一直默默在科研試驗土壤上耕耘,由於她在研究楠竹豐産技術和推廣竹蓀高産技術上的突出貢獻,她先後榮獲國家、省、市10余個榮譽稱號,受到部、省級表彰獎勵30余次。
如今,年近90歲的黃文培仍在發揮著餘熱,繼續對人工種植竹蓀進行著增産擴能等研究。
“我要將一生獻給竹海的綠水青山,獻給黨和人民。”黃文培表示,成績屬於大家,當然也屬於過去,自己只做了自己喜愛做的事情,兌現了幾十年前的承諾,“與竹林為伴,以竹蓀為命,為百姓造福,這是我一生的追求。”(宋成均  何貴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