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張圖譜”看高縣縣委黨校之蝶變

來源:中國網 時間:2022-04-24 16:56:50 編輯:蘇仁勝 點擊:
高縣享有“烏蒙西下三千里,僰道南來第一城”之美譽,是古代南方絲綢之路“五尺道”的必經之地。何謂必經?背靠金線嶺,腳踏宋江河,不從這裡經過從哪經過?自然,此地可用於建設的土地少,各單位建築面積都不大,高縣縣委黨校也不例外。
在縣級黨校分類建設中,高縣縣委黨校人花“小錢”辦“大事”,外擴校園、內練本領,校園面貌煥然一新,成為引領發展的“一抹紅”。
金線嶺下因陋就簡的歷史圖譜
“高縣黨校在哪?”“就在上車站,高筠路邊……”到黨校報到的小張,在這條路上往返幾次都沒有找到進黨校的大門。原來,黨校的門就在兩棟小平房的中間巷道,巷道旁邊挂了一塊吊牌。如果你把眼光盯在高大的建築與氣派的大門上,這個巷道自然是不起眼的。巷道外公路高,巷道裏地面矮,沒有修建石梯,只有一個斜坡。
穿過狹窄的巷道,便進入一個小院,辦公室、宿舍、教室、院中幾棵高過屋頂的樹和頭頂的一小方天空便一覽無余。有學員在院裏散步,“從東走到西35步,從南走到北23步,這還不如村子裏被廢棄的村小”。
簡而言之,建於上世紀70年代末的高縣縣委黨校,在學員們眼中就是“老舊破小”模樣:“墻上隨時掉渣渣,電線網線四處拉;園中少樹無花花,吃飯蹲在窄卡卡……”
宋江河畔擴容提質的現實圖譜
辦公場所不足,校園面積不夠,該怎麼辦?當縣級黨校分類建設的春風刮到金線嶺後,縣委及時作出安排部署,對黨校進行改擴建。可哪有可擴建校園的土地?
為了“黨的事業”,多年的老鄰居——柳湖社區迅速搬遷,讓出一棟三樓一底的辦公大樓和一片長滿香樟樹的林子,校園面積陡增兩倍,達到了15畝。
再次參加輪訓的學員閒聊説:“沒想到,以前在院子裏散步都會覺得擁擠,現在居然可以在高大的香樟林下打籃球、羽毛球,聆聽鳥兒清脆的聲音……”如今,這密林既是鳥兒們的家園,也是教師、學員們的樂園。
“以前,因為無圖書室、閱覽室等場地,出了教室,就只能進寢室,別無選擇。現在隨時可以到圖書室、閱覽室看書學習、蓄能充電……”辦公室工作人員自豪地説。
海洋深處延伸拓展的無邊圖譜
黨校雖有圍墻,但學習培訓沒有邊界。高縣縣委黨校將校園“小陣地”向校外“大課堂”延伸,以“特色”為“槳”,將黨校教育的“船”劃進知識的海洋。
聚焦黨性教育、鄉村振興兩個領域,按照“革命傳統教育專題培訓”“鄉村振興實踐能力培訓”兩個特色辦學方向,持續開發《李碩勳革命精神及其當代價值》等6個特色專題課程,傳承紅色基因,築牢信仰之基,激發學員投身於波瀾壯闊的鄉村振興,成為時代的“弄潮兒”。
如果單算15畝校園,高縣黨校當然算不上“大”,但是黨校人積極探索“黨校+教學實訓基地”模式,先後打造李碩勳烈士紀念館、高縣家風家訓館、大雁嶺鄉村振興示範區等8個現場教學特色基地,擴大延伸教學場所,豐富教學內容。不但如此,高縣幹部網路學院整合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國內高校關於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方面1000多門課程,學員們在西部山區,也能順著網路走進更加廣闊的學習場所,享受更加優質的教育資源。
東風拂過花千樹,奮鬥成就滿園春。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高縣縣委黨校人將繼續挖掘紅色歷史,創新教學模式,打造精品課程,提高科資能力,讓高縣縣委黨校這朵“小花”,成為引領縣級黨校的“一抹紅”。(高縣縣委黨校 王金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