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賓珙縣彭政:“新農人”帶來新希望

來源:中國網 時間:2022-04-11 18:56:57 編輯:蘇仁勝 點擊:
在宜賓市珙縣羅渡苗族鄉天堂村,有這樣一位“新農人”彭政,他有技術、懂管理,帶領村民在鄉村振興的大潮中闖出了一番新天地。
“我去年抱著試一試的心態種了2畝黑蘇麻(紫蘇),每畝賣了2000元,加上之前已收了一季玉米,年收入超5000元。收入比較可以,今年計劃種5畝,在家裏就能發展經濟,增加收入,再也不用去外地打工了。”羅渡苗族鄉天堂村返鄉農民工牟澤鮮信心十足地説。
在天堂村,很多像牟澤鮮這樣的村民,在“新農人”彭政的帶領下,順應市場需求,種植特色農産品,通過種地種出了致富路。 
“我是一個土生土長的農民,在基層農技部門工作了多年後因機構調整而辭職,先後在成都、雲南、重慶等地打過工,但我對家鄉土地有著很深的感情,始終還是覺得在家鄉把産業發展起來才踏實。”返鄉創業農民工彭政説道。
由於天堂村自然條件差,山大溝深,土地石漠化突出,水土流失嚴重,靠天吃飯,到外打工成為當地人維持生計和致富增收的首選,村裏大片耕地撂荒,彭政心裏很著急。如何改變家鄉這種窘境,怎樣發展家鄉産業?彭政多次邀請省、市農科院和宜賓學院及縣相關部門技術人員到村裏來指導,自己亦反覆實踐,總結出要充分利用土地特別是“撂荒地”“冬閒地”落實“4+3”帶狀複合種植方式,增加土地復種或輪作指數。即:玉米、桑園、果園、高粱等4種農作物套種紫蘇、大豆、馬鈴薯、紅薯等,改進“寬窄行雙套雙”、“春種+秋種”和“稀植為密植”等3種種植方式,不與主糧爭地並擴種特色農作物(如紫蘇)從而實現增産增收,是一條優於傳統耕作的路子。 
2012年,彭政克重重困難,帶著6戶農民成立了農民專業合作社,採取“黨支部+科研院校+新型經營主體+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在村裏流轉514畝土地,用於發展脫毒馬鈴薯、紫蘇、糯玉米等産業,免費為村民提供種子、農藥、化肥等種植必需品,實行“繁、育、推、産、供、銷”一體化服務。
為鼓勵農戶種植,彭政加強與農戶溝通,開壩壩會、現場會、總結交流會等。他逐戶與村民簽訂紫蘇保底價(6.50元/斤)訂單收購合同,並根據市場行情酌情加價。據測算,這裡的土地每畝年産紫蘇200斤以上,按訂單保底價計算,僅利用冬閒地種紫蘇一項,每畝就在原基礎上增收1300元(以保底價計算),2021年實際是按10元/斤收購,而且紫蘇市場行情看好,供不應求,還未開收就被各地廠家搶購。當年投入即實現收益,種紫蘇的村民嘗到了甜頭,增加了信心。2021年專業合作社共收購紫蘇128噸,産值達256.80萬元。參與種紫蘇的農戶大幅增加,珙縣2022年種植面積預計超3000畝。
利用冬閒地種紫蘇只是專業合作社其中的一項産業,該社還發展糯稻、脫毒馬鈴薯等,同樣成效明顯。2021年,發展脫毒馬鈴薯3000畝,糯稻14000畝(含瀘州敘永基地),蠶桑400畝,李子300畝等。已發展社員233人,輻射帶動近5000人,農資配送網點120個,年銷售收入達1100萬元,不少村民因此過上了日漸富裕的生活。
“現代農業不再像父輩那樣單靠人、單靠天,我覺得主要還得靠品種、靠科學、靠技術”。彭政説。截至目前,他已成功註冊了16個商標,個人研發並成功申報了15項國家新型實用專利,所生産的紫蘇、糯稻、玉米和脫毒馬鈴薯等被國家農業農村部認定為“無公害農産品”。而且,他已成為全國農業新技術高級管理師,所創辦的農民專業合作社躋身國家級示範社,珙縣露硒農業科技有限公司于2021年被科技部認定為“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科技的賦能,有力助推了山村農業的發展,也增加了農産品的含“金”量。(宜賓市珙縣農民工服務中心 廖仲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