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醫科大學校園內,口頜面修復重建和再生瀘州市重點實驗室,副研究員陶剛正在採用3D技術,列印一組生物材料。記憶裏,參加工作這兩年,西南醫科大學附屬口腔醫院的變化讓他恍若夢境。從忠山校區老舊的辦公樓搬到城北校區全新建設的科技大樓,每天總被鏗鏘的聲音填滿。從3D印表機裏“吐”出來的,是用於修復各種缺損組織的新型生物材料。西南醫科大學附屬口腔醫院成立20年,科技創新已成為醫院長足發展的重要途徑。
能幹事能創業,他與口腔醫院結緣
畢業于西南大學前沿交叉學科研究院,2020年應聘到西南醫科大學附屬口腔醫院的陶剛,本科、碩士和博士期間所學的都不是口腔專業,結緣西南醫科大學附屬口腔醫院確實有些意料之外。
陶剛説,他在博士期間開展的是軟組織修復材料研究,畢業後也想進科研單位。對於西南醫科大學附屬口腔醫院招聘科研人員的資訊,當時也只是抱著試一試的心態。第一次溝通,知道醫院重視科研人才,加入醫院科研團隊後,才真正感受到口腔醫學研究和生物材料研究之間有著緊密的聯繫。
“現今的生物材料對很多口腔組織的缺損修復,難以達到最佳效果,讓患者心生遺憾。”陶剛説,既然被當作人才引進來了,就要在口腔組織修復材料研究領域幹點成績出來。
其實當陶剛在2020年8月踏進西南醫科大學附屬口腔醫院忠山校區的實驗室時,他還是有些失望的。“老舊的辦公樓內,連先進的科研設備都沒幾樣。當時,真有打退堂鼓的想法。”抱著幹事創業的決心和信心,在醫院領導的鼓勵下,陶剛最終選擇留下。
“怎麼也沒想到改變這麼快,進入醫院一年後就搬到了新的科技大樓。”陶剛欣喜地説。在西南醫科大學城北校區科技大樓11樓,建有口腔生物材料特色研究平臺,每個房間都擺放著先進的精密儀器。在陶剛的指導下,幾名研究生正在開展各種實驗。
讓組織修復更完美,研製新型生物材料
在一間3D列印室裏,穿著白大褂的陶剛正守著一台3D印表機。先在電腦上輸入各種參數,然後列印出一種正在研製的生物材料。
“這種材料列印出來後,要經過十分複雜的檢測過程,符合相關標準才能申報專利,最後通過成果轉化進入批量生産,再推向市場。”陶剛説,這個過程相當緩慢,需要在實驗室裏重復著成千上萬的實驗、檢測……
科研工作很枯燥,但面對這個全新的工作環境,陶剛發自內心地感到滿足。“環境就不説了,實驗室配置的設備已基本滿足當前的科研需要,何況,醫院還將進一步加大對科學研究給與經費支援。這樣好的環境,這樣優越的條件,要是拿不出幾樣成果,都有點對不起自己!”
近些年來,生物材料在口腔組織修復領域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口腔醫院在該領域的基礎研究與産品開發的競爭力還有待進一步提升。”陶剛説,他從事科研的目的只有一個:讓新型的生物材料在口頜面組織修復中能達到更好的修復效果。
儘管入院時間短,但是在醫院的大力支援下,陶剛已很快進入了角色:今年4月份,剛在國際學術期刊上發表了一篇學術論文;正在研究的一種用於牙周組織修復的材料,已進入實驗關鍵階段……
“口腔醫院成立20年,雖然我只見證了這兩年的發展,但已能洞見其穩健的發展步伐。就憑著醫院對科技人才、産品研發重視的這股勁兒,就能遇見未來的發展必定是越來越好!”談及未來的憧憬,陶剛對自己、對醫院都充滿了信心。
陶剛同志簡介
陶剛,男,漢族,1989年生,博士,副研究員,2020年畢業于西南大學前沿交叉學科研究院生物學研究中心。長期致力於利用靜電紡絲和3D生物列印技術構建功能性的生物材料應用於顱頜面組織修復。發表SCI論文2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發表SCI論文8篇,申請國家發明專利10項,已授權4項。現擔任中華口腔醫學會青年科研通訊員,中國醫學裝備協會組織再生分會委員,四川省口腔醫學會口腔材料專業委員會委員,國家技術轉移西南中心瀘州分中心科技特派員。(西南醫科大學附屬口腔醫院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