瀘州龍馬潭:子承父業,祖孫三代“守”藝近百年

來源:中國網 時間:2022-04-14 17:12:57 編輯:陳宣海 點擊:
清晨的第一縷陽光還沒穿透昨夜升起的濃霧,一陣陣機器打磨的聲響就早已打破了場口的寧靜。循著“鏗鏗鏘鏘”的打鐵聲,漆黑的舖子,彤紅的爐火旁,只見一左手握榔頭,右手持鉗子的老漢,在清晨稀薄的光線下,將一燒得通紅的鐵塊放在鐵墩上,錘子落下的剎那間,火星綻放……

眼前這位雙眼佈滿細紋的老漢,便是龍馬潭區特興街道的鐵匠艾秀明。艾秀明今年64歲,11歲開始便跟隨父親學習打鐵,開啟了他的鐵匠生涯,也許當時的他並沒有想過,從此這叮叮噹當的聲響和四處飛濺的火花,變成了他人生中獨特的篇章。

“從我父親打鐵開始,一直到我和我兒子堅守這門技藝已有近百年了。”艾秀明介紹,他共有六個兄弟姐妹,當年學習打鐵的時候弟弟還小,自己先學會就把技藝傳授給了兩個弟弟,他們從初中畢業就跟著自己學習打鐵至今。艾秀明的兒子艾林,從小就對打鐵耳濡目染,放學回家就幫著添煤燒火、拉風箱等,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2004年退伍過後子承父業,慢慢地扛起了鐵匠舖的大部分工作。

鐵匠舖在一間簡陋的小平房裏,房間雖小,但每天爐膛通紅,人影忙碌。敲打聲、淬火聲......聲聲入耳,在手中的錘子掄動之間,菜刀、砍刀、鋤頭、釘耙等産品就像變戲法一般出來了。

儘管年逾六十,艾秀明看上去依然健朗,只見他很利索地把要鍛打的鐵器先在火爐中燒紅,然後移到大鐵墩上,將方鐵打成自己想要的樣子。據他介紹,一把菜刀製作過程要經過:下料、安鋼、生火煅燒、開胚、平胚、修邊、抽刀芯、打磨、開刃口、濺火、校平、再打磨、上刀把、精磨等十多道工序才能完成。經過他製作而成的刀最少要用到二三十年之久,問及原因,艾秀明説:“菜刀的核心在於中間層的鋼,一把好刀,不光火要濺得寬,鋼也要安的寬。”一把刀好不好,鋒利不鋒利,在他手裏一看便知曉。

一件馬甲,一件布衣,一條圍裙,再加上手中的一把鐵錘,伴隨了艾秀明整個鐵匠生涯。這期間,他幾乎天天都會掄起鐵錘鍛打鐵墩上燒紅的鐵,這樣重返往復的動作不知道做了多少遍,打壞了多少個鐵錘,換了多少個鐵墩。但隨著時代的發展進步,傳統的打鐵技藝逐漸被現代機械化的技術所替代。為了不被時代所淘汰,艾秀明也引進了打鐵機器。“現在都講究環保,也追求效率,以前三個人一天八把刀都打不完,現在有了機器快了很多。”艾秀明認為,雖然引進了機器,但做一把好刀,很多步驟還是要手工,他們也在一步步地改進技藝,最終使得傳統工藝和現代機械化相結合,這樣不僅減少了碳排放,大大提高了效率,還提升了産品品質,讓他們打造的刀深受大家青睞。

祖孫三代堅守傳統技藝近百年,艾秀明更是把一生的心血都投入在打鐵生涯,可是,鏗鏘的打鐵聲到底能持續多久,他也不知道……

但他們的眼中都透露著光芒,那便是那一代人們勤勞堅毅、勤勤懇懇的精神,而我們則希望,在這個快要消失的行業裏,他們不是那最後的守望者。(陳星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