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呀麼二郎山,高呀麼高萬丈……”許多人都是從這首紅遍大江南北的《歌唱二郎山》知道了二郎山,知道了這個川藏線上的第一險關。
二郎山秋色 柯尊軍/攝影
素有“千里川藏線,天塹二郎山”之稱的二郎山,如今隨著二郎山隧道的打通,川藏公路橫貫全境,天塹已變通途。
這裡依舊是四川通往西藏的咽喉要地,在新的歷史浪潮中,《歌唱二郎山》又被賦予了新的時代音符。
巍峨俊秀,秀麗神奇的水墨畫卷
初秋的二郎山,樹葉由綠變黃再變成紅色,慢慢展現出它的韻味……
二郎山,位於天全縣與瀘定縣交界處,是川藏線上第一座大山隘口,陡峭險峻,是青衣江、大渡河的分水嶺,為自然地理的分界線。
每年五月,杜鵑盛開,紅、藍、紫、白交相輝映,不時飛來飛去的高原彩蝶讓二郎山更顯絢麗。
二郎山是千里川藏線上的第一道咽喉險關,被人們稱為“天塹”,素有“四川盆地西極”之譽、“川藏第一雄關”之稱、“千里川藏線,天塹二郎山”之説。
這裡山勢雄偉,峰巒疊嶂,古樹野花,千姿百態;這裡原始生態環境保護很好,動植物種類繁多,莽莽林海之中有千余種珍貴樹木,是珍禽異獸繁衍生息的樂園;這裡山高路險,盤山公路險峻,夜行二郎山,數十道汽車燈光交錯輝映,在二郎山上形成數條巨龍騰舞,十分壯觀,冬日翻山更加艱險。
二郎山具有景層較高、景觀資源豐富、類型多樣的特點,是一個多景型、多視點、複合度極高的風景區域,具有雄偉、險峻、神奇、韶秀、清幽的風貌,是人們休閒、遊覽、觀光、科考、探險的理想勝地。
1940年,著名美術大師張大千先生西康之行,為二郎山的風貌神韻所感染,作國畫《二郎山》,蒼翠險峻躍然紙上,並題詩作書道“橫徑二郎山,高與碧天齊。虎豹窺閶闔,猿猱讓路蹊”。
如今,二郎山隧道通車後,昔日的盤山公路已成為探秘的好去處。
二郎山成旅遊打卡地 張文思/攝影
隨著公路的千回百轉,沿路還有不同景致的景觀,春末夏初花開時節,五彩繽紛的杜鵑花花團錦簇,儼然天然大花園,冬季二郎山雪景又自有一番風光;至山頂埡口,立足四川盆周西緣界山,西望貢嘎雪山群峰,雲蒸霧涌,峨眉、瓦屋歷歷在目,同時領略兩種自然風貌,一幅幅千姿百態、秀麗神奇的水墨畫卷美不勝收,令人心曠神怡。
不畏艱險,接續奮鬥的時代壯歌
蜿蜒盤旋的川藏線,猶如悠久厚重的歷史長河,記載著無數個感人至深的故事,哼唱著一首首盪氣迴腸的壯歌。
1950年,中國人民解放軍十八軍受命解放西藏,他們不畏艱險、不怕犧牲,誓把光明和幸福帶進西藏。他們“一面進軍,一面修路”,並肩戰鬥,克服了重重困難,戰勝了二郎山天險,把公路修到了西藏。
路的開端便已是艱難險阻,二郎山是他們遇到的第一座大山。
二郎山海拔3437米,公路要從海拔600多米的山腳修至海拔2980米的山頂埡口,上下四十多公里,落差2300多米。
除了山勢險峻、陡峭、地質條件多樣複雜以外,氣候條件也十分特殊。山的東西兩面氣候截然不同,西面氣候乾燥、陽光明媚;東面終日雨霧瀰漫,濕度大,雨季可達半年,冬日山上天寒地凍、積雪嚴重,修建環境極為艱難。
這只是開始,再難,他們也要把這個難題攻下去。
在這裡築路,面對高寒缺氧、冰雪封山的困境和猛獸出沒、地災頻發的威脅,更困難的是當時既無大型機械,又無後勤保障。
如今在天全縣紅軍紀念館的“不懼二郎山險峻 紅軍精神世代傳”展廳內,從一張展示修建二郎山公路的老照片上可以看到:十八軍戰士和工人們腰拴繩子,在懸崖上拿著鋼釬、鐵錘等工具開路。
當時,在沒有機械的情況下,一切只能靠人工。他們就這樣,用鋼釬、鐵錘這些最原始的工具一直錘一直鑿,士兵腰係麻繩懸在懸崖峭壁上鑿炮眼、開條石、修便道。由於山勢陡峭,地質破碎,塌方和滑坡更是家常便飯,遇上有些流沙地段,頭天修出來的路坯,第二天便不見了。路雖不見了,修路的決心還在,即使一遍又一遍地重來,他們始終沒有放棄。
1950年8月25日,築路官兵以戰天鬥地的大無畏精神,提前攻克了川藏公路攔路虎——60多公里的“天路”二郎山段全線搶修初通。
2001年1月11日,二郎山隧道全面建成通車。隧道繞開了二郎山上25公里的險路,駕車僅10多分鐘就避開了最危險的路段。
如今,雅葉高速(雅康段)二郎山隧道也已通車,結束了“車過二郎山,像進鬼門關,僥倖不翻車,也要凍三天”的歷史。築路官兵戰天鬥地、誓把天塹變通途的豪邁氣概和勇敢精神,沒有被歷史湮沒,反而隨著時代的變遷更加熠熠生輝。
二郎山下的天全人民,繼承和發揚著“兩路”精神,像當年的築路大軍那樣,為了完成黨賦予的任務,不怕艱難困苦,不怕流血犧牲,敢於與天鬥、與地鬥、與惡劣的自然環境鬥,譜寫新時代的動人篇章。 (黃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