築牢“壓艙石” 守好“米袋子”

——天全縣打造生態糧倉綜述

來源:中國網 時間:2022-04-24 11:12:33 編輯:羅鎮 點擊:
天全縣仁義鎮雲頂村梯田景觀
 “全市上下要進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堅決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和黨中央、省委決策部署,切實扛起做好‘三農’工作的使命擔當,嚴格落實耕地保護責任,全力確保農業穩産增産,持續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推動鄉村振興取得新進展、農業農村現代化邁出新步伐。”4月14日,雅安市委農村工作會議暨全市鄉鎮行政區劃和村級建制調整改革“後半篇”文章工作會議召開。
“2021年,全縣糧食播種面積達12.35萬畝,糧食産量達4.5萬噸,特別是水稻種植面積,佔到全市水稻種植面積約三分之一。”會上,天全縣以打造生態糧倉為題作交流發言。
對於未來的發展,天全縣有底氣更有目標:下一步,該縣將以做好兩項改革“後半篇”文章為契機,重點打造仁義、新華生態糧倉發展片區,力爭創成市級類區縣糧食産業發展農業園區,輻射帶動全縣糧食生産擴面提質增産。
村民收穫稻穀
突出“保”字,守牢安全根基
對於怎麼“保”,天全縣思路明確:要“進”也要“穩”。
保障耕地安全——落實“長牙齒”的耕地保護硬措施,嚴守“三條控制線”,確保農田用於糧食生産;加快推進2萬畝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方案編制和實施,切實守牢11.8萬畝永久基本農田紅線,確保耕地總量動態平衡、品質保證。
提升耕地品質——持續打響“凈土”保衛戰,全面加強農業面源污染整治,紮實推進農業 “雙減”工作,大力推廣示範種養結合、糞肥消納還田、秸稈綜合利用,實現化肥和農藥用量“零增長”,有效提高耕地肥力……
現在,這一思路已充分體現在天全縣“豬+糧+茶”種養迴圈現代農業産業園區(以下簡稱:園區)項目上。
該園區地處興業鄉柑子村。其中的“豬”,是指天全新六農牧科技有限公司年出欄30萬頭仔豬的種豬場、天全縣神豆養殖家庭農場年出欄2.4萬頭商品豬的育肥場;其中的“茶”,是指天全縣恒源農業科技有限公司以土地流轉方式,發展的5500余畝茶園。
“茶苗未長大時套種玉米,茶苗成樹後套種大豆。”柑子村駐村第一書記杜德桂説,該村套種面積不低於4000畝。
為實現這一目標,天全縣在此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該項目預計5月中旬完工。”天全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黃河康説,該項目實施的同時,興業鄉也用爭取到的鄉村振興銜接資金,在柑子村實施了水肥一體化智慧灌溉項目,目標直指糞污還田零排放、零污染。
不僅是“穩”基礎,還有“穩”增收。
4月17日,在柑子村一處高高的山坡上,村民劉成建穿行於此地的茶園中,將玉米粒精準落地進窩。“每天工資100元!”除了務工,劉成建還有土地流轉收入,兩筆錢一起算,他去年收入4萬餘元。
村級建制調整改革後,柑子村共有戶籍人口1171人,但常年在家的只有400余人,且多為老弱婦孺。“園區、高標準農田建設前,村裏的土地多種植附加值較低的農作物。”杜德桂説,園區、高標準農田建設後,有勞動力的留守村民大多已實現就地就近就業,尤其村裏的41戶脫貧戶,更是優先保證每戶至少1人在園區務工。
受益的還有村集體經濟。今年3月,柑子村以資金入股方式出資10萬元,與園區相關企業簽訂合作協議。按約定,入股資金用於購買玉米種、肥料,企業負責種後日常管護。投産後,企業按玉米純利潤的30%,作為柑子村集體經濟收入,僅此一項村集體至少保底收入15萬元。
突出“活”字,增強主體動力
近日,在始陽鎮羅代村1組的種植大棚內,村民董才文正在採集球蓋菇。每年從11月至來年4月,近6個月的採摘期內,他僅此一項就可守著家門口增收近12000元。
這樣的大棚在羅代村1組共有104畝,以土地流轉、引進外地企業發展而成。今年以來,天全縣立足打造生態糧倉,明確了“突出一個‘活’字,堅持‘服務化’導向,增強主體動力”的思路,而羅代村這塊土地,也在發展菌類種植外又有了大作用。
其作用就體現在強化科技支撐上:堅決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依託川農大等科研機構,建成水稻、玉米大豆帶狀複合種植示範片100畝;支援專家大院研發改良天全特色香稻,推廣優質高産糧食新品種、配套栽培技術;在原有30余種有機農産品和綠色食品基礎上,創建生態糧倉、天全香谷米等品牌,提升天全糧食品牌影響力和知名度。
“100畝玉米大豆帶狀複合種植示範田就定在了羅代村。”始陽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主任胡國強説,再過不到半個月就可種玉米種苗,5月中下旬還可播大豆種。
“過去雖也有套種,但種子都是從當年投産大豆中挑選較好的替代,科技含量無從談起。”天全縣農業農村局高級農藝師宋衛先説,加上村民採用遍撒方式播種,大豆産量普遍偏低。如今,新研發的耐陰大豆品種、規範化的帶狀種植技術,成為這片示範田的核心支撐。據川農大專家介紹,採用該新品種並配套標準化種植,大豆畝産量將提升約20%至25%。
示範的目的是為大面積推廣。按已定任務,除作為退耕還林全退鎮的喇叭河鎮,天全縣其餘9個鄉鎮都將採用該技術和大豆品種,採取連片規模化方式進行種植。
目前,天全縣已為激發大家的發展積極性作好了準備:
落實激勵政策——嚴格落實好耕地地力保護補貼、稻穀目標價格補貼等國家惠農政策,加大政策、項目、資金向支援糧食生産傾斜力度,在2000萬農業獎補資金基礎上追加預算350萬元,對示範區內規範糧食種植給予獎補,助力全縣糧食生産擴面、提質、增效。
實施全程服務——加強對糧食生産全程指導服務,引進並支援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發展糧食適度規模經營,大力推廣代耕代種、統防統治、土地託管等農業生産社會化服務;大力實施縣鄉農業科技人員包村包片包示範制度,提升科學種糧水準。
突出“效”字,提升畝均産出
再過不到半月,天全縣仁義鎮雲頂村的1400畝水稻梯田將灌水插秧,同時迎來的,還有攝影愛好者們的“長槍短炮”。
“雲頂梯田的美,是一種沁人心脾、直達心間的美,更是一種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體現鄉村秀麗、人民富足的美。”已連續三年在春耕、秋收時來到雲頂村攝影的王開祥,曾在微信朋友圈中這樣説道。
然而,雲頂村的這種美是有季節性的,每到9月稻穀收穫後,雲頂村的大多數梯田又會被閒置下來。
市委農村工作會議暨全市鄉鎮行政區劃和村級建制調整改革“後半篇”文章工作會議上,天全縣在會中交流發言呈現出的思路,則讓雲頂村駐村工作隊、村“兩委”找到了信心、看到了希望。
其信心來自“突出一個‘效’字,探索‘複合化’經營,提升畝均産出”中的三個著力點:
探索立體種養模式——充分利用作物空間差,探索立體種養模式,示範發展“稻+魚”種養,探索“豬+糧+茶”“玉米+大豆”複合種植,走出一條産出高效、生態、綠色的現代農業發展道路。
探索糧經輪作模式——充分利用糧食作物收穫後時間差,輪作其他糧經作物,大力實施千畝“水稻+食用菌”“玉米+食用菌”糧經輪作;利用閒置水田秋後示範種植“水稻+馬鈴薯+蔬菜”,全域推廣秋後蔬菜種植,達到一年四季地不空、産量産值翻番效果。
探索融合發展模式——堅持融合發展,將紅軍村水稻梯田美景重點打造為鄉村旅遊網紅打卡地,依託“稻漁”“稻蝦”立體種養示範區,探索示範下田摸魚抓蝦、上岸摘菜吃瓜、紅軍村食宿購一體化鄉村旅遊模式,實現産業融合發展,農民多途徑增收致富。
其希望則來自“突出一個‘活’字,堅持‘服務化’導向,增強主體動力”中,以大力推廣代耕代種、統防統治、土地託管等農業生産社會化服務,解決農村勞動力不足難題的思路。
會後第二天,雲頂村駐村第一書記溫欣力,找到雲頂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胡強,交流了初步想法,那就是進行土地短租。
將用於示範“玉米大豆帶狀複合種植”的始陽鎮羅代村食用菌基地
“市場上存在的短租商鋪給了我啟發。”溫欣力説,雲頂村水稻收割後至來年4月,共有約6個月閒置期,如能找到有實力的企業、專業合作社或家庭農場,可通過短期土地流轉方式,規模化種植其他糧食作物或蔬菜。這樣既能有效增加糧食蔬菜市場供給,又能為村民增加收入,可謂一舉兩得。(天全縣委宣傳部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