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子江心水,蒙山頂上茶。”數百年來,這句讚揚蒙山名茶的聯句膾炙人口,經久不衰。蒙頂山的種茶史究竟可以追溯到何時?這裡又有哪些與茶有關的遺存?蒙頂山又將如何打好茶文化牌?
3月26日,“中國蒙頂山·世界茶之源”——茶史與茶業遺産學術研討會在雅安市蒙頂山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茶葉歷史與考古、茶業遺産保護利用、茶葉種植與流通等領域的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就世界茶的起源、中國茶史的研究、茶的傳播與發展和茶業遺産的保護與利用等問題展開了廣泛交流和深入探討。當日,與會專家共同發出了“中國蒙頂山·世界茶之源”——茶史與茶業遺産學術研討會雅安倡議。專家們認為,蒙頂山是世界茶文化聖山,也是世界茶文化重要的發源地。蒙頂山有眾多的茶文化和茶馬古道遺存,保存狀況和展示基礎良好。呼籲保護利用好這些珍貴文化遺産,為蒙頂山申報世界文化遺産打好基礎。
公認:蒙頂山是世界茶文化重要發源地
此次研討會由四川省文物局、雅安市人民政府聯合主辦,四川省歷史學會、四川省古跡遺址保護協會、雅安市文化體育和旅遊局和雅安市農業農村局共同承辦。研討會由雅安市人民政府副市長鄧朝金主持,雅安市委常委、雅安市人民政府副市長王軍致歡迎辭,四川省文化和旅遊廳副廳長、省文物局局長王毅致辭。北京大學文化遺産保護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教授孫華,中國工程院院士、湖南農業大學教授、博導劉仲華,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史研究所首席研究員、中國國學研究與交流中心茶文化中心主任沈冬梅,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研究員,UNESCO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産項目中國辦公室主任閔慶文等國內知名歷史考古、遺産保護和茶産業專家,以直播連線的方式發表主題演講。四川省歷史學會會長、四川省社科院傑出研究員、省政府文史研究館資深館員、西南國際茶文化研究中心顧問譚繼和,教育部長江學者、四川大學文科傑出教授、四川省考古學會會長霍巍,原省旅遊局巡視員、世界茶文化交流協會名譽會長、西南茶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雅安市人民政府原副市長孫前,四川社會科學院研究員、中國先秦史學會副會長、四川師範大學巴蜀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段渝,四川師範大學副校長、教授、博導王川,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員、院長唐飛,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研究員顏勁松, 中國茶葉流通協會副會長、四川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黨委書記、四川省茶葉流通協會會長王雲等23位專家現場參加了研討會。
蒙頂山,我國有文字記載人工種茶最早的地方。西元前53年,雅安人吳理真在蒙頂山首開人工植茶先河,由此而發展到全國和世界,吳理真因此被稱為“茶祖”,世界茶文化也由此發源。自西元742年開始,蒙山茶作為貢茶進貢朝廷一直到清光緒年間,時間跨度長達1169年。在蒙頂山景區內的天蓋寺處,立著一塊《天下大蒙山》碑。該碑立於雍正六年(1728年),碑文曰:“祖師吳姓,法名理真,乃西漢嚴道,即今雅之人也。脫髮五頂,開建蒙山。自嶺表來,隨攜靈茗之種,植于五峰之中……”石碑至今尚在,是我國植茶最早的證據。
在宋代,政府就專設茶馬司主管榷茶易馬事務,蒙山茶在與涉藏地區的茶馬互市中始終居於主導地位,直到今天仍然是藏族人民首選的飲用茶品。蒙頂山也是茶文化的發祥地之一,從西漢最早的人工植茶到唐代被列為貢茶直至清代,蒙頂山茶有著悠久的歷史,被稱為“仙茶”,蒙頂山也被稱為“仙茶故鄉”。蒙頂山茶也是歷代文人墨客吟咏的對象,“琴裏知聞惟淥水,茶中故舊是蒙山”、“蜀土茶稱聖,蒙山味獨珍”、“雪山水作中泠味,蒙頂茶如正焙香”、“若教陸羽持公論,應是人間第一茶”等等都是稱頌蒙頂山茶的膾炙人口佳句。
2004年,雅安承辦的第八屆國際茶文化研討會上《世界茶文化蒙頂山宣言》的發表,確立了蒙頂山“世界茶文化發源地、世界茶文明發祥地、世界茶文化聖山”的歷史地位。2021年5月18日舉辦的慶祝聯合國第二個“國際茶日”的活動上,第一次成功地將蒙頂山茶文化向世界傳播,極大提升了蒙頂山茶的國際美譽度。至今已舉辦至第十八屆的蒙頂山茶文化旅遊節對蒙頂山茶文化的持續推廣和傳播更是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現狀:豐富的茶業遺産大量保存
正是由於蒙頂山在中國茶業史上的重要地位,這裡迄今仍然保留了許多與茶有關的文化遺産。
孫華曾在蒙頂山地區對茶業文化遺産進行了調查。據他介紹,從蒙頂山山麓到山頂,古人修建有石砌的盤山古道,這條古道沿線散佈著智炬寺、凈居庵、天蓋寺 、皇茶園和甘露石室等文物古跡,另有支路向西連接永興寺,它們連同附近的相關古茶園構成了蒙頂山茶文化遺産體系。其中最重要的文物古跡有智矩寺、永興寺、天蓋寺等。
智矩寺據傳是甘露祖師吳理真創始,寺廟在明萬曆時曾經增建重修,現存凈居庵石坊就是這時期的遺留。智矩寺的清代寺院也還基本保存完整。從宋代以來,蒙頂每年貢茶採 制就由智矩寺的僧人主持。近代以來,雅安茶廠也曾在此生産高品級的茶葉,今人所立“皇茶坊 ”的石碑就在公路旁。
永興寺坐落于蒙頂西側山腰的緩坡上,建築保存完整,四週茶園廣布,迄今寺尼還有採茶制茶的習俗。因保存完整,永興寺已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位於蒙頂山頂的天蓋寺,可能在唐代就已修建,現存寺廟為清代遺存。寺院存有多方碑刻,其中以《天下大蒙頂山》最為著名。
皇茶園則坐落于蒙頂山主峰的五個小山頭之中,茶園內有“揚子江中水,蒙山頂上茶”等石刻楹聯”。茶園邊還有一口古井名為甘露井……
孫華認為,鋻於蒙頂山及其周邊地區在中國茶業史上的重要地位,以及蒙頂山保留了許多與茶業相關的文物古跡,完全有必要對蒙頂山現存茶業遺産進行全面的調查和記錄,並對蒙頂山遺産和蒙頂山茶史進行專題和綜合研究。
據了解,2013年,茶馬古道被國務院列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蒙頂山古建築群也是雅安茶業遺産的重要組成部分。茶馬古道雅安段的古道遺跡清晰可循,部分路段至今仍在使用,沿途的古建築、古鎮、古村落眾多且保存完好,同時古道沿途群山綿延,河流縱橫,自然景觀得天獨厚,古道上石刻碑亭眾多,碑記內容豐富,從不同年代不同角度記載了茶路茶史,極具科學研究和開發利用價值。
倡議:為申報世界文化遺産做好準備
研討會上,專家們針對世界茶的起源、中國茶史的研究、茶的傳播與發展和茶業遺産的保護與利用等問題展開了專題探討。
霍巍表示,結合史料記載和考古發掘,中國茶文化的起源至少戰國中期應該就已起源於四川,其中最大的可能性就是蒙頂山地區,因為這裡的氣候環境和海拔高度特別適合茶的生長。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陳劍也表示介紹,西漢辭賦家王褒作《僮約》中有“牽犬販鵝,武陽買茶”的記載,成為我國甚至全世界最早的關於飲茶、買茶和種茶的歷史文獻記載內容。“武陽已通過考古發掘證實在今彭山區,説明漢晉時期的蜀地一帶已形成若干茶産區。正是以這些茶産區的茶業生産為基礎,才讓武陽成為巴蜀大地茶葉匯集、銷售、週轉中心成為可能。”
儘管吳理真蒙山種茶的説法曾在學術界存在過爭議,但孫前在研討會上強調,早在2004年,中國最頂級的相關專家就曾就此做過調查並出具報告。當年的中國國際茶文化研討會上,形成了世界茶文化蒙頂山宣言,認可蒙頂山世界茶文明發祥地、世界茶文化聖山等説法。此後,這個説法得到舉世公認。
研討會上,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員周志清通過對茶馬古道遺址——冕寧縣嘉順營遺址的發掘,證明正是川西茶産區大量優質茶葉的生産,才催生了歷史上依託茶馬古道開展的茶馬交易和文化交流。
譚繼和則認為,茶是獨特的起源於中國的古文明,是中國人對美好生活的高尚美學追求。四川在打造“安逸四川”“詩意四川”等形象時,完全可以把蒙頂山是世界茶之源的概念融入其中,帶火這裡的遺跡遺存,帶火川茶産業。
與會專家紛紛表示,茶馬古道雅安段歷史厚重,多路重疊,民族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十分鮮明。蒙頂山古建築群是四川省境內保存較為豐富的一處集茶文化、佛教文化、祭祀文化于一體的建築群遺跡,集中體現了明、清兩代世俗和宗教建築的建築學和藝術成就,反映出深邃的文化底蘊。雅安茶業遺産類型多樣,保存完整,都有很高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蒙頂山古建築群均因茶而興,是明清建築的結晶,更是研究茶歷史和茶文化的珍貴遺存。蒙山茶傳統製作技藝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雅安自古以來就是我國重要的邊茶産地,豐富優質的茶資源、古老悠久的邊茶製造業,使雅安成為川藏茶馬古道的重要源頭。南路邊茶是歷代中央政府與藏、羌等少數民族進行茶馬貿易的專用商品,成為漢族人民同藏、羌等各族人民增強政治、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紐帶。南路邊茶的製作技藝2008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茶馬古道歷史悠久、文化厚重,數千年的歲月在茶馬古道積澱了豐富的文化寶藏,茶馬古道雅安段古跡類別豐富,時空跨度巨大,特色鮮明,獨具魅力
與會專家還發出聯合倡議——
中國是茶的故鄉,是茶、茶業和茶文化的發源地。我們倡議加強對中國茶史的研究,梳理其發展和演變歷程,探索巴蜀地區在中國茶業起源與發展的地位和作用,促進茶的起源、茶業歷史、茶業考古、茶文化景觀、茶業遺産保護等方面研究的深入。
雅安名山區的蒙頂山是巴蜀早期産茶地的中心,是業界公認的世界茶業和茶文化的重要發源地。我們倡議持續深入開展對巴蜀蒙山茶史、蒙山與茶馬互市、茶馬古道關係、蒙頂山茶文化景觀的價值等問題的探討,為世界茶文化景觀的研究以及包括蒙頂山在內的茶文化景觀申報世界文化遺産奠定基礎。
蒙頂山有眾多的茶業文化遺存,保存狀況和展示基礎良好。我們倡議加大對蒙頂山古茶園、古建築、古石刻及古道路等文化遺産的保護力度,科學規劃,精準施策,在保護管理好茶業遺産及其環境的前提下,利用好蒙頂山這個寶貴的遺産,用茶文化滋養旅遊,讓更多茶文化資源和要素轉化為旅遊産品,進一步推動雅安和四川旅遊的特色化、優質化和效益化發展。(羅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