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年時間,2萬餘名建設者在龍門山下懸崖峭壁間,穿越“天險”,為德陽與阿壩兩地百姓“鑿”出一條通途,這就是綿茂公路。12月27日上午,備受關注的綿茂公路正式通車。自此德陽與阿壩、綿竹與茂縣“相鄰不相通”的歷史將結束,同時,綿茂公路也縮短了成都至九寨溝的距離,未來有望成為一條新的黃金旅遊線。
綿茂公路由香港援建資金和國家財政資金投資修建,項目起于綿竹市漢旺鎮,止于茂縣光明鎮,與茂北公路相接,是連接德陽與阿壩,綿竹與茂縣的紐帶。其全長 56 公里,綿竹段總長 48 公里,有 42 座橋,17 座隧道,阿壩州茂縣境內段全長8公里,是全國在建公路中地質條件最複雜、施工難度最大、危險性最高的公路之一。
論長度,它只有56公里;論技術難度,只是一條二級路。就是這樣一條不起眼的路,讓2萬餘名工程人幹了整整13年。真正印證了那句:蜀道難,難於上青天!
據悉,綿茂路穿越4條地震斷裂帶在工程史上非常罕見,沿線還廣泛分佈著滑坡、崩塌、泥石流,幾乎囊括所有常見的地質災害。震後,沿線的綿遠河河床平均抬高10米到20米,路線範圍內有大大小小21個堰塞湖。此外,沿線有20多公里是無人區,路線還要穿過九頂山自然保護區,其中有大熊貓和其他珍稀的動植物,這給施工帶來了更大的挑戰。
面對人與自然的較量,建設者不斷與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作鬥爭,雖然屢敗屢戰,卻越挫越勇,最終穿越龍門天險。在施工過程中,施工方項目部嚴格按照施工技術規範和方案組織施工,配備充足的作業人員及機械設備,各單位技術人員、監理人員全程進行技術指導、品質檢查,對混合料各階段的溫度、壓實品質等關鍵指標進行嚴格控制。經過13年的建設,綿茂公路迎來了開通,兩地人民多年來的夙願終於實現。
綿茂公路結束了德陽與阿壩“相鄰不相通”的局面,它的建成通車帶來的不僅是交通上的便利,更打通了德陽和阿壩、綿竹與茂縣發展“大動脈”,為兩地産業發展注入了強大動能。
“對我們綿竹來講,綿茂公路通車解決了我們多年困擾文旅北向通道的痛點問題。”綿竹市文旅局局長鐘聲表示,綿茂公路通車後,綿竹作為“大九寨”進出的重要節點城市,將吸引更多的遊客。“未來,我們將和阿壩州的茂縣、松潘,特別是九寨溝,通過機制共建、資訊互通,宣傳平臺共建等,實現客源共用,以此形成大九寨環線的黃金走廊。”
綿茂公路不僅是一條旅遊路,還是一條資源路、産業路。2015年,德陽市與阿壩州在綿竹市郊合作共建了“飛地”園德阿産業園,園區堅持新能源、新材料等産業為主導,重點發展鋰電新能源材料産業。截至2022年11月,園區入駐企業36戶,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1戶,已形成以致遠鋰業、思特瑞鋰業為主的6萬噸/年基礎鋰鹽産能。
綿茂公路的通車,有利於將阿壩州豐富的礦産資源優勢、綠色電量優勢與綿竹“硫磷鈦鐵鋰”迴圈經濟産業優勢高效結合起來,充分發揮兩地資源稟賦和優勢特色,融通産業鏈,從而産生産業集群的倍增效應,促進兩地産業快速發展,真正做實産業同鏈,為探索飛地産業園區新模式開闢了一條新道路。
綿竹市委書記王宏坦言,“綿茂公路的通車,歷史性地打破了千百年來德阿兩地沒有邊界通道、綿茂兩城‘相鄰不相通’的交通困境,實現幾代人的夙願;將把綿竹‘偏居一隅’的區位劣勢變為融通德阿、縱貫西北、連通歐亞的區位優勢,必將對兩地經濟社會發展産生積極而深遠的影響。”
王宏表示,綿竹將以綿茂公路通車為契機,不斷深化與茂縣的交流合作,共同推動綿茂高速儘早開工建設,進一步加強兩地在生態環境保護、優勢項目協同、産業轉移對接、文旅精品打造、公共服務一體化、幹部群眾交流互動等各個方面的溝通對接,持續拓展新的合作領域,實現資源共用、優勢互補,推動綿茂兩地區域協同發展不斷邁上新臺階,一起建設攜手共進、合作共贏的民族團結進步示範長廊,讓發展成果更好惠及兩地人民。(張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