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這十年 | 繪就最美“大巴山居圖”

——巴中農業發展這十年

來源:中國網 時間:2022-09-29 10:22:09 編輯:李鳳 點擊:

時屬九月,大地金黃,豐收本色盡顯。

一組數據勾勒出十年來巴中市農業産業的巨大變化:2021年,全市農林牧漁業總産值達314.88億元,較2012年增加171.88億元、增長120.20%;農村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5962元,較2012年增加10575元,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不斷縮小。2021年全市實現第一産業增加值174.5億元,同比增長7.4%,增速達到2000年巴中建市以來最高。

數字的對比,看似簡單,背後殊為不易。

十年來,市委、市政府堅定信心決心,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及省市關於鄉村振興、農業農村發展的決策部署,加快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著力調整農業産業結構,大力培育壯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奮力推進鄉村振興發展,在建設成渝地區綠色産品供給地和産業協作配套基地的征程中,步履鏗鏘。

穩糧保供築牢“壓艙石” 農業強邁上新臺階

田野金黃,稻穀飄香。9月17日,巴州區鼎山鎮觀坪村,機器的轟鳴聲響徹田野。收割機在金黃色的稻田裏來回穿梭,一串串飽滿的稻穗被捲入收割機中,經過近段時間的搶收,全村1300余畝水稻顆粒歸倉。這1300余畝水稻由觀坪村集體統一代耕代種,依託高標準農田品質高、産出能力高、抗災能力高、資源利用效率高等優勢,水稻畝産量能夠達到1200斤以上,村集體經濟收入可達50萬元以上,又是一個豐收季。

作為全省的産糧大市,如何打破傳統“靠天吃飯”的種植模式,曾一度是巴中市急需攻破的難題,“藏糧于技、科技賦能”成為不二選擇。市委、市政府與川農大、省農科院開展科技合作,通過組織專家服務團科技下鄉“萬里行”、農技人員駐鎮包村、三大主糧完全成本保險等方式,推廣優質農作物種子,開展社會化植保服務,抓好防蟲防病防災和田間管理,最大限度提高糧食單産,實現了水稻、玉米、小麥單産和總産量連續15年穩定增長,全年糧食、油菜産量穩定在194.5萬噸、20.2萬噸以上。

豐收的喜悅,在數據上更加真實。2021年,全市糧食總産量達到195.82萬噸,較十年前增長10.97%;油料産量達21.67萬噸,較十年前增長63.92%,巴中市農業農村局榮獲“全國糧食生産先進集體”榮譽稱號。

交出豐收的答卷,離不開責任壓得更實。耕地是糧食生産的“命根子”,要保證糧食播面不減少、産糧不降低,只有牢牢守住、守好、提升好耕地。對此,巴中市嚴格執行耕地保護黨政同責,出臺治理撂荒耕地七條措施,有效整治撂荒耕地11.05萬畝,防止“非糧化”。同時,按照能排能灌、旱澇保收、宜機作業、生態友好、穩産高産建設標準,高品質建設高標準農田,2011年以來,全市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227萬畝。今年,巴中市又圓滿完成平昌縣第三次全國土壤普查試點外業採樣調查,為下一步開展耕地保護、提升耕地品質奠定了堅實基礎。

良田為基,良機更要用上。作為典型的勞務輸出大市,巴中外出務工農民工常年穩定在100萬人以上,且多為青壯年勞動力,導致農村出現“無人種地”現象。為解決這一難題,巴中市一手引進推廣適宜丘陵山區的農業機械,一手培育壯大農機化社會服務組織。2021年,全市共有農用拖拉機4033輛,農機社會化服務面積55萬畝以上,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59.84%,尤其是南江縣創新組建“農機助耕隊”破解耕地撂荒難題被農業農村部、省政府高度認可。

豐收的季節,除了糧油,更有蔬菜。巴州區棗林鎮清溪溝村緊鄰巴河,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一直是遠近聞名的魚米之地。近年來,當地村民利用距離城區近和便利的交通優勢等,不斷調整産業結構,正在逐步成為專業的蔬菜村,這也是巴中市2022年“菜籃子”(蔬菜)基地建設中計劃培育72個蔬菜專業村之一。目前,全市培育的72個蔬菜專業村和75個蔬菜規模生産主體已陸續投産,不斷保障市場供應,逐步實現“讓巴中人買得到本地菜”。

十年來,巴中市緊緊圍繞保障市場供應,穩定蔬菜、豬肉等重要民生商品價格,嚴格落實“菜籃子”市長負責制,採取系列“硬核”舉措,推動以生豬、肉牛為主的畜牧業和蔬菜、水果等産業發展。2021年,全市肉類産量達到29.85萬噸,水産品産量達到7.25萬噸,蔬菜及食用菌産量達到173.18萬噸,水果産量達到13.73萬噸。全市老百姓不僅吃得好,更吃得放心、吃得安全。

特色産業動力足 農民富走進新時代

秋分時節,正是大地回饋農民辛勤勞作的時候,在巴中1.23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大家正共同感受著豐收的喜悅。

在通江縣涪陽鎮、新場鎮等地,5000余畝羊肚菌破土而出,在接下來的幾個月內將帶動附近千戶群眾就業,戶均增收5000元以上;在海拔1200多米的南江縣高橋鎮小林村,黃羊養殖大戶楊林的羊圈內,一隻只黃羊體格健碩,黃黑的毛色發出耀眼光澤,預訂的電話連續不斷,只等黃羊出欄就能換成一沓沓現金;在巴州區大和鄉的中藥材現代農業園裏,群眾正忙著進行最後的管護,霜降之後,將迎來姜黃的收穫……

産業是富民的堅實基礎。增加農民收入,必須依託資源優勢,發展特色優勢産業,這既是農業轉型升級的重要內容,也是農業結構調整的方向所在。

十年來,全市優勢特色高效産業蓬勃發展。建成茶葉、核桃、道地藥材基地249.05萬畝,其中茶葉産量達到1.28萬噸、較十年前增長392.31%,中藥材産量達5.23萬噸、較十年前增長181.12%。生態規模養殖場860個,年出欄南江黃羊33.4萬隻、青峪豬27萬頭、巴山土雞1255萬隻。去年,南江縣現代農業園區順利進入第四批國家現代農業産業園公示名單,實現了國家級園區零的突破。

不僅是規模的大幅增加,巴中市優勢特色産業在全省的地位也不斷提升。全國首個青花椒交易中心在平昌縣正式運營,通江銀耳成功創建國家特色農産品優勢區,平昌縣入選全國100個茶産業助力脫貧攻堅、鄉村振興先進縣,恩陽區下八廟鎮入選全國農業産業強鎮,平昌縣幸福村(江口青鳙)、鐵城村分別入選第11批全國“一村一品”示範村鎮、全國鄉村特色産業億元村。

從蒼茫的光霧山到平坦的白衣河畔,巴中市農業産業星羅棋佈,農業現代化發展的腳步一刻不停。特別是2021年11月,市第五次黨代會確定了建設“成渝地區綠色産品供給地和産業協作配套基地”的發展定位,圍繞這一目標,市委、市政府啟動實施了“2+1”種養業優勢大品種計劃,出臺了《巴中市“十四五”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劃》《巴中市支援肉牛産業發展十條措施》等系列文件,著力打造更多的優質産品,大力推進産業振興計劃。

在南江縣公山鎮衛星村,黨支部書記李曉玲更真切地感受到了特色産業帶來的巨大變化。從2017年開始,衛星村就開始種植金銀花,經過幾年發展,金銀花種植規模從本村幾百畝擴大到包括鄰村在內的4000多畝,解決了200余人就近務工。

品質是農産品的“裏子”,品牌是農産品的“面子”,二者缺一不可。十年來,巴中市致力於打造一批市場認可度高、競爭力強的“巴中産”農産品品牌,成功培育“巴食巴適”品牌,價值達124.48億元,“南江黃羊”“通江銀耳”入選中國農業品牌目錄,“巴中雲頂”先後獲中國四川國際茶博會金獎、第十一屆“中茶杯”全國名優茶評比特等獎,“巴字號”農産品競爭力、知名度、影響力有效提升。

如何進一步推動農業提質增效?農業新型經營主體是現代農業發展的主力軍和“領頭雁”。巴中市把培育一批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作為加快農業提質增效的“助推器”。

唐華順是通江縣的農機大戶,早在2015年前就成立了農機專業合作社,擁有耕地機、播種機、收割機、無人機等各類機器50余臺,能夠承擔農業的播種、管、收等各個環節。今年唐華順已完成了15000多畝的糧食種植、管護、收割等一條龍服務。這段時間,唐華順已接到了不少預訂小春生産社會化服務的電話,10月上旬他就將前去犁地。

十年來,全市著力培育各類新型農業生産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龍頭企業等大量涌現。截至去年底,全市市級以上農業産業化重點龍頭企業達到140家,農民合作社達到7309家,納入名錄管理家庭農場達到3600家,培訓高素質農民10000余人次。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培育壯大的同時,也極大帶動了全市鄉村新産業新業態快速發展,農事體驗、電商直播等蓬勃興起,為現代農業發展注入了新要素、增添了新活力和持久動力。巴山民宿、休閒農業、休閒度假、農耕體驗等新産業新業態不斷涌現,截至2021年底,巴中市共創建中國美麗休閒鄉村3個、省級農業主題公園4個。與此同時,農村電商發展勢頭迅猛,消費潛力不斷釋放。

2021年全市鄉村消費品零售額87.04億元,全市農林牧漁業總産值達314.88億元,農村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5962元,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不斷縮小。如今,巴中市正按照省委、省政府建設現代農業“10+3”産業體系的決策部署,加快建設現代山地高效特色農業園區,走出了一條“農業多貢獻”的發展新路。

“宜居鄉村”更具吸引力 農村美開啟新篇章

秋高氣爽,正是進山遊歷的好時節,大巴山處處光景正好。

伴隨著清新的山風,車輛駛進南江縣赤溪鎮西廂村,入眼皆是美景:巴山新居錯落有致,金絲楠木鬱鬱蔥蔥,留螢小築夜賞星空,西廂記憶古色古香……唯美景色令人心曠神怡,“植夢西廂”讓人流連忘返。2020年,西廂村入選中國美麗休閒鄉村,成了遠近聞名的“網紅村”。

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建設美麗宜居鄉村,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一項重要任務,事關廣大群眾根本福祉、農村文明和諧。黨的十八大以來,市委、市政府牢固樹立執政為民理念,伴隨著農村“廁所革命”、村莊清潔行動、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農村垃圾治理、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等“五大行動”,一波又一波“美麗巴中·宜居鄉村”建設行動熱潮不斷掀起,樹綠了、廁所乾淨了、庭院整潔了……美麗鄉村如雨後春筍般涌現,實現了“處處皆美景、村村綻新顏”。

在巴州區棗林鎮八字村村民何發文家裏,經過改造後的獨立衛生間十分乾淨,結束了多年在豬圈、糞堆邊上廁所的陋習,如今再也聞不到一絲臭味。何發文感慨頗深,以前一到夏天家裏來客人,要點幾盤蚊香才敢讓客人使用,現在用上了衛生廁所,家裏還安裝了熱水器,別提多方便了。

十年來,巴中市堅定不移持續整治農村人居環境,力爭走在全省前列,探索創新的“圈廁同改、三水歸池”廁污共治模式得到省農業農村廳肯定。2021年,完成87個農村廁所革命整村推進示範村建設,新(改)建農村戶廁59665戶,村域內無害化廁所普及率達90%以上,規模養殖場糞污設施裝備配套率達100%,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90%以上,徹底改變了農村“臟亂差”現象。

走進平昌縣土興鎮華山村,一排排充滿田園風光的木柵欄兩邊看不見任何垃圾,在綠水盪漾的湖中間,矗立著一塊假山石,“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十個紅色大字格外醒目。在廣場上,5個垃圾桶“一”字兒排開,這裡就是華山村生活垃圾分類收集點。垃圾分類後,村裏統一收集拉到鎮上,由鎮上拉到指定地點進行處理。

近年來,巴中市大力實施村莊清潔行動,動員廣大農民群眾廣泛參與、集中整治,著力解決村莊環境“臟亂差”問題,實現村莊內垃圾不亂堆亂放、污水不亂潑亂倒、糞污不暴露直排、雜物堆放整齊、房前屋後乾淨整潔,村容村貌明顯提升,文明村規民約普遍形成,長效清潔機制逐步建立,村民清潔衛生文明意識普遍提高。

看得見的變化還有鄉村生態文明,10年來的顯著成效生動體現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十年來,全市化肥、農藥、農膜使用量實現零增長。截至去年底,全市累計培育秸稈“五化”利用市場主體96家,建成秸稈收儲點466個,秸稈綜合利用率穩定在92%以上,平昌縣列入全省首批秸稈全域綜合利用試點縣。

鄉村的顏值有了提升,但要想從“一時美”到“持久美”,群眾是關鍵。作為農村人居環境的建設者、受益者和維護者,整治農村人居環境、建設宜居鄉村,離不開廣大人民群眾的深度參與。如何通過基層有效治理推動農村生態宜居環境創建,走出一條具有地方特色、群眾滿意的創新之路?巴中市同樣給出了一份完美答案。

十年來,巴中市持續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提高基層治理服務效能,現代鄉村治理體系加快構建,實現了農村安定有序、農民生活改善。探索創新了“四議四調四評”城鄉基層治理工作法、鄉村“道德銀行”。充分發揮村規民約、村民議事會、紅白理事會、道德評議會、禁毒禁賭會“一約四會”作用,農村社會風氣明顯轉變。去年,恩陽區下八廟鎮、巴州區大和鄉界牌村、通江縣沙溪鎮王坪村、南江縣赤溪鎮西廂村成功創建第二批全國鄉村治理示範村鎮。

新希望播種在沃野田間,新動能孕育在美麗村落。青山疊翠、花開遍野,秀美活力的鄉村新貌正在廣袤的巴中大地鋪展。當下的巴中,正努力譜寫山清水秀、天藍地綠、村美人和的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新篇章。(嚴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