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在阿壩③|“分”“合”之間 伴大河奔涌守護黃河安瀾

來源:中國網 時間:2022-12-15 14:05:31 編輯:肖婷源 點擊:
黃河奔騰,九曲連環。百轉千回中,在阿壩大地留下寫意的一灣,如母親般將阿壩縣、若爾蓋縣、紅原縣、松潘縣一攬入懷,滋養沿岸,生生不息。
阿壩州是黃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養地、補給地和國家重要濕地生態功能區,擔負著保護“中華水塔”的重任。在探索黃河流域生態保護修復的路子中,“分類施策”“人人參與合力護黃河”成績亮眼,“分”“合”之間體現的是阿壩州保護母親河的上游責任和主動擔當,是維護國家生態安全的生動實踐。
因地制宜 分類施策
保護治理同推進
發源於紅原縣刷經寺鎮的白河,在草原上蜿蜒流淌150公里後,併入黃河。以前,紅原縣草原沙化嚴重,在冬天,風一吹,衣服上全是沙子。如今的白河沿岸隨處見綠,大部分區域林草植被蓋度達到60%以上。
在白河流經的瓦切鎮德香村,邊坡上可以看見一叢叢矮小的灌木錯落排列,下面還分佈著不同大小的網格沙障。這是德香村其中一個治理點的景象,為把流動沙地徹底“固”住,紅原縣採取“防風阻沙林帶+生物沙障+灌草間種+施肥”的模式治理沙化土地。

瓦切鎮德香村採用網格沙障治理沙化

治理成效
為守好這片草原濕地,紅原縣按照“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的原則,根據流動沙地、半固定沙地等不同類型和重度、中度、輕度不同程度的沙化土地,分別採取不同治理模式進行綜合治理。
在紅原縣“因地制宜”是關鍵詞,在整個阿壩州修復保護黃河生態環境亦是如此——具體而言就是分區防治、分類施策。

尕裏臺草原
位於松潘縣尕力臺的嘎讓托合河是黃河流域河流支流,尕裏臺草原風景宜人,深受遊客喜愛。今年8月,為了能給遊客提供觀景視野,並減少對草地的踩踏,尕力臺的觀測塔建設完工。不僅是觀測塔,在尕力臺還實施了水源涵養區建設、生態護堤、河岸緩衝帶建設等項目。同時,全國首個“人與生物圈計劃”自然教育基地落戶松潘。

黃河入川口用旦攝
對於阿壩縣而言,平均海拔3500多米的純牧鄉是黃河入川口。如何確保黃河一河清水向東流?阿壩縣相關負責人提到,建設黃河入川口生態文化景區,對黃河上游的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其中,阿壩縣已初步通過了《阿壩縣黃河入川口文化生態景區規劃》,該規劃以黃河國家戰略為引領,依託項目地求吉瑪鄉的自然之美和人文之勝,將黃河入川口打造成集生態保護、生態監測、文化科普展示和旅遊發展于一體的黃河上游生態文化旅遊融合發展示範基地。
維護濕地生態環境,減少了水土流失,提升了水源涵養能力,讓沙化地披上綠裝,讓“種樹見林、種草見綠”成為現實。在若爾蓋丘狀高原,正重點採取退牧還濕、填溝保濕、增加植被等措施加快恢復濕地生態系統。
人人參與合力護黃河
體現上游責任和主動擔當
在白河沿岸,生活在這兒的牧民最開始是在治沙點投工投勞,後來大家都自發行動起來,學編織沙障、參與施肥、種草。
若爾蓋縣成立了全省首支黃河護河隊,清理河岸垃圾30余噸,巡護里程達2000多公里,有效遏制了河湖四亂問題的出現。在黃河護河隊的帶動下,當地農牧民都積極參與到守護黃河的隊伍中,充分發揮全民力量推動生態保護。

黃河護河隊
人人參與合力護黃河,在阿壩州已經形成這樣的社會共識,並付諸行動。“高原的風我們改變不了,但吹來的沙、流失的土,我們加強生態建設是可以改變的!”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阿壩州委書記、阿壩州總河長劉坪在接受媒體訪談時説,治理黃河,體現的是四川特別是阿壩保護母親河的上游責任和主動擔當,是維護國家生態安全的生動實踐。

黃河冬景
近年來,阿壩州堅持把生態環境保護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導向,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持續深化“七大保護”行動,縱深開展“七大治理”工程,切實築牢長江黃河上游生態屏障,探索出一條黃河流域生態保護修復的新路子。
去年12月,阿壩州委、州政府印發了《阿壩州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治理和高品質發展實施方案(2021—2030)》,繪就黃河流域高品質發展10年路徑。根據《方案》,到2030年,阿壩州草原綜合植被覆蓋度要從2020年的85.05%提升到86%,水土保持率從80.76%提升到81.5%,黃河干流出川斷面水質保持在Ⅱ類。(張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