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優勢産業集聚發展,深化農業農村改革創新,推進宜居宜業鄉村建設,打造鄉村振興山區樣板。這是沙灣區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答卷,也是對17萬沙灣人民的承諾。
近年來,沙灣區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市“三農”工作決策部署,始終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紮實做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實現了農業提質增效、農村繁榮進步、農民穩步增收。
立足特色優勢 做強産業支撐
眼下正是佛手柑的“農閒”時節,剛剛完成16000多畝佛手柑採摘的産業帶頭人廖萬夫並沒有歇氣,而是馬不停蹄地和村民一道開墾起了荒地,為接下來的佛手柑産業發展打好基礎。“我們準備新增‘川佛手’標準化育苗基地200畝,可以增加‘川佛手’種苗良種繁育5000萬株。”對於未來的發展,廖萬夫信心十足。
2015年,廖萬夫帶著佛手柑的種植技術從雅安來到了太平鎮綠化村,在當地黨委、政府的幫助支援下成立了蜀景苑生態觀光農場,以綠化村為中心發展起了佛手柑産業。經過6年的發展,不僅蜀景苑生態觀光農場的佛手柑種植規模擴大到了10000畝,更是帶動了周邊村民發展佛手柑6000多畝,成為全國最大的“川佛手”種植基地。“今年佛手柑的市場非常火爆,價格比去年翻了一番,預計總産值可以突破1億元,可以説家家戶戶都掙了錢。”談到今年的收益,廖萬夫笑得合不攏嘴。
“鄉村振興要靠産業,産業發展要有特色”。沙灣區按照“一基地兩特色多園區”發展思路,因地制宜確立中藥材和林竹兩大主導産業,推動特色優勢産業集群發展,並聯手中國醫學科學院、省農科院、樂山師院等高校院所博士專家20名,創立4個“産業博士工作站”,覆蓋了“川佛手”、柔毛淫羊藿、高山果蔬、茶葉、林竹等特色産業,全面推進國家級道地中藥材産業基地建設,共發展中藥材6.46萬畝、林竹59.5萬畝、茶葉4.74萬畝、果蔬3.4萬畝,建成全國最大的川佛手種植基地和柔毛淫羊藿採種育苗基地。
與此同時,沙灣區還堅持“建基地、搞加工、創品牌、促融合”發展路徑,以現代農業園區建設為抓手,強力推進川佛手生豬省級園區培育項目建設,積極爭創國省現代農業園區。今年以來,新認定區級園區3個,獲評市級園區1個,沙灣區川佛手生豬種養迴圈農業園區被納入省級現代農業園區培育名單。
深化改革創新 釋放發展活力
“這兩年的柑橘都很好賣,沒有再出現賣不出去的情況了,這都得益於村上成立了黨群農商服務中心!”正忙著在自己柑橘園裏採摘柑橘的踏水鎮蜜蜂村村民徐鵬飛的喜悅溢於言表。
蜜蜂村是沙灣區的“柑橘之鄉”,目前已經種植了近3000畝柑橘。但多年以來,選擇什麼品種的柑橘?如何種植管理柑橘?怎麼樣銷售柑橘……這一系列問題,困擾著村裏很多人。而徐鵬飛口中的“黨群農商服務中心”成立後,這些問題全部迎刃而解。
“蜜蜂村黨群農商服務中心主要是為村民解決柑橘産業發展中遇到的技術瓶頸和銷售難題。”踏水鎮蜜蜂村黨總支書記陳帥旭説。今年年初,蜜蜂村利用省級財政扶持村資金,盤活村閒置資産建成了“黨群農商服務中心”,通過代購農資、與快遞公司合作、與線上銷售平臺簽約、邀請農業專家現場指導等方式,為村民提供從種植到銷售的全程服務,不僅降低了大家種植柑橘的成本,也拓寬了銷路,真正實現了柑橘“産銷兩旺”。
事實上,蜜蜂村利用“黨群農商服務中心”,助推柑橘産業發展的故事只是沙灣區深化農業農村改革創新,釋放發展活力的縮影。近年來,沙灣區紮實抓好兩項改革“後半篇”文章,堅持“多規合一”編制鄉村國土空間規劃,劃分太平道地中藥材片區、嘉農新型建材片區、峨山研學康養片區3個鎮級經濟片區和13個村級經濟片區,縣域內片區劃分工作被納入市級試點;持續壯大農村集體經濟,推進産權制度改革,創新發展集體經濟,開展7個合併村集體經濟融合發展試點,探索實施“五個一批”盤活鎮村兩級閒置陣地,集體經濟總收入比上年增長20%以上;積極培育多元市場主體,新培育市級龍頭企業1家,註冊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10個,創建省、市級示範家庭農場10個;強化金融扶持力度,推出“紅色金融”五條措施,通過組織共建、選派金融委員、信貸支援等方式,累計向92個村(社區)授信5500余萬元。
改善人居環境 建設幸福鄉村
整潔村道旁,一行行百日菊萬紫千紅、爭奇鬥艷;雪白外墻上,一幅幅反映農耕文化的墻繪構圖考究、筆法精良;農家院落裏,一位位村民細心灑掃、從容悠閒……這是冬日暖陽下,軫溪鎮雙山村如詩美景。“這個村子環境整潔、風景優美,孩子們在這裡還可以體驗種菜、磨豆花、舞龍燈,真的不虛此行。”專門從樂山帶孩子來這裡參加研學活動的胡佳十分高興。
村容村貌的改變,不僅讓雙山村成為了沙灣區研學旅行的又一“打卡地”,對於當地的村民來説,他們的生活也正在悄然發生著改變。“家長帶著小朋友們來村裏遊玩,很多人都會到我家裏吃一頓農家飯,這樣我也有了一份穩定的收入,我也正在考慮把家裏改造一下,辦個農家樂。”村民張旭枝的想法也代表了大家對未來生活的憧憬。
人居環境改善帶來的“現實紅利”,受益的不僅僅是雙山村。在沫若故里,越來越多的小鄉村正在發生著“美麗蛻變”。近年來,沙灣區以實施鄉村建設行動為抓手,不斷補齊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短板,持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大力開展“交通補短、環境整治、風貌改造、服務高效”四大行動,建成鄉村振興産業路9.4公里、旅遊路27.3公里,自然村通硬化路率達100%;強力推進“三大革命”,新(改)建農村戶用無害化衛生廁所2616戶,建成農村垃圾分類亭(點)260處,設計完成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千村示範”工程,累計建成“美麗四川·宜居鄉村”達標村43個、水美新村11個,沙灣區創建為國家衛生城市,嘉農鎮、葫蘆鎮創建為國家衛生鄉鎮,省級衛生鄉鎮實現全覆蓋;積極開展“五清行動”、大渡河“綠岸”行動和“四美”創建,空氣環境品質達到國家二級標準,鄉鎮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穩定達到100%,大渡河水質常年穩定在Ⅱ類及以上,河(湖)長制工作獲全市考評優秀,沙灣大渡河國家濕地公園(試點)通過國家級驗收評估。
綠水人家繞,青山次第出,打造鄉村振興“山區樣板”,爭創全省鄉村振興成效顯著縣和全省鄉村振興先進縣,一幅美麗的鄉村振興畫卷正在沫若故里徐徐展開。(馮丹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