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樂山市市中區堅持把村集體作為推動鄉村振興的第一“動力源”,著力解決鄉村振興缺抓手、缺人才、缺資源的問題,因地制宜探索多種渠道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實現了集體主導、産業發展、村民受益。
建強組織核心 解決“怎麼幹”困擾
著力解決村級黨組織經濟功能長期弱化、基層幹部不懂發展、鄉村振興缺少辦法的問題。
一是強化責任。制定《市中區基層黨組織責任清單》,將《中國共産黨農村基層組織工作條例》中經濟建設相關內容細化為8大類22個小項,明確指標要求,全部納入考核,倒逼鎮村外出學習280余人次、組織專家人才開展學習講座90余場次,苦練發展“內功”。
二是開門納賢。以發展為導向選優配強村級班子,在村建制調整和換屆中,從優秀返鄉創業農民工、回鄉大學生等群體中選拔村“兩委”常職幹部385名、其中書記79名,策劃生成村級經濟發展項目57個、其中34個已經建成投産。
三是問計於民。推行“四個一”工作法,村級黨組織書記與群眾同坐一條板凳、開“院壩會”“堂屋會”240余場,了解群眾需求、共謀村級發展,蒐集村級發展“金點子”350余條,直接轉化為村級發展規劃120條。
四是順勢而為。根據市中區地處中心城區獨特區位,依託岷西先發優勢、岷東生態優勢、文旅發展大勢,依託黨組織組建蘇稽片區集體經濟發展聯盟、大佛街道民宿産業聯盟等産業組織,生成人力資源、特色村落等集體經濟項目15個,帶動村民就業500余人次。
人才下沉到村 破解“人才少”困境
著力解決人才不往村上走、鄉村振興“上頭熱、下面冷”的問題。
一是下派黨政人才。精心選派選調生、遞進班優秀學員、“壯苗工程”年輕幹部、退伍轉業軍官等黨政幹部到村擔任“第一書記”、村主任助理等職務,制定相應管理辦法,實現吃住在村,目前已選派優秀年輕幹部260余名,帶動資金投入300余萬元、牽引項目17個。
二是用好專業人才。探索編制所有權與使用權適度分離的引才機制,採取“人進編定、編隨人走、人走編收”的管理方式,牽引200余名衛生、農業等一線行業緊缺人才向基層下沉,有效緩解人才引進“需求側”崗位“受限”難題。
三是用活高端人才。與西南交通大學等9所高校建立戰略合作關係,柔性引進規劃設計、農業農技、文旅開發等高新技術專家人才117名,其中由川農大杜宗君教授團隊組建的産學研用專家工作站,直接助推市中區水産現代園區升級為四川省三星級園區。
盤活各方資源 克服“資源少”困難
優化整合各類發展資源,充分發揮疊加效應,解決資源“稀釋”問題。
一是著力解決土地問題。出臺《市中區黨建引領鄉村振興十條措施》,牽引制定全區多規合一村規劃全覆蓋編制計劃,區財政給予每個完成編制並通過審定的村5萬元獎補,推動18個村啟動編制,2個村已完成並通過“小掛鉤”置換集體建設用地指標149.7畝。同時開展鄉鎮國有資産和村集體“三資”清理,進一步盤活現有土地資源。
二是著力解決資金問題。制定《樂山市市中區關於深入實施“十大行動”推進“三帶五環”黨建領航示範建設的工作方案》,推動區財政直接投入資金7200余萬元,整合各級各類專項資金1.2億元投入重點區域和項目,撬動社會資金2.2億元;與三江農村商業銀行開展戰略合作,從銀行管理層選派37名金融村官到村挂職,提供村級整體授信共8000萬元。
三是著力解決項目問題。充分發揮省級扶持村集體經濟項目作用,探索出“重大項目+村集體經濟”“國資企業+村集體經濟”“特色産業+村集體經濟”三大發展模式,發展“稻魚綜合種養”“茶葉商貿中心”等村集體經濟項目38個,帶動投資15.4億元、就業2000余人。
樂山市市中區堅持以村集體作為推動鄉村振興的主導力量,符合中央和省委關於鄉村振興的安排部署,符合城市化進程下農村生産力發展演進的趨勢,避免了産業不優、老闆跑路、農民受損或土地附加值主要被資本攫取,富了老闆、虧了農民的問題。經過近年來探索,市中區村集體經濟收入達到了每人平均62余元、農村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達到了21084元,取得了較好效果。(樂山市市中區委組織部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