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山市金口河區和平彝族鄉:強抓基層黨建引領 繪好鄉村振興畫卷

來源:中國網 時間:2021-09-22 15:19:02 編輯:王衛東 點擊: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黨建引領是重要保障。四川省樂山市金口河區和平彝族鄉始終堅持以提升基層黨組織的組織力、戰鬥力、執行力為重點,把加強基層黨建工作放在經濟社會發展大局中去謀劃、去部署、去落實,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紅色引擎”作用,為繪好鄉村振興美麗畫卷提供強有力保障。
強化黨建引領 夯實戰鬥堡壘
抓好組織“領頭雁”。聚焦村黨組織書記能力素質不齊的現實困境,通過組織業務技能專項培訓、實地參觀交流“取經”、專題研討座談等方式,幫助村“兩委”幹部找準工作定位、找到工作抓手,穩步推進各項工作。定期開展政治理論學習和談心談話,提振幹部幹事創業的精氣神,促進黨員領導幹部在重點項目建設、急難險重任務中衝鋒在前、扛責在肩。今年以來,開展黨員幹部談心談話70余人次。
抓好幹部“排頭兵”。高品質完成全鄉村級組織換屆選舉工作,選優配強村級組織班子,為做好“三農”工作奠定堅強組織保證。聚焦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實施“培植工程”,採取導師幫帶制,每三個月抽調一批村級年輕幹部到鄉機關跟班學習、頂崗鍛鍊,助力履新幹部“茁壯成長”,成為鄉村振興的“排頭兵”。今年以來,組織跟班學習2批8人次。注重幹部教育培訓對標升級,開展了黨務幹部、婦女幹部、青年幹部等10期專題培訓,培訓人數達150余人。
抓好黨員“活水源”。遵循“嚴格、科學、規範”提高發展黨員品質工作要求,開展黨員發展工作專題培訓5次,嚴格標準不走樣、嚴明程式不變通、嚴肅紀律不放鬆,防止“帶病入黨”,永葆新時代黨組織建設的“源頭活水”。今年以來,培養入黨積極分子、發展對象、預備黨員20余個。
堅持整體推進 改善農村環境
抓創建試點。立足全鄉資源稟賦和産業特點,著力打造主題鮮明、別具特色的市級鄉村振興示範點椏溪村,擬實施全村椏溪溝生態治理、億林藤椒産業基礎設施建設提升、通組道路硬化提升亮化工程等項目。項目建成後,將極大地改善全村整體面貌、村民收入,不斷增強群眾幸福感和獲得感。該項目預計投資750萬元,目前已落實資金450萬元。
抓基礎建設。圍繞“交通補短、環境整治、風貌改造、服務高效”四大行動,實施農村道路提升項目3個15公里,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項目1個,農村污水處理項目1個,村莊生活垃圾處理設施覆蓋率達100%,不斷完善群眾生産生活基礎設施。投入45萬餘元提升改造村組文化活動場所、實施亮化工程、黨建主題公園,不斷提升群眾精神文明建設硬實力。
抓衛生整治。以創建“全省民族團結進步示範鄉鎮”為抓手,在全鄉抓好以“乾淨、宜居、特色”為主的鄉村建設,以“垃圾”清零為目標,組織黨員“先鋒隊”、公益性崗位每週一定期開展人居環境整治工作。推行環境衛生“紅黑榜”,通過微信公眾號、公示欄等載體,對全鄉衛生環境最好和最差的進行通報;將公益性崗位進行拉通考核,對連續三次衛生檢查不合格的,予以調整。實施“網格化”管理制度,實行黨員就親就近聯戶包片監督指導,全覆蓋負責轄區內衛生保潔、垃圾桶(驛站)、污水排放、河道巡護等環境整治內容,開展專項檢查督導11次,整治環境問題29個,推動農村人居環境高品質發展。
堅持産業為要 夯實發展基礎
支部引領。採取“村集體經濟組織投資+專業合作社田間管理+利潤按約定比例保底分紅”模式,借助東西協作、文旅融合等平臺,打造藍莓基地(樂山市最大的千畝藍莓採摘基地)1500余畝、種植藤椒2000余畝、建成700余畝茶葉基地,吸收群眾務工近500余人,發放務工補助近240萬元。目前藍莓基地正在爭創市級現代農業示範園區,藤椒基地正在申報縣級現代農業示範園區。
用活“外腦”。結合駐村幫扶工作機制,採取“幫扶部門+駐村工作隊+駐村幹部(第一書記)+村支兩委”的形式,通過幫扶單位獲取技術、資金、人才支撐。以資源稟賦為源,引入專業合作社48個,帶動450余名周圍群眾致富增收。落實回引舉措,常態化開展返鄉農民工、致富帶頭人大走訪,引回12名優秀農民工返鄉創辦實業、反哺家鄉。
蓄積“內力”。內生發展力才是經濟發展的根本動力。立足鄉情,著力壯大懂農愛農、紮根農村的人才隊伍振興壯大鄉村集體,培育致富帶頭人22名。
強化基層治理 凝聚基層合力
基層黨建賦能。把鄉村治理能力納入黨政幹部績效考核,實行“支部+鄉賢”模式,組建鄉賢隊伍參與村級“有事來協商”工作,通過組織德才兼備的老黨員、老幹部、老同志參與村級事務,積極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切實提高基層治理新動力。今年以來,聽民意、解民憂、破難題,累計為群眾辦理各類實事100余件次;受理排查矛盾糾紛21件,處理辦結19件;辦理心連心熱線94件,辦結94件,滿意度100%;“一網通辦”覆蓋率100%,實現線上辦件量達401件。
強化治理機制。全面開展網格化社會服務管理,規範設置村網格數5個,網格覆蓋率100%。教育引導群眾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規範基層法治服務工作,全覆蓋設置涵蓋環境保護、社會治安、村風民俗、婚姻家庭等內容的村規民約,通過紅白理事會、道德評議會等群眾自治組織,教育群眾摒棄大操大辦、厚葬薄養等陳規陋習。
治理試點打造。深化“一約兩委三團四會”管理模式,強化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的治理格局,以提升椏溪村集中安置點治理新格局為突破口,逐步擴大該管理模式影響力。
善用德古調解。基於彝族鄉鎮特點,堅持自治與法治相結合,規範德古調解組織,積極開展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法治教育為內容的教育培訓,帶動“德古”當好“宣傳員”“調解員”,傳播黨的民族政策、法治新風。今年以來,協調化解了彝漢糾紛6起,進一步化解了矛盾隱患,促進了民族團結友善,維護了社會和諧穩定。(和平彝族鄉黨委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