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鎮行政區劃和村級建制調整“前半篇”圓滿完成後,樂山市沙灣區堅持以“變好、向善、更優”為目標,圍繞改革前後銜接、優化資源配置、提升發展品質、增強服務能力、提高治理效能“五個聚焦”,把改革成果轉化為發展紅利和基層治理實效。
聚焦“前後銜接” 組織保障再強化
及時制定沙灣區兩項改革“後半篇”文章的實施方案作為總抓手,配套落實2021年工作要點和24個專項方案,順排工序、倒排工期,推動工作落實。建立“一週一會商、一月一調度、每季度督查通報、每半年召開一次領導小組會和進行一次績效評估”機制,全面落實縣級領導包鎮到村、鎮領導包村到組工作機制,開展“群眾工作月”活動,舉辦“壩壩會”,以全覆蓋談心談話、全覆蓋走訪調研,動態掌握村組幹部履職情況,以群眾口碑檢驗工作落實。堅持“新官必須理舊賬”,全面開展歷史遺留問題“大排查、大收集、大化解”行動,對被撤並鄉鎮、村組存在的遺留問題進行全方位摸排,梳理出群眾普遍關心、亟需解決的有關村組資産、基礎設施、産業發展等12個方面27個重點問題,區委、區政府主要領導牽頭逐項逐個研究,並督促限時辦結。
聚焦“便民服務” 資源配置再優化
結合調整改革後新的發展空間和版圖實際,大力發展道地中藥材種植,已建成全國最大的佛手柑標準化種植基地和柔毛淫羊藿育苗示範基地。沙灣已被列入四川省中藥材産業重點縣和四川省中醫藥産業發展示範縣,太平鎮整合原轄區內觀光農業和原譚壩鄉佛手柑特色農業發展優勢,入選全國農業産業強鎮建設名單,“川佛手+生豬”種養迴圈現代農業園區納入省級園區庫。撤並整合市場監管、交通運輸等7個領域9支執法隊伍力量和事項,下沉8支執法力量到各鎮,與鎮綜合執法辦聯合辦公,有效實現了“一支隊伍”下沉執法。提出“作為便民點、租賃以及發展一、二、三産”五個一批方式,盤活鎮村閒置陣地,全區閒置鎮級公有資産635宗全部入庫,56個閒置村陣地全部盤活。
聚焦“帶民致富” 發展品質再提升
圍繞“一鎮一業”“一村一品”思路,乙太平鎮為核心,採取“公司+合作社+農戶”模式,輻射帶動周邊鎮2400余農戶種植川佛手7000畝,畝均增收5000元;葫蘆鎮葫蘆壩村採取“集體經濟+合作社+農戶”模式發展“獼柑套種”200余畝,村集體經濟收入達50余萬元,鎮村發展活力進一步激活。實施鄉村振興“頭雁提能”計劃,激勵220名村幹部參加學歷提升;創建“村博士工作站”,引入7名“雙一流”大學博士為産業發展獻計獻力;組織開展全區新任村(社區)幹部全覆蓋培訓,突出“形勢教育+實地參觀+業務培訓+經驗交流”,新任幹部思路更清、能力更強。組建集體經濟“20強聯盟”,推動中央省級財政專項扶貧村、産業強村抱團發展,村均集體經濟突破10萬元,扶持村最高年收入突破100萬元,村級集體經濟進一步壯大。
聚焦“群眾滿意” 服務能力再增強
優化基礎教育和鄉村醫療衛生佈局,培育鄉村健康指導員被國家衛健委調研肯定,被確定為樂山市唯一省級兩項改革“後半篇”文章鄉村醫療衛生重點監測縣。聚焦改革後群眾對交通出行的實際需求,打通“斷頭路”,連通“産業路”,採用“村+鎮+部門”的模式,推進15條47公里撤並村連接道路提檔升級。完善鎮村便民體系,出臺“原有+新增+賦權+延伸”4張清單149項,推出創業高頻詞“一次就辦好”系列清單,達成“線上查詢、線下辦理、只跑一次”的辦理模式。建立鎮“1+3+5”留守、鎮領導班子“下沉坐班日”、村級“群眾辦事、幹部代辦”工作機制,完善“鎮幹部包村+村幹部包組+組幹部包戶”服務體系,配套落實留守辦公、定時坐班、到府服務等制度,服務群眾品質和效率得到提升。
聚焦“群眾參與” 治理模式再創新
成立樂山市首個縣級社會組織孵化園,以四川省引導慈善力量參與社區基層治理項目試點、四川省城鄉社區治理試點工作為契機,以“三社聯動”為載體,探索創新治理新模式,以點帶面全面提升治理能力。在健全機制方面,探索建立以“支部引領+網格小組+志願服務”為單元的“村級微治理”機制、“事前提議+事中聽證+事後監督”議事協商制度、基層社會治理“一張網”“一組織一會一廳”(社會組織、自管會、居民議事廳)治理平臺。在群眾需求反饋方面,構建了“心連心·隨手拍”平臺群眾隨手拍,網格員“點對點”定期訪,“民情關懷臺賬”分類記,“3+N”志願服務到府辦的服務體系。在問題解釋解決方面,探索形成“常態走訪+集中走訪”摸訴求,“百姓評政”活動強互動,“回音壁”平臺快回應,矛盾糾紛“三色預警機制”保平安的工作閉環,提升了群眾的滿意指數。(張劍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