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平民教育到鄉村振興 長篇人物傳記《晏陽初》出版

來源:中國網 時間:2021-09-19 18:08:20 編輯:劉婷婷 點擊:

近日,四川作家苗勇創作的長篇人物傳記《晏陽初》由人民東方出版社正式出版。該書以晏陽初一生拼搏奮進為主線,以平民教育運動、鄉村建設運動實踐探索為副線,以愛國愛家愛平民為輔線,以飽滿的激情、細膩婉約的筆觸,藝術性地再現了晏陽初匍匐于大地、俯身於泥土、躬耕于隴田,無私奉獻于中國和世界勞苦大眾的史詩般的傳奇一生。

回顧中國的百年鄉村建設和平民教育,晏陽初是一個繞不開的人物。1890年,晏陽初生於四川巴中縣城一宿儒之家。幼入私墊習誦“四書五經”;1907年赴閬中天道學堂學習西學,畢業後進修于成都華美高等學校;1913年考入香港聖保羅書院;1916年赴美國耶魯大學留學。畢業後的第二天便登上海輪,去法國普蘭(Bologue)為中國勞工服務,親眼見到了華工無知無識的窘境,遂萌生了為勞苦大眾脫貧治愚的理想。1920年從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畢業後,回到中國,並於1923年擔任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總幹事長,開始了他在中國長達20餘年的平民教育運動。從20世紀初葉至1990年病逝于美國紐約,他先後在亞洲、非洲、拉丁美洲等地從事平民教育運動,被國際社會尊崇為“偉大的人道主義者”“世界平民教育之父”,是20世紀中國的教育家中最具國際影響的世界性人物之一。

《晏陽初》全書共10章近50萬字,據作者苗勇介紹,本書的創作前後歷時10年,除了翻閱大量歷史資料,在創作手法、敘事結構、文學語言等方面,都經過反覆的打磨,才最終呈現出如今這樣一部立意高遠、故事性強、語言優美的傳記文學。
該書的出版,在研究晏陽初和巴蜀歷史文化的創作者中引發了大量討論。西南大學中國鄉村建設學院名譽院長、晏陽初博物館名譽館長晏鴻國在讀完該書後評價説:“作為一個專職研究晏陽初長達四十餘年的晏氏後人,我心裏認為,要寫好晏陽初,除了要有深厚的文字功底外,還必須博學多才,有濃厚的感情。於是,我帶著苛求的眼光先睹了苗勇先生的新作《晏陽初》。不看則已,一看還真的放不下手,先後讀了六七遍,越看越高興,讓我這個‘專家’眼前一亮、拍案叫絕。從作品的字裏行間,我看到了作家苗勇嚴謹的治學態度和濟世情懷,看到了身著粗布長衫還是少年的晏先生背負簡單行囊,身懷救世之志,沿著茫茫蜀道,越過巍峨的米倉山,從蜿蜒曲折的巴河畔出發,跨過崇山峻嶺,遠涉重洋,求學美國,學成歸來紮根定縣,再把産生於中國大地的‘定縣經驗’推向世界。”
“我之前讀到的晏陽初,是平面的、色彩單一的晏陽初,其呈現基本就一個範式,即,人生線等於事業線。苗勇對晏陽初的呈現就不同了,既是歷史事實的陳列,更是文學藝術的建構。全書由三條線在時間的順流與回流中,自覺不自覺地自然穿梭、交集構成。這三條線,除了其他文章家專營的事業線,苗勇還著力壘砌了情感線和故鄉線——這是此書的最大特色和價值所在,當然也是其可讀性強的核心密碼。” 四川省散文學會特邀會長、四川省詩歌學會副會長、成都市作家協會副主席凸凹讚嘆道。
《晏陽初》一書的創作和出版對於當前社會又有什麼樣的意義呢?作家何開四這樣回答:“可以説,長篇傳記《晏陽初》延續著一種精神,在讓人全方位地了解這一場鄉村變革的偉大實踐的同時,還得以將這種平民教育運動、鄉村建設運動思想以及自強不息的拼搏、奮鬥精神,以真誠和感人的文學方式流傳下去,真正體現了‘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特別是從晏陽初身上,我們可以汲取到新時代投身鄉村振興的奮進力量。”
青年作家李國軍尤其佩服作者紮實的寫作功底與,他在書評中寫道:“要寫出博士漫長而輝煌的一生,不是件容易的事。文稿瑣細而絕不是簡單史料堆砌,內容翔實並無矯作痕跡。樸實細膩的細節描繪,讓書本中人物形象生動展現在讀者眼前。透過書頁,我們可以清楚地看見那一張張親切的笑臉,猶如親自經歷了那一次次偉大的變革。”
據了解,本書作者苗勇於1986年開始發表作品,2007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著有詩集《山韻》,散文集《山民》《散落的文字》,雜文集《小曲亂彈》,文論集《星星點點》,報告文學《豐碑》《歷史不會忘記》《走出山旯旮的世界偉人》等12部。其中,《豐碑》獲2004年首屆報告文學獎,《巴山背二歌》獲第二屆全國職工新創歌曲三等獎和四川省“五個一”工程獎。(張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