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鎣山區修路層級演進見證發展巨變

來源:中國網 時間:2021-10-27 10:50:51 編輯:陳蓉 點擊:
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華鎣市積極向惡劣的自然條件和貧窮落後“宣戰”,華鎣市委、市政府帶領全市人民逢山開路、遇水搭橋,實現了鎮鎮鋪設水泥路、村村聯通公路網。如今,華鎣已全面形成了“一刻鐘上高速、半小時坐動車、一小時乘飛機”的快捷交通格局。
近年來,華鎣市還大力實施旅遊強市戰略,對道路進行硬化黑化,對部分旅遊公路進行美化彩化打造,並積極探索將自然生態、地域文化融入公路建設之中,讓公路成為景點和地標。
從硬化到黑化 交通改善成為發展新動能
“要致富,先修路”這句話可以説是一句人盡皆知的口號,也是廣大人民群眾在生活實踐中總結出的經驗。華鎣山區的人們對這句話感受最為深刻:東邊被高高的華鎣山阻隔,西邊被滔滔的渠江水阻擋。
“華鎣建區設市那個時候,只有縱貫華鎣的廣溪路算得上是幹道公路,但這條泥結石路,常年被拉水泥和運煤的貨車碾壓,當地黨委政府就組織市民投工投勞義務修路,但也年年修年年壞。”華鎣市明月鎮竹河村村民周維明説,那些年每個家庭都要出若干個勞力去修路。
1985年華鎣建市之時,全市僅有公路265.9公里,其中省道只有31.9公里,縣道91.4公里,鄉道29.3公里。
落後的自然交通條件讓全市上下形成了以交通區位優勢彌補地理區位劣勢、舉全市之力加快構建外部聯通、內部貫通的交通網路的共識,於是,華鎣相繼在1985年和1997年掀起“交通建設大會戰”。至1997年,華鎣市新建成鄉道51.9公里,鋪築水泥砼路面達33.5公里,並初步實現了“鎮鎮鋪設水泥路、村村聯通公路網”。
後來,隨著農村公路通達率的提升和滬蓉高速廣鄰段建成通車,帶動了華鎣地方經濟特別是農村經濟和旅遊業的發展,相繼在祿市月亮坡、山門口村建起了黃花梨基地,在陽和高興鎮連片建起了以優質葡萄為主的現代農業園區,在紅岩鄉建起了華鎣山旅遊區。
進入新世紀以來,除對原有的鄉(鎮)、村級公路實施提檔升級外,華鎣市還加大農業産業園區、通組入戶公路、便民路等路網建設力度,全面完善貧困村鎮路網骨架、暢通農村公路“毛細血管”,在全省率先實現鄉鎮100%通油路、建制村100%通水泥路,並擁有9條進出大通道,國省縣鄉村道路全聯通。
交通環境的改善不僅改變了市民的出行方式和生活方式,更成為華鎣推進發展的新動能,重塑了華鎣的産業發展方式,帶動了華鎣城市拓展及工業、農業和旅遊業發展,拉近了華鎣與全國、世界的距離,提升了城市的綜合競爭力。
“華鎣市每人平均地區生産總值、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等統計指標多年來也位居廣安市第一方陣,主要經濟指標增速連續多年高於全國全省的增長水準,特別是華鎣電子資訊産業、玄武岩纖維産業更在全省佔據了重要的席次,華鎣便利發達的交通網路對這些成績的取得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華鎣市交通運輸局局長馬慶茂坦言。
從彩化到有文化 讓公路成為華鎣地標景點
如果説要評選出華鎣市本年度網民市民關注熱點的話,至今還未通車的“紅岩路”鐵定會入選,圍繞這條路的話題幾乎貫穿了整年度。這條公路于2017年開工建設,起于華鎣城區東環線,經古橋街道、陽和鎮,止于紅岩鄉高頂村,項目現已初步完工。
這條公路還沒通車就成為市民和網民線上線下的熱點話題,原因是修這條公路非常不容易。由於是在懸崖峭壁上修建,所以施工難度極大,全長雖然只有13.7公里,卻有914米長的隧道和21個回頭彎道,可以説是在懸崖峭壁上開鑿出來的公路。
這條公路建成投用後將使華鎣城區到石林景區的時空距離縮短20分鐘、12公里,並與天石路形成旅遊環線,對推動建設北部鄉村振興示範區、打造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生態避暑休閒勝地有著積極作用。
“這條路成為‘網紅’的原因,還有一點就是我們把這條路作為展現華鎣紅色文化的重要載體來打造。”馬慶茂介紹説。
為充分展現華鎣紅岩文化,華鎣市以華鎣山紅色文化旅遊資源為依託,在道路沿途規劃了10處紅色景觀節點,包括2處廣場(華鎣山遊擊隊廣場、紅岩廣場),雙槍老太婆、江竹筠烈士、許建業烈士、宋振中(小蘿蔔頭)烈士、王璞烈士等英雄人物雕塑和華鎣山武裝起義簡介等。景觀打造項目已於今年8月開工建設,預計2022年7月底完工。
實際上,為推動北部鄉村振興示範區和渠江畫廊風景區建設,華鎣市已在祿市鎮山門口村、月亮坡村、小驢山村,以及明月鎮環渠江濱江公路等地實施公路彩化工程。“這讓公路有了‘靈魂’,而公路本身也成為地標景點,成了一道道靈動的風景線。”馬慶茂説。
在40多年的時間裏,從滿足群眾出行需要對道路進行硬化,到讓群眾出行更便捷對道路進行黑化;從推動旅遊發展對道路進行彩化美化打造,到賦予公路以文化,修路層級的演進不僅見證了華鎣山區群眾生活的飛速提高,更見證了華鎣經濟社會發展的歷史進程。(楊華成 周松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