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安區:昔日“撂荒地”,今日“金土地”

來源:中國網 時間:2021-08-03 10:15:01 編輯:陳蓉 點擊:
盛夏時節,在廣安區恒升鎮觀橋村觀橋河畔,成片的稻田內,揚穗的水稻飄出陣陣稻花的香味。“經過高標準農田整治,加上外來業主流轉土地,原來的‘撂荒地’變成了助農增收的‘金土地’!”觀橋村黨支部書記曾維建臉上堆滿笑容。

近年來,廣安區嚴格落實糧食安全責任制,堅決守住糧食安全底線,全域推進撂荒地治理。今年以來,全區完成撂荒地整治4220畝,實現大春糧食播種61.6萬畝,同比增加1.6萬畝。
壓實責任 形成合力推進撂荒地治理
土地是農業發展的基礎,是農民最大的財富。“農業部門和鄉鎮要瞄準農村土地撂荒問題,採取多種形式加大撂荒地復耕,做到應耕盡耕、應種盡種。”今年初,廣安區委書記文閣在下鄉調研中,看到農村有部分土地撂荒,對三農工作研究頗深的他強調指出。

經過多方討論和審訂,今年4月,廣安區出臺加強撂荒地治理“九條措施”及整治方案,明確區農業農村局牽頭負總責,鄉鎮和村組實行屬地管理和直接責任,將撂荒地治理納入年度績效考核。隨後,廣安區幹部職工深入田間地頭,逐戶逐塊走訪摸排,詳細登記撂荒地的承包戶姓名、位置、面積等情況,逐村逐組逐戶造冊登記,建立起耕地撂荒整治臺賬。
廣安區規定,對棄耕拋耕土地1年以內的,由村委會向承包方下發復耕通知書,限期復耕;對棄耕拋耕1年以上既不復耕又不流轉的,由村委會組織代耕,經營收益歸代耕者所有,並由代耕者享受農業補貼和扶持政策;對土地撂荒2年以上的,暫停發放耕地地力保護補貼,待復耕後重新納入補貼範圍,切實落實承包農戶耕種責任。為將規定落到實處,廣安區成立3個撂荒地治理督查組,每月對所有鄉鎮進行專項督查,對成片撂荒超過10畝的鄉鎮進行追責問責,對被市區督查通報的鄉鎮,對鄉鎮主要領導進行約談。
細化舉措 分層分類推進撂荒地治理
熊小蘭是花橋鎮福滿家家庭農場負責人,今年她流轉土地4000畝發展水稻種植,其中撂荒地有100多畝。“流轉撂荒地前兩年不算租金,從第三年開始每畝每年付150塊,比正規田要少近300塊,很划算。”熊小蘭侃侃而談,“哪有撂荒田,我就願意去流轉發展産業。”

熊小蘭的個案是廣安區推進土地規模化經營解決撂荒地的一個典型事例。廣安區將撂荒地治理融入現代農業産業發展中,將全區15個涉農鄉鎮科學劃分為北部、中部和南部3大片區,引進和培育農業企業、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種植大戶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鼓勵農戶通過轉包、出租、入股等方式將土地流轉給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實現復耕復種。今年來,全區新引進糧油、稻漁産業業主71個,新建標準化産業基地2.06萬畝。
廣安區還強化社會化服務,投資730萬元,引導和培育社會化服務組織,開展機耕機收、病蟲害統防統治、生産託管等服務,減少農戶投入成本和人力成本,實現撂荒地復耕復産。據統計,廣安區共培育社會化服務組織19家,今年完成社會化服務11.5萬畝,惠及農戶4.8萬戶。
注重政策激勵,增強保障推進撂荒地治理
“以前觀橋河沿線田塊因地勢低窪,雨季來臨時河水倒灌進田內,造成農作物減産、絕收,村民們迫不得已撂荒田土80余畝。”曾維建告訴筆者。在今年初實施的高標準農田建設中,施工方對觀橋河沿線田坎加高加固,修建生産便道,鎮政府引進成都業主按每畝每年260元的價格,流轉曾經的撂荒地發展稻漁種養業,“昔日長滿雜草的撂荒地,重新煥發出了新的生機。”

筆者得知,廣安區整合高標準農田、土地整理、農業綜合開發等項目,改善水利、機耕道等生産條件,大力開展閒置、荒蕪耕地地力提升行動,改善農業生産條件。今年,全區規劃新建高標準農田10萬畝,目前已建成4萬畝,全區農業産業基地宜機化水準逐漸提高,生産成本持續降低,種植效益有效提升。
廣安區農業農村局局長羅鈞介紹,為促進撂荒地復耕復種,廣安區出臺現代農業獎勵扶持政策,對發展30-2000畝適度規模的水稻、油菜、稻漁産業的種植大戶、家庭農場、農業企業等經營主體,除享受中央、省、市農業補貼外,區財政再給予優質水稻100元/畝·年、優質油菜50元/畝·年、稻漁300元-500元/畝·年的補助。對標準化整治撂荒地,則按照溝壩地100元/畝、坡塝地200元/畝的標準給予補助。

在資金保障方面,廣安區每年安排100萬元資金,專項考核撂荒地治理工作。今年以來,全區整合涉農資金1150萬元,用於採購種子、肥料等農用物資,開展新品種、新技術示範,確保撂荒地治理和大春生産所需。(張國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