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安區:全面多點發力 推進鄉村振興

來源:中國網 時間:2021-05-07 07:42:26 編輯:陳蓉 點擊:
現代農業園區建設如火如荼,農業産業發展欣欣向榮,農村環境治理加快推進,鄉風文明蔚然成——5月6日,筆者走進世紀偉人鄧小平故里廣安區,只見處處呈現鄉村振興的新景象。
脫貧攻堅已經圓滿收官,推進鄉村振興已成為當前各級各部門一項重要工作。世紀偉人鄧小平故里是如何推進鄉村振興?5月6日,筆者決定一探究竟。

廣安區委書記文閣介紹,近年來,廣安區堅持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為新時代做好“三農”工作的總抓手,大力發展現代農業産業,成功創建為中國特色農産品優勢區、國家地理標誌産品保護示範區、全省五星級現代農業園區,被央視評選為“大美中國·網路人氣獎”和“最美收穫地”。目前正全面多點發力,推進鄉村振興。
整體謀劃,構建鄉村經濟新格局
規劃是生産力,更是指南針。廣安區決策層高度重視鄉村經濟新格局規劃,堅持因地制宜、循序漸進、分類實施,根據發展現狀、區位條件、資源稟賦等自然條件和客觀因素制定發展規劃,築牢鄉村振興基礎。
結合功能分類編制規劃。按照“串點成線、連線成片、擴片成帶、集帶成面”思路,結合鄉鎮地域特色、功能定位,將全區鄉鎮劃分北部、中部、南部“三大片區”,著力創建國家現代農業園區1個、省級現代農業園區3個、市級現代農業園區5個。目前已建成龍安柚省五星級現代農業園區、大安糧油和白馬檸檬市級現代農業園區,初步形成産業集聚效應。

結合資源優勢佈局産業。立足自然資源稟賦和産業基礎,集中連片佈局主導産業和特色優勢産業,因地制宜發展優質糧油、生豬兩大主導産業和龍安柚、開花水果、晚熟柑橘、湖羊、稻漁綜合種養、鄉村旅遊六大特色産業,構建“2+6”産業體系。全區優質糧油播種面積46.9萬畝、生豬存欄10萬頭、湖羊存欄2.2萬頭、龍安柚年産果7500余噸、開花水果年産量0.3萬噸,建成鄉村旅遊景點6個、星級農家樂8個。
結合産業發展配套基礎。堅持“基礎圍繞産業建、跟著園區走”,高標準推進農業園區田網、路網、水網、電網、網際網路“五網”配套,良種、良法、良田、良機、良制“五良”融合,推進重點區域集中連片、立體調型,建成高標準農田28.5萬畝、路網304公里、管網150公里,農網改造、電話入戶、電視光纖聯網全覆蓋,實現田成方、土成形、路相連、渠成網。
突出特色,培育産業新動能
發展沒有特色的現代農業,將會邁進死衚同,最終被市場淘汰,傷農害農。鋻於此,廣安區 堅持以構建現代農業産業體系為重點,以現代農業園區為依託,以全面銜接脫貧攻堅為核心,突出建基地、搞加工、創品牌,引領現代農業“接二連三”融合發展。

建基地。著力補齊龍安鄉省五星級現代農業園區産量、規模、加工、流通等環節短板,積極爭創國家級現代農業産業園。高規格、高標準新建大安鎮、悅來鎮糧油基地0.25萬畝,全力爭創省級糧油現代農業園區。圍繞花橋鎮、肖溪鎮、石筍鎮、大龍鎮主導及特色産業,分別創建“糧油+生豬”種養迴圈、“青花椒+生豬”種養迴圈、“晚熟柑橘+湖羊”種養迴圈、開花水果(桃子)4個市級現代農業園區。
搞加工。堅持農旅融合,突出龍安柚、湖羊主題,配套旅遊功能設施,建成龍安柚農業公園、湖羊文化小鎮,帶動鄉村旅遊收入1.2億元。推進精深加工,培育初、深加工企業30余家,建成龍安柚飲料生産等8條生産線,實現年産值9200萬元。構建區鄉村三級電商服務和物流體系,拓展農産品線上線下行銷渠道,實現銷售額9800萬元。
創品牌。實施“品牌興農”戰略,推行“湖羊+糧油”“水稻+魚蝦”等種養迴圈生態發展模式,大力提升農産品品質。創成“三品一標”農産品30個,廣安龍安柚被認定為四川省優秀農産品區域公用品牌、中國特色農産品優勢區。
突破難點,展現農村新氣象
鄉村振興,環境先行。廣安區聚焦農村人居環境重點、難點問題,集中整治,集中攻堅,強化措施,健全機制,實現農村環境大改觀、農民素質大提升。
常態推進村莊清潔行動。開展“環境衛生三年整治行動”,通過建立區域保潔機制、開展專項治理、加強衛生教育等方式,全面整治農村環境衛生,徹底改觀農村面貌。按照新型城鎮化標準對現有鄉鎮場鎮進行改造提升,全區規劃新改擴建11個標準化農貿市場,改造提升8條規範商業街區,新建幼兒園、文體廣場、停車場20余個。
全面推進農村“三大革命”。開展農村垃圾革命,實行農村生活垃圾統一集中清運管理,確保90%以上的行政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處理。推進農村污水革命,大力推廣磚砌三格式化糞池,按照散戶、院落、村民聚居點三種類型,因地制宜、分類分步科學開展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實施農村廁所革命,按照“兩能六有兩無”標準,對示範村農村戶用廁所進行全面改造,全面消除旱廁,帶動全區農村戶用衛生廁所普及率達90%以上,廁所糞污實現無害化處理或資源化利用率達85%以上。 
加強農村面源污染防治。實施化肥、農藥負增長行動,推進“一控兩減三基本”,大力推廣水肥一體化、有機肥替代化肥等技術,確保化肥農藥用量減少15%以上;推進秸稈綜合利用規模化、産業化,建設1個秸稈集中處理中心和3個秸稈收儲點,帶動全區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75%以上。推行種養迴圈發展模式,通過畜禽糞污就地消納利用、異地處理利用、第三方集中處理利用等模式,實現全區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率達到92%以上,規模養殖場糞污處理設施裝備配套率達到100%。
三治結合,塑造基層新面貌
推進鄉村振興的最終目的是讓村莊面貌煥然一新,生態宜居,讓群眾住上好房子,過上好日子。廣安區按照“小規模、組團式、微田園、生態化”理念,科學編制60個試點村的村莊提升規劃,分類分步進行提檔升級改造,實現農房內部設施現代化、外觀風貌規範化、村莊院落田園化。
改善居住條件。實施農房提檔升級改造,結合國土空間規劃、産業發展規劃等,統一規劃設計、統一房屋風格,引導群眾參與農房改造,改善居住條件。分類分步實施“新村、老院、散居、居民小區、傳統院落”五類農房提檔升級改造,實現農房內部設施現代化、外觀風貌規範化、村莊院落田園化。制定農房內部功能和外部風貌提升指南,提供“高中低”三類室內外風貌改造方案供農戶選擇,提升居住品質。

加強鄉村治理。全面開展“一榜兩評”活動,出臺《廣安區鄉風文明“一榜兩評”活動實施方案》,設立區、鄉、村三級評選方式和評選週期,注重實物獎勵,實現村容村貌乾淨整潔、家庭衛生潔美有序、村民思想素質有效提升、鄉風文明程度明顯提高。建強村級黨組織,每季度至少舉辦1次全區村級黨組織書記履職能力提升培訓班,著力培養儲備後備幹部,持續整頓轉化軟弱渙散村級黨組織,著力整治基層“微腐敗”,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鬥堡壘作用。
推進“三治”融合。全面制定村規民約、居民公約,開展以社區、村民小組為基本單元的村民自治試點,實施“四議兩監督一公開”等制度,推動村民自治建設向制度化、規範化方向發展;通過“法律七進”、法治示範創建、平安鄉村建設等活動,成立道德評議會,開辦道德講堂、文化禮堂等方式,堅持自治、法治、德治同步推進,強化基層治理,築牢鄉村振興基層基礎。( 廖小兵  周小波  羅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