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貢沿灘:撂荒地變“金土地” 茵紅李映紅致富路

來源:中國網 時間:2021-03-30 14:36:24 編輯:廖俊霖 點擊:
3月29日,在位於自貢市沿灘區鄧關街道黃坡嶺村的自貢市眾鑫茵紅李種植基地,果農曾繁紅正在為他親手種下的果樹梳果。在未來的一個月裏,他和種植基地裏的合夥人將對果樹進行三輪梳果,以保證李子的品相和品質。

自貢市眾鑫茵紅李種植基地(攝影 廖志全)
所謂梳果,即是通過人工辨別,採摘淘汰病果和長勢不好的小果,讓果間距達到5cm以上,為生長中的茵紅李留出足夠的生長空間。放眼望去,在300畝的種植基地內,12000余株正茁壯成長,棵棵果樹上已經挂上了一個個圓滾滾的小李子,再過3個月,這些茵紅李就將上市,為“好吃嘴兒”們帶來來自沿灘的美味。

果農曾繁紅(右)為果樹梳果(攝影 廖志全)
“為什麼選擇種植茵紅李?”忙碌中的曾繁紅拉開了話匣子。時間回到2017年7月,由於村裏的祖祖輩輩都依靠種地為生,普遍收入不高,近年來,青壯勞力大多選擇外出務工,只剩下了缺乏勞動力的老人和孩子留在村裏,良田也逐漸變成了撂荒地。看著這樣的景象,曾繁紅心痛不已,也因此萌生了一個想法:能不能説服村民一起發展産業?這樣既能讓大家留下來,也能把撂荒的耕地重新利用起來,讓大家一起走上致富之路。
在一次偶然的交談中,在宜賓市屏山縣做農技人員的親戚告訴曾繁紅,近年來,屏山縣大力發展茵紅李種植業,出産的李子品質、口感俱佳,深得消費者喜愛,産自屏山縣的茵紅李不僅銷售到了全國各地,還遠銷越南等東南亞國家。“既然屏山縣能把茵紅李産業發展得這麼好,那我能不能也在村裏發展這一産業呢?”抱著這樣的想法,曾繁紅當即決定前往屏山縣考察,尋求茵紅李在黃坡嶺村的落地之道。

自貢市眾鑫茵紅李種植基地(攝影 廖志全)
經過在屏山縣的細緻考察,曾繁紅認為,茵紅李具有耐乾旱、耐儲存、耐運輸的優點,在對外銷售上具有一定優勢,黃坡嶺的地理條件及氣候特點也適宜種植茵紅李,當即決定在老家發展茵紅李種植産業。
回到黃坡嶺村後,曾繁紅便開始向鄉親們宣傳種植茵紅李的好處,説服他們加入到種植茵紅李的行列中。在曾繁紅的勸説下,村裏的六戶人家決定加入,他們在村裏流轉了300畝撂荒地,作為茵紅李種植基地,就此走上了創業之路。
“剛流轉到土地的時候,地裏的雜草、野樹長得比人還高,當真是遮天蔽日。”談及“開荒”的情景,曾繁紅仍然記憶猶新:“一開始我們是用人工開荒,大家紛紛上山用刀砍樹、用鋤頭挖野草,辛苦程度不言而喻。”到了後期,團隊轉為利用割草機、電鋸等機械開荒,終於“喚醒”了300畝“沉睡”的撂荒地,使其成為了適合種植的耕地。

曾繁紅和種植基地裏的合夥人對果樹進行梳果(攝影 廖志全)
2017年10月,一株株茵紅李幼苗被種植到了茵紅李種植基地中。為了將團隊中的眾人凝聚起來,也為了能夠更好地對外銷售基地生産的茵紅李,同年,曾繁紅牽頭成立了自貢市眾鑫種植專業合作社,制定了各項章程及管理制度,産業發展愈加規範化。
惟其艱難,方顯勇毅;惟其磨礪,始得玉成。經過近三年的辛苦培育,2020年7月初,眾鑫茵紅李種植基地正式挂果,因其肉質細嫩、口感脆甜,通過朋友介紹和網上聯繫,很快便有收購商聞訊而來,當年實現産值40000余元,茵紅李銷售到了廣東、浙江、北京等地。“明年我們的茵紅李就將迎來盛果期,預計年産量將達到十萬斤,實現産值20萬元。接下來我還想擴大種植規模,增加産量,也希望能有更多農戶加入到茵紅李種植産業中,最終實現共同致富的目的。”説到對未來的規劃,曾繁紅的心中充滿了希望。

茵紅李挂滿枝頭(攝影 廖志全)
黃坡嶺村村兩委始終關注著眾鑫茵紅李種植基地的發展,也一直在思考,怎樣才能讓産業發展得更好。“1月28日,我們村完成了兩委換屆工作,進一步配齊了領導班子,細化了責任分工,增強了團隊的凝聚力和戰鬥力。”村黨總支書記韋學彬認為,經過村兩委換屆,新産生的領導班子隊伍能夠更好地為群眾服務,“接下來,村裏將引導村民發揮好原有的農業基礎,大力支援村民發展産業,形成特色産業帶,同時對上爭取政策和資金,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實施新村建設項目,提高村民的生活水準,改善人居環境。”

種植基地裏的合夥人對果樹進行梳果現場(攝影 廖志全)
據了解,鄧關街道位於自貢市南部、沿灘區東南角,是釜溪河畔、沱江西鄰的重鎮,素有自貢市“南大門”之稱。“十三五”期間,鄧關街道各項經濟發展良好,主要指標增速加快,各項經濟收入顯著提高。農業發展方面,該街道始終堅持抓實“三農”工作,累計培育新型經營主體14個,流轉2500畝土地,新增眾鑫種植專業合作社、蘭金(上海)實業有限公司和太源南地灣家庭農場等一批帶頭致富主體,發動300余戶農戶以土地入股等方式參與其中,進一步提高了農業産業收入,助推了鄉村振興發展。(廖志全 楊夢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