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貢沿灘:香到不吐骨頭 黃市鍋巴鯽魚味道很“巴適”

來源:中國網 時間:2021-03-23 10:54:13 編輯:廖俊霖 點擊:
自貢市沿灘區黃市鎮又名黃鎮鋪,因有黃鄭二家做生意的店舖得名,是“南絲綢之路”上的一個重要站口。歷史悠悠積澱,這裡傳出了一道享譽四方的名菜——黃市鍋巴鯽魚。
據了解,黃市鍋巴鯽魚源於民國時期,後因為時局動蕩,曾一度銷聲匿跡。到了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黃市鎮街居民晏銘政經過蒐集整理得到配方,改良後讓黃市鍋巴鯽魚“重現江湖”。菜譜傳承至今,傳到經營黃市鎮老街的“溢香苑”餐館的李凱手中。從上世紀末開始,李凱將鍋巴鯽魚作為餐館招牌菜,大受南來北往的客人青睞。
黃市鍋巴鯽魚有著深厚的文化背景,源於一個動人的故事。民國年間,自貢鹽商龍老闆有一妻一妾,妻子張氏賢惠善良,但是和兒子龍天賜都不受待見;小妾刁鑽古怪心腸歹毒,卻很是受龍老闆寵愛。龍老闆母親去世,年少的長子天賜按照家規,去到水口寺為祖母守孝三月,與和尚們一起茹素。
每天守孝之外,天賜還要熬夜讀書,整日裏粗茶淡飯,不久便面黃肌瘦,身體每況日下,母親張氏是看在眼裏急在心裏。一日張氏見家中吃魚,想起兒子也喜歡吃魚,於是半夜偷偷溜進廚房,撿到兩條剩下的小鯽魚做給天賜吃。因為油少,將鯽魚烙糊了有鍋巴,但她捨不得丟掉,便用家人吃剩下的魚佐料烹煮,不料味道卻鮮美無比。於是,只要是廚子買回魚來,張氏總是想方設法為兒子做鍋巴鯽魚吃。其實這是廚子敬佩張氏的為人,同情她們母子的遭遇,便經常買魚,還故意剩下兩條不做完,留給張氏做。
一天晚上,廚子終於忍不住好奇,走進廚房,張氏只得講了做鍋巴鯽魚的事情。品嘗了張氏做的鯽魚之後,廚子讚不絕口,不料驚動了小妾。小妾誣衊二人有私情,廚子説出張氏做鍋巴鯽魚一事,龍老闆先是不信,品嘗之後覺得是人間美味。小妾也喜歡上了鍋巴鯽魚,每天必吃,還必須做得焦糊。天賜回家之後,勸姨娘(小妾)不能吃得太糊,會生病,不料卻被訓斥詛咒小妾。
兩年後,想毒害天賜的小妾患惡疾去世,龍老闆傷心過度一病不起,生意一落千丈。龍老闆遷怒于張氏母子,將他們趕出家門。後來,在廚子的幫助下,張氏和天賜索性開了一家小飯館,每天食客絡繹不絕。張氏不計前嫌照顧小妾所生兒子,還幫龍家渡過了難關。時間長了,黃鎮鋪鍋巴鯽魚的名聲越來越大,成為當時自流井豪富人家必點的鹽都美味之一。
鯽魚的營養價值很高,《呂氏春秋》記載:魚之美者,則鯽為佳品,自古尚矣;《神異經》記載:南方湖中多鯽魚,長數尺,食之宜暑而辟風寒;《本草綱目》記載:鯽魚喜偎泥,不食雜物,故能補胃,冬月肉濃子多,其味尤美。
可見,鯽魚集食用和藥用價值于一體,自古以來上至達官貴人、文人墨客,下到市井百姓、販夫走卒都頗為喜愛,蘇軾、黃庭堅等文人多以詩文讚之。而鍋巴鯽魚具有調中、益肝、養胃、發汗、除濕功效,而且開胃健脾增強食欲效果很好,下酒下飯兩相宜。
製作鍋巴鯽魚,首選1-3兩重大小的鯽魚,通過淡鹽水讓魚吞吐去除腹內不乾淨的東西,清理鯽魚內臟等後,煎至兩面金黃呈鍋巴狀備用。隨後,將鯽魚配上自貢特産農家泡酸菜、大蒜、老薑、九洪泡辣椒、郫縣豆瓣、太源井曬醋、菜籽油、鹽巴、味精、九洪花椒、中藥材等烹製成菜。鍋巴鯽魚色澤金黃、外酥裏嫩,連魚骨都被炸得酥軟。慢慢咀嚼時,連骨頭都是噴香的,能一起食用。(彭彥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