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貢沿灘:就地過年 高鐵建設不停工

來源:中國網 時間:2021-02-18 17:07:41 編輯:廖俊霖 點擊:
春節臨近,返鄉與就地過年成為了目下最高頻的詞語。特殊時期下,回與不回,成了一種糾結的選擇。隨著除夕的鐘聲越發清晰,這樣一份選擇同樣擺在四川自貢修高鐵的一群人面前。

建設中的自貢東站
春節前夕,在自貢東站現場,一踏入自貢東站的建設現場,機器轟鳴與工人的吆喝聲便混雜入耳,寒風裹挾著揚起的塵土撲面而來。
2020年3月破土動工的自貢東站位於自貢市沿灘區仙市鎮境內,預計將於今年的6月底與內自瀘線高鐵同時竣工開通,屆時,橫貫中國南北的高鐵快車也將駛入自貢,點亮這個位於四川腹地的千年鹽都。
從雜草叢生的山野荒地到初具雛形的高鐵站臺,自貢人見證了什麼是中國速度。就在大家在給“基建狂魔”點讚時,卻很少有人注意到,這背後是一個個再普通不過的基建工人。
河南、河北、東北、山西.....來自五湖四海的人齊聚這裡,共同搭建起高鐵建設的基石。
“我們日常的工人數量大概2300人左右,現在過節,本地工人有些已經回家了,很多外地的工人和技術人員還在。”自貢東站項目安全總監劉學洋表示。“大家都響應就地過年的號召,加班加點地趕工期。”
加班加點,這是高鐵人的常用詞,與之相對的,“假期”卻是一個模糊的概念。哪需要,他們就奔赴哪,一個工程的結束往往就是他們奔赴下一站的開始。

馮玉在辦公室工作
“我在自貢東站做屋面設計”
今年38歲的馮玉來自河北,是一名深層設計師,負責高鐵站臺的全屋面裝飾工作。從25歲開始做這一行,距今已經有13個年頭。
“我們的工作主要就是畫圖紙,做設計。自貢東站的一套圖紙,用了一個月時間。”講到工作的不易之處,馮玉頗為感慨,“各種雕琢,東站的圖紙一共調整了四個版本,耗時又一個月,那段時間真的是特別忙。”
馮玉口中的忙,是2020年的6月份,那個時候正好是疫情穩定之後的復工復産階段,高鐵人忙碌的身影隨處可見。為了趕工期,馮玉和他的深層設計團隊時常加班加點,熬更守夜。熬夜工作到淩晨2、3點是常態。

馮玉(右一)和他的團隊來到現場指導施工
作為屋面設計師,他的工作除了設計還兼顧屋頂建設現場指導。為了能按時完工,馮玉和他的團隊盯緊每一處細節,確保整個工程能順利開展。
“屋頂層面工作是第一步,做好之後才能給後面的施工提供一個場所,否則颳風下雨,地面就會全部打濕,沒辦法按時完工。”馮玉説道。
工程進度一天天接近尾聲,過年回家的呼喚也一天比一天急促。
談到家庭,馮玉語氣有些遲鈍,“要跟我老婆交流,穩定她的情緒,反覆交流嘛。”最終,馮玉爭取到了家庭的支援和理解,留在了工地。
和家人聚少離多成為了馮玉心中最大的愧疚,而跟他同樣來自河北的陳紀輝則沒有那麼大的煩惱。
“我在自貢東站負責外墻外部裝飾”
今年37歲的陳紀輝是一名外立面施工員,負責外墻外部裝飾,自貢東站北面和東面的墻面,就是他負責的區域。

陳紀輝(左一)指導工人安裝作業
“只要料足、有施工場地、有施工方案、施工機械到位,這四樣東西齊了,工作就很好開展。”説起工作,陳紀輝信心滿滿。
從開工到現在,已初具雛形的站臺外立面上一塊一塊的菱形方塊隱約可見。在那方塊中間的體塊意喻鹽體,體塊上白色的方塊是抽象的鹽晶體,寓意鹽從滷水逐漸沉澱為晶體的過程。那是橫跨兩千年的鹽業開采風情再現,也是自貢獨一無二的文化結晶。
如果説井鹽文化代表了自貢,那除夕餃子無疑代表了北方風俗。除夕將至,餃子這種食物也開始閃閃發光起來。
在自貢東站,每天的新變化肉眼可見。

建設中的自貢東站
地下換乘中心地下室結構完成80%;遊客集散中心、綜合客運樞紐主體結構完成30%;市政區域進行下穿隧道主體施工;高架橋主線橋墩施工完成……
自貢東站的變化,無不牽動著自貢人的神經。高鐵時代的來臨,意味著天南海北的遊子返鄉之路會更近,回家的思念不再遙遠。
自貢高鐵夢的實現離不開各方力量的幫助,其中不僅有外地專家支招,更有著本地工匠的耕耘。
“我在自貢東站扎鋼筋”
16歲就出來打工的甘小剛,説話中氣十足,行動起來帶著風,有著一股子幹勁。如今年滿40的他已是一名有24年資深工齡的鋼筋工。
甘小剛的老家在內江,與自貢相鄰的城市。隨著川南區域建設加快,內自同城化進程不斷邁進,一衣帶水的內江人甘小剛如今也算得上半個自貢人。
如同被時代浪潮推動前行的無數打工人一樣,甘小剛離開家鄉,踏上遠路,24年的時間走了全國十多個省,北京、上海、廣州、成都這些城市都留下他的足跡。

甘小剛在捆紮鋼筋
忙碌奔波是他的日常,在建設高鐵的工程中,最忙的時候是在去年的五六月份。
為了把被疫情奪走的時間奪回來,一線工人們不分晝夜,兩班倒趕工期,為高鐵自貢東站的建設打下比鋼筋還堅固的基礎。
艱辛和繁重成為一線工人的代名詞。在夏天高達四十度氣溫下暴曬,在冬天刺骨的寒風中作業,為了工程進度,颳風下雨也要完成工作量。
自貢東站總建築面積為34997.73㎡,總規模4台8線,所需要的各類建材、人力所需甚廣。工作繁忙時,在工地上扎鋼筋的工人多達六七百人。鋼筋工的工作主要是搬運和扎捆,一名鋼筋工一天的工作量,平均在三四百斤鋼筋。
“現在這裡的鋼筋工都是本地人,留下的不多了,幹完(工作)就回鄉過年。”甘小剛説道,“一天260-270的工資嘛,出來多找一天(錢)是一天。”
除夕之前,甘小剛所在的鋼筋組已經完成了工作,本地工人們均已返鄉過年,回家的喜悅挂在每個人臉上。臨走時,甘小剛看了一眼他修建的高鐵站臺,下一次回來的時候,就將是以另外一種身份。
到那個時候,甘小剛可以對孩子自豪地説,“看,這個地方是爸爸修的!”(楊夢婧 張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