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縣探索創建少數民族文化傳承實踐基地

來源:中國網 時間:2021-10-22 14:11:19 編輯:蘇仁勝 點擊:
高縣狠抓村寨建設與文化傳承,推進少數民族領域“1+3”項目,豐富載體,創新舉措,挖掘並弘揚民族團結進步思想內涵,推動民族區域産業發展,為基層民族團結進步實踐探索新路徑。
“1+3”項目促民族團結發展
結合高縣古南絲綢之路必經地、民族文化地域烙印深刻的特點,在少數民族聚居地實施兩個“1+3”項目。村寨建設“1+3”溯共同發展道路。以發展産業增加群眾收入為目的,挖掘少數民族亮點特色,展示民族團結互助歷史文化,打造文江鎮黃草坪民族特色文旅産業和得狼村、棕樹村、騰然村民族風情特色村寨。教育基地“1+3”尋文化傳承根脈。以傳承發展民族文化為己任,增進苗族文化與漢族文化融合共生,建設以文江鎮中心校為中心,禮義小學、籟棚學校、仁愛小學為補充的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
三舉措護民族團結靈魂
強化五支隊伍提供人員保障。加強學校教育隊伍建設,開展校內民族文化活動;加強苗族村民隊伍建設,成為村寨建設“1+3”項目骨幹及學校外聘教師;加強演藝團體隊伍建設,多平臺演繹和傳播民族文藝節目;加強民間愛心隊伍建設,呼籲社會參與民族團結進步實踐;加強幹部隊伍建設,全方位構建縣、鎮、村三級工作網路。創新“六個一”豐富活動載體。研發一課程,學校徵集民族文化資源,共編制少數民族文化傳承課程讀本3個;專注一農耕園,集中展示苗漢農耕文化精粹;佈置一展廳,凸顯全縣32個民族的服飾、樂器等民族特色;修繕一體驗園,體會吹蘆笙、搖紡車、跳竹竿舞等民族風情;擴建一廣場,提升打造民族團結活動場所;新建一旅遊環線,形成以黃草坪為中心的民族特色旅遊路線。建立“N”個社團優化教育模式。成立民族文化傳承教育社團30余個,包括打鼓、蠟染、刺繡、蘆笙等,堅持每週開課,定期展示成果,形成系統化的民族文化教育模式。
多成果揚民族團結自信
通過“1+3”項目實施和民族文化教育傳承,推動村社、學校、家庭民族團結進步實踐和教育,促進社會和諧發展。村社實踐碩果纍纍。近年來,在少數民族聚居村夯實基礎實施建設,加快産業發展。投入資金 1300萬餘元,新建公路10.5公里、硬化公路 5.3公里,實施人飲安全自來水工程、安裝引水管道44800米、新建飲用水池12口,建成廣場3個、公廁5 個。發展蜂糖李 1559.5 畝、竹産業1650 畝、茶葉700畝。村集體經濟收入增加90萬元,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增加 3000 元。文化傳承成果初顯。當地傳統土火鍋、何氏鴨兒粑等獲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1個、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産4個;民族文化傳承作品烙鐵畫獲四川省第十三屆中小學校影視評選活動二等獎,少數民族舞蹈、校園音樂劇同時榮獲宜賓市第九屆中小學生藝術節一等獎。區域認同鳳蝶自來。黃草坪秀麗風光享譽川南,3個村民族特色文旅産業發展迅速;學校校本課程研發深受好評,烙鐵畫作品走進北京;文江鎮中心校承辦宜賓市勞動教育教學研討會暨課題研究培訓會,接待第七屆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産節”實踐活動、四川省優秀校長深度研修班參觀、市內市外十余所學校參觀學習。
承民族精粹,弘多元文明。高縣將繼續堅持在全新視野下不斷傳承與創新,進一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積極推進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為加快實現“撤縣設市”、建成宜賓南部區域中心城市貢獻民族工作力量。(高縣縣委統戰部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