筠連縣:黨建引領辦實事 基層治理解難題

來源:中國網 時間:2021-07-07 09:51:45 編輯:蘇仁勝 點擊:
今年是中國共産黨成立100週年,也是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第一年,更是“十四五”規劃的開局之年。今年以來,宜賓市筠連縣緊扣黨史學習教育“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強化黨建引領辦實事,在解決群眾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過程中,不斷提升城鄉基層治理效能。
筠連縣表揚2020年度城鄉基層治理先進單位。
筠連縣表揚2020年度城鄉基層治理先進單位。
多元主體協同共治共用
“我們對積極參與小區設施巡查、居民樓棟安全巡防的業主每平方米減免0.2—0.4元的物業費,對隨意在高空亂扔垃圾、破壞小區公共財産且屢勸不改的業主每平方米加收0.1—0.3元的物業費。”
“梯度物業”“紅色管家”……近年來,筠連縣不斷探索創新基層治理新模式,發揮居民、物業、商家、黨支部等多元主體的職責與優勢,引導大家協同共治,把“分外事”當成“自家事”,讓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大幅提升。
筠連縣表揚2020年度城鄉基層治理先進單位。
筠連縣委基層治理委實地調研筠連鎮派出所。
據介紹,筠連縣通過組織小區黨支部會同業主委員會,在徵求居民意見基礎上,修訂完善《小區居民行為公約》,改變傳統物業收費機制,倒逼物業公司改進服務品質。
同時,由小區黨支部牽頭,會同小區業委會採取“小區物業自評+業委會測評+小區黨支部考評+縣級部門定評”模式,定期開展綜合評審,將評議結果進行集中公示。根據總體評審情況,對全縣物業企業分級排序,對排名前10位的物業企業授予“十佳物業”牌匾,鼓勵物業提升服務質效,增強小區群眾的獲得感。
筠連縣還建立星級公益商家評定機制,將小區公益服務事項細分為公益崗位,引導駐小區服務商家認領公益崗位。以“星級商家”評比給予稅務減免等政策優惠,激勵商家積極參與基層公益服務事業,形成“自家人—自家事—自家管—自家享”的微公益鏈。
這一系列的舉措,不僅加強了物業和商家的管理,還引導居民改變“事不關己,高高挂起”的態度,切實讓更多群眾參與到基層治理中來,共同維護小區美好環境。
筠連縣委基層治理委實地調研龍潭映翠園小區。
筠連縣委基層治理委實地調研龍潭映翠園小區。
精神文明建設助推鄉村振興
筠連縣歷來高度重視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創新開展的農村精神文明建設“735”工程被中央文明辦肯定為“筠連模式”,鄉風文明建設“433”工程經驗在四川省鄉風文明建設工作現場會上交流,探索推行“一四五”工作法,致力文明鄉風促進鄉村全面振興成效明顯。
聚焦一個重點,夯實陣地建設。筠連縣深入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試點建設,實現鄉村文明實踐所、實踐站全覆蓋。
積極爭取“復興少年宮”建設項目,並認真建好、管好、用好,切實發揮功能和作用。健全完善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機制,著力提升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效能,推進中心鄉(鎮)、村(社區)樣板建設。組織開展“學黨史、感黨恩”志願宣講和“送文化、傳技能”文明實踐志願服務活動,走好紅色基因傳承路、藍色鄉村治理路、金色發展帶頭路、綠水青山守護路。
實施四項行動,壯大隊伍建設。以實施道德引領、移風易俗、文化傳承、文明實踐四項行動為抓手,組織開展“踐行核心價值觀——時代新人”先進典型宣傳教育活動,選樹“筠連榜樣”“最美新鄉賢”“最美文化人”“最美志願者”。深化道德模範評選、“身邊好人”評議、星級文明戶評定。完善紅白理事會、村民議事會等自治組織,廣泛開展“我們的節日”等活動。
強化五大創建,提升活動實效。堅持“以城帶鄉、城鄉共建”理念,充分發揮文明城市帶動、文明村鎮輻射、文明單位幫建、文明家庭基礎、文明校園育人作用。在城區開展“創文明城市、辦惠民實事”活動,進一步鞏固省級文明城市創建成果。在鄉村開展“倡導文明新風、共建幸福筠連”活動,推進全域文明村鎮創建,打造一批“文明示範鄉鎮”“文明示範村”。
群防群控巡邏隊到戶宣傳講解政策。
群防群控巡邏隊到戶宣傳講解政策。
“三進”模式鞏固脫貧成果
走進筠連縣團林苗族鄉新陽村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一棟棟白墻青瓦的住房、一條條平坦寬敞的硬化路映入眼簾,與以前村民分散、交通不暢的舊況形成鮮明對比,文化院壩、感恩廣場、農家書屋等基礎設施一應俱全。
解決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綜合治理難、群眾增收難、凝聚共識難等問題,事關鞏固脫貧成果,也是推動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重要途徑。
探索推行以黨建引領覆蓋進小區、就業發展配套進小區、文化惠民延展進小區的“三進”模式,統籌黨建資源,匯集各方治理力量共同參與集中安置點小區治理,讓搬遷群眾紮下根、穩得住、能致富,共同維護幸福家園,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治理難題取得新突破。
通過推選綜合素質高的小區群眾擔任樓棟長參與治理,已形成“鄉鎮黨政領導+村黨組織書記+小區黨小組負責人+樓棟長”的新格局。筠連縣相關負責人表示,按照“應建盡建、全面覆蓋”原則,目前全縣已實現5個100人以上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小區的黨組織全覆蓋。
在促進群眾穩定就業、致富增收方面,該縣協調人社、經合、農民工服務中心等部門資源,確定就業技能培訓項目和企業用工數量“兩張清單”,按照“要什麼供什麼、弱什麼補什麼”的原則,分批次對群眾開展系統性培訓和針對性提能,向為周邊企業、農業新型經營主體等輸送各類技能人才。同時,該縣人社部門牽頭,在綜合企業用工需求基礎上,集中發佈企業用工資訊,廣泛開展“送崗位下鄉入村”活動,實現每戶搬遷戶至少有1人穩定就業。
在充分激發多元治理活力方面,該縣建立由1名鄉鎮領導、1名駐村工作隊員、1名法律工作者、1名民警、1名鄉賢組成的“五個一”幫帶治理機制,參與化解鄰里衝突、家庭瑣事等糾紛。
在打破群眾思想壁壘,增強搬遷歸屬感,樹立文明新風方面,該縣統籌扶貧、黨建、文旅等專項資金300萬餘元,結合當地風俗習慣,整合打造感恩廣場、産業文化院壩、文化長廊等基礎設施,紮實推進農家書屋、廣播電視村村通、技能培訓遠端教育等專項工程建設,促進文化共融。
依託“農民夜校”“夜話家園”等載體,開展感恩教育、紅色教育、文化宣講、居民議事等活動,通過開展“踐行核心價值觀——時代新人”“最美新鄉賢”“最美文化人”“最美志願者”先進典型選樹和表彰活動,構建“村村有先進、鄉鄉有典型、行行有標兵、全縣有楷模”的“筠連榜樣”體系。(張必柱 張猜 杜雲 蔣蜀均 何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