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青神:一本《艾氏卷宗》 記錄87歲抗美援朝老兵的生命華章

來源:中國網 時間:2021-07-12 17:46:00 編輯:卜海英 點擊:
“這是抗美援朝紀念章,這是抗美援朝70週年紀念章,這是‘光榮在黨50年’紀念章……”7月10日,青神縣87歲的抗美援朝老兵艾吉慶用微微顫抖的雙手將放在《艾氏卷宗》袋子裏的獎章一一整齊擺放到桌上,説起曾經的過往。

“有一年我老伴被人欺負,人家要爭她的房子,是我幫她保存的這個資料提供了證據,所以我做的這本《艾氏卷宗》既有意義,又有實用性。”艾吉慶舉著他一手整理出來的《艾氏卷宗》,一臉滿足。
這本《艾氏卷宗》裝訂著關於艾吉慶和他的妻子潘翠蘭的學習、培訓、畢業、結婚、任職、獲獎、入伍、論文稿件、調解書、介紹信、家信、判決書等。在卷宗的右下角清晰地寫著“保存期限:永久!”
17歲少年意氣風發 一腔熱血報效國家
“1952年8月,我們跨過鴨綠江,行軍千里,步行到了朝鮮,一走就是幾個月的路程……”回憶起抗美援朝的經歷時,艾吉慶感慨地説,踏上朝鮮的土地,戰爭慘狀撲面而來,上了前線,見到的朝鮮人大多是老人和小孩。敵機不時在上空投放炮彈,為了躲避轟炸,部隊大多夜裏行軍,朝鮮戰場不分前方和後方,甚至有時後方的犧牲多於前方,比前方還要驚險。前方是敵人正面的迎擊,後方是敵機炮彈的不停轟炸。
“我身邊有件軍用雨布,是1951年離開故土開赴朝鮮參加抗美援朝戰爭時發給我們每個戰士的,至今已經半個多世紀了。雖然這件雨布已經千瘡百孔,但我捨不得丟棄,因為在陰暗潮濕的朝鮮坑道裏,把它遮在頭頂,抵禦坑道滴水,才能利用戰爭的間隙睡好一覺。”回憶起在朝鮮的點滴往事時,老人眼中飽含淚水。
1934年出生於青神縣漢陽鎮的艾吉慶,16歲時參軍入伍,隨軍援朝時他僅17歲。“當年一起援朝的還有和我從小一起長大的夥伴張中偉,然而,1953年戰爭結束,我回來了,他卻永遠地留在了那裏。”艾吉慶説,“在戰場上,我打過防空槍、運過彈藥,多次與炮彈擦肩而過。我是幸運的,能回來就不錯了。”
1951年,青神縣共1200人入伍,當時全縣人口總數只有10萬人,相當於平均84人裏就有一人參軍。其中,500名軍人支援朝鮮戰場,剩下的人員分別參加剿匪和國防。去朝鮮的戰友們,犧牲了111人……這些數字,艾吉慶至今仍然能夠清楚準確地説出來,退休後,他經常翻看縣誌、也經常去烈士陵園看望他的老戰友們。
60年鑽石婚姻 伉儷情深踐行愛和責任
“看,這是我年輕的時候,這是翠蘭的畢業照,這是我們的書信,這是我們的結婚證……”艾吉慶翻開《艾氏卷宗》,那裏有自己和老伴的所有的信物。它們不只是一張張泛黃的書頁,更是兩位老人愛情的見證。

“光陰荏苒,歲月仿佛是一條悠悠流淌的小溪,經過風風雨雨和坎坎坷坷的漫漫長路,在不知不覺中我與你已攜手50個春秋,跨入金婚之期。如今,我們的共同願望就是:相伴到永遠。”翻開卷宗第一頁,艾吉慶用顫抖的聲音讀著這首10多年前寫給老伴的情詩,一旁的妻子側著臉靜靜地望著老伴,眼中浸滿了幸福的淚水。
説起二人的相識經過,還頗具有戲劇性。
1953年,朝鮮戰爭結束後,19歲的艾吉慶隨部隊回國,駐紮安徽省滁州市。
1957年,艾吉慶23歲,在部隊上的生活漸漸穩定下來;潘翠蘭20歲,正在西南民族大學學習彝語。
一次聚會,艾吉慶讓老鄉魯巨林給自己介紹女朋友,魯巨林開玩笑説,那就潘翠蘭吧。説者無心、聽者有意,艾吉慶迅速從魯巨林處拿到潘翠蘭的通訊地址後,便迫不及待地寫去了第一封信,並寄去了自己的近照。
就這樣,艾吉慶每天都去收信室查看有沒有回信。過了一段時間,艾吉慶終於收到了潘翠蘭的回信。就這樣,兩人沒有見面,僅憑一張照片、兩封書信就決定在一起了,一場以信為媒的異地戀從此開了花。從1957年9月到1959年6月結婚,兩年間,二人僅在1958年4月見過一次面。“當時我是覺得,他和我知根知底的,而且他是軍人又是黨員,很可靠。”潘翠蘭説。
其實,潘翠蘭也是漢陽鎮的人,兩人從小就認識,她住街頭,他住街尾。“我們是青梅竹馬,小時候我們就是很好的玩伴,翠蘭比我小三歲,總愛跟在我們的屁股後面去抓蜘蛛、螃蟹、沙燕……特別可愛。”回憶起童年,艾吉慶長滿皺紋的臉上笑意盈盈,知道魯巨林介紹的是這個兒時小夥伴時,他就認定了她。
1959年6月4日,艾吉慶和潘翠蘭迎來了人生中的幸福時刻,這一天他們結為夫妻。沒有戒指、沒有婚宴、沒有彩禮,在潘翠蘭工作的地方涼山州雷波縣,僅邀請了潘翠蘭的24位同事參加他們簡單的婚禮。兩張鮮紅的結婚證、同事們送的繡著心形的簽滿名字的挂幅、還有一張穿著彝族服飾的結婚照,這三樣東西艾吉慶至今珍藏。“雖然條件艱苦,但是當時結婚時緊張又興奮地心情,和現在的人是一樣的。”艾吉慶説。
結婚後,他們開始了浪跡天涯、依然追隨的生活。艾吉慶的部隊從滁州到北京,從北京到蚌埠、蚌埠到合肥、合肥又到蚌埠等,前後輾轉7個地方,二人維持了長達14年的分居生活。每當潘翠蘭的工作剛調到艾吉慶所在的城市時,部隊又要開始遷走了。
“我相當尊重翠蘭,家裏什麼事我都聽她的,發了工資馬上就會交給她,只留一點點零花錢,我們朋友都知道。”艾吉慶柔情地説。
“其實只要做到相互尊重,經濟公開這兩點,基本上婚姻是不會有矛盾的。他把錢給我,我買什麼也都會給他商量,不會私自花錢,而且,他在外面需要用錢的時候也是給足面子的,尊重是相互的。”潘翠蘭補充説。
“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作為一名共産黨員,我盡到了對子女的義務、對家庭的責任,我們一大家共12口人,有5名黨員,兒子和孫子都是黨員。我也教育他們,任何時候都要對家庭負責、對社會負責。”艾吉慶説。
退休不褪志 耄耋之年發揮餘熱
1995年,年逾60的艾吉慶到了退休年齡,從崗位上退下來。
“90年代的時候,國家開展計劃生育工作,很多村民不了解政策,於是我便報名參加了志願者。”作為兼任著計劃生育協會會長的志願者艾吉慶,利用自己的閒暇時間走鄉入戶,從羅波到漢陽、從漢陽到天廟、從天廟到桂花,艾吉慶走遍了青神當時的所有鄉鎮。有時候一天就要去同一個人家裏好幾趟。他總是不遺餘力、盡心盡責地宣傳著計生政策。

“一顆紅星頭上戴,兩面紅旗飄兩邊。”艾吉慶從《艾氏卷宗》收藏袋中拿出他珍藏的老物件,講解著紅領章和紅星的使用方法。他説,作為解放軍戰士,退役也不能褪色,退休也不能褪志,不論在何時何地,都要嚴格以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已到耄耋之年的他,經常參加到公益活動中:幫助打掃衛生,參與志願服務,用現身説法講故事,給小朋友們講解黨史知識。
“今年發給我‘光榮在黨50年’紀念章,我感到非常高興,這是組織對我的鼓勵和認可,我也會繼續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做好志願工作。”艾吉慶拿起嶄新的紀念章,用激動顫抖的聲音説到。(吳敏 蘭晉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