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丹棱:七個山頭的華麗轉身

來源:中國網 時間:2021-06-28 10:04:59 編輯:卜海英 點擊:
“紅岩山的李子供不應求!”近日,在四川省丹棱縣張場鎮河灣村一帶,許多老百姓這樣説。帶著一分好奇,6月27日週末,丹棱農業農村局的相關負責人帶著大夥專程前往丹棱縣紅岩山家庭農場一探究竟。
這個家庭農場位於當地較高的山上。雖然天空在下著雨,但沒有打消大家探秘的念頭,車行到半山的路上,被前方一鐵門攔著,原來是目的地已經到了,出門迎接的正是農場主李智夫妻倆。

李智的愛人是張場鎮仁興小學教書的美術老師陳勃文,説起當初盤下這七個山頭時,夫妻二人感慨頗多。
多年前,河灣村為了方便老百姓的生産、生活,讓修水泥路的老闆墊資修通村上的水泥路,把路修通後,村民一時拿不現款,就以當地的7個山頭約260畝荒坡加上部分殘次林(有少許雜樹可砍伐作為收入),還有30年經營期限,作為抵押款拿給老闆,總算結清了修路的三十幾萬餘款。老闆拿到這幾個山頭之後,砍伐了其中的樹子,賺錢沒有,無人知曉,看到一片不毛之地,決定轉手。後來第一批承包人轉給丹棱麻妹子企業發展藤椒,結果麻妹子企業倒閉,連代辦人的工資、貨款都未結清。後又被當時的雙橋鎮一家企業接手,做了兩年,還是虧本退出,用當地人的話説“這裡本身就是一個不毛之地!”當時一無機耕道,二不通電,三還缺水。2014年底,當陳勃文的父親,年近六旬的陳志平與合夥人王光福拿著幾十萬現金準備來投資開發的時候,當地好幾位年長的老人,好心好意地勸陳志平:“你還是趁早退了吧!那裏真的是個不毛之地啊。”

陳志平沒有退縮。他拿到土地之後,在壩區當了一輩子農民、基本上只種過水稻、玉米、小麥、油菜的陳志平才曉得,原來的小打小鬧與這規模種植,何況還在山上,完全是兩個概念。但一直不服輸的陳志平還是堅信會成功,2015年種起了核桃,結果因缺乏技術而失敗。正在一籌莫展之時,本來在安心教書的陳勃文看著父親“白花花的銀子”打了水漂,心裏也不是滋味。於是他決定在幹好本職工作的前提下,抽出時間,為父親出謀劃策。首先投資改善基礎設施,修起了連接七個山頭的機耕道及生産道路計2000余米長、牽通了通往山頭管理房的農用電、修建了大小共12個,蓄水總量達500余方的蓄水池,極大地方便了生産。然後陳勃文找到當地農業技術部門諮詢,找到高級農藝師袁興亮、陳天禮學習農業知識,尋找突破口。在他們的建議下,于2015年9月12日,經過工商註冊,成立了丹棱縣紅岩山家庭農場,選擇了種植李子這個項目,2016年,將7個山頭能夠種植的地方約160畝左右的面積全部種成了李子,有五月脆、蜂糖李、半邊紅、脆紅李等,從此走上正軌。

“雖然我不懂農業,但我想李樹也許給人一樣,一定要有一個舒適的環境。”陳勃文説。由於年輕,頭腦靈活,吸收知識快,陳勃文利用週末、節假日主動向李子種子能手學習、向當地農業農村局、鎮農業服務站技術員請教,還在電腦上查閱資料。他從改土著手,重施有機肥,幾年下來,都用了幾百噸有機肥了,然後教會工人修枝,特別提出在這個農場一定要“因勢造形”,這裡的地形條件,許多地方不能修成“開心型”,只能修成“兩枝”或“直樹”型,必須要考慮農業生産安全。要讓李子樹處在一個十分舒適的環境中,樹才能更好地生長,更好地開花結果。果子多了,有錢賺了,農場主也就高興了。
沒想到,種李子的學問大著呢!尤其是蜂糖李著座率特低。為了尋求解決方案,陳勃文也是想盡了千方百計,從李子的健身栽培,培養樹勢著手,先後嘗試不同品種的李樹混栽、人工授粉、用礦泉水瓶子插花、放蜂等措施,最終讓蜂糖李不僅座果率大大提高,而且品質大大提升。栽下才幾年的樹子平均每株能産20公斤以上。細心的王光福專門數了一株蜂糖李,現在樹上還挂有473個果子,平均每個果子重量在50克以上,多的達100克以上。“這兒是我見過種得最好的蜂糖李!”6月20日,來自成都的華先生到果園目睹後,高興地説“我們隨手摘取一個,現場測得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達14.1%。”據農場主負責人李智説“這幾天下雨上水了,前幾天天晴時測得的固形物含量還要高些。”
據了解,四川省上品農業科技有限公司預交定金,果重達50克以上的,全部以每公斤24元收購,達40克以上50克以下的,每公斤20元全部收購,産品小有名氣,從此不愁銷路。

“租金加上改善基礎設施投入達250多萬元,到2018年終於開始有所回報,當年收入28萬元,2019年收入36萬元,2020年收入48萬元。”農場主李智説:“今年預計收入要超過60萬元,前景越來越好。”
農場雇用當地的村民務工,平均一天收入80-100元,採果季節,最多的時候,一天有100多人,許多當地村民也前來向農場主請教李子的栽培技術,按照標準種植,村民李忠芬、陳錦齊等也先後搭車賣上了高價錢。李智説:下一步還要開發立體農業,套種魔芋,適當開發養殖業,走種養迴圈之路,實行商超對接,定制農業,嚴格按有機標準生産,確保舌尖上的食品安全。
一個業主的進入,一個不毛之地,如今變成了“金山銀山”,農場主不僅增加了收入,成為當地村民致富的領頭雁,還在帶動當地村民增收致富方面,發揮了不可低估的作用。當問及不善言辭的李智、陳勃文夫婦為何無償傳授技術給當地老百姓時,沒想到她的一句話,道出心中的初心。“我的老公已經有十多年的黨齡了,在他的影響下我都成了預備黨員,我認為這是我們應該做的,要大家富才好。”(劉敬宗  徐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