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芳華 山中綻放 —— 一個“三線”企業的涅槃重生

來源:中國網 時間:2021-04-27 13:46:28 編輯:卜海英 點擊:
半個世紀以前,有這麼一群人告別家鄉和親人,離開繁華的城市來到偏僻的山溝,投身原電子工業部國營建川機器廠(國營4501廠)建設,把美好青春奉獻給了國家,為我國的“三線建設”作出了巨大貢獻,用行動書寫了“艱苦創業、無私奉獻、團結協作、勇於創新”的“三線精神”。
國營四五〇一廠地處青神縣境內,工廠佔地13.7萬平方米,建築面積7.9萬平方米,其中生産性建築3.8萬平方米,職工總數1520人,擁有各類設備553台和引進的13條工藝生産線,下設3個分廠11個車間。1990年,固定資産6150萬元,主要産品為真空蒸發設備、高低溫實驗設備等國防、科研急需産品。
國營四五〇一廠在科研和生産工藝上比較全面,包括各種機械工藝加工與試驗手段,在行政上和生活上為“工廠加社會”,包羅了生活福利、商貿、文教等完整的配套支援體系,屬於“三線建設”二類企業。
灌木稀疏的荒山,僅有一條機耕道和18公里外的公路相通……1971年2月6日,建設者們進場時看到的就是這樣一個場景。他們頭頂青天、腳踏荒地、風餐露宿,心中牢記黨中央的號召——“三線建設要抓緊”,離開大城市的優越條件,摒棄各種私念,團結一心搞建設。青神縣兩個民兵連和夾江縣一個民兵連,共300多人,也來到工地,完成了開山鋪路的大量土石方工程。
投身“三線建設” 苦中有樂甘奉獻
4月21日清晨,涂意章走進曾經的國營建川機器廠,工廠內樹木叢生、百花齊放,一幢幢紅磚瓦房很有年代感。
涂意章今年69歲,黨齡40年,2012年退休。曾在國營建川機器廠任廠區管理員、專車司機,退休後擔任社區治安巡邏員。
“當時這裡一片荒涼,僅有的一條機耕道和18公里以外的公路(碎石路面)相通。”涂意章回憶道,1971年5月,他從部隊退伍後就來到這裡,工廠建設之初,由於交通不便,大家就用100多輛牛車來運輸磚和沙石;沒有公共汽車,到青神縣城只能步行……“生活和工作雖然艱苦,但大家有著共同的理想和目標,生活過得簡單卻不乏味,可謂‘累並快樂著’。”
“最讓我難忘的是1971年7月3日那天,一場罕見的雷電和暴雨席捲建設工地,全部工棚和臨時設備被損壞。大家只顧搶救被雨水澆濕的水泥,個人物品都顧不上,全被雨水淋透了。”涂意章繼續回憶道,不僅如此,為了開通設備,許多專家、工程技術人員不怕苦不怕累,吃住睡都在牛毛氈房內,讓周邊群眾都發出了“這些來自城裏的人硬是吃得苦、受得累”的感嘆。
據了解,當時適逢全國“學大慶、學二汽”,發揚“幹打壘”精神,規定了建築物的幹打壘結構比例。目前,國營建川機器廠還有鑄造車間、託兒所、銷售處等四處的幹打壘墻仍在使用,這反映了建設者們紮實的工作作風和高超的施工技術。
揮灑滿腔熱血 兩代人奉獻青春
“1971年底,我從成都坐了一個半小時的火車來到眉山,又步行了兩個小時才來到國營建川機器廠,感覺這裡特別偏僻。”楊忠秀介紹説。
楊忠秀今年82歲,在國營建川機器廠從事理化計量工作一直到1999年退休,擔任過物理實驗室主任。
楊忠秀原是成都計量站的一名工作人員,1971年調到國營建川機器廠工作。新工作、新環境,給了他不一樣的感覺,興奮、激動但又面臨不少挑戰。
“當時聽説廠裏需要技術人才,與我在大學裏學的專業十分對口,我就毛遂自薦來到了這裡。”楊忠秀回憶道,同事們十分熱心,也很負責,他們手把手教新來的同事。
“剛來廠裏的時候,我在技術組學習,後來的實驗室都是我們自己籌備的。”楊忠秀介紹説,由於工作繁重、條件艱苦,他們住的職工宿舍都是用牛毛氈蓋的簡陋房子。但正是有了這群不怕累、能吃苦、無私奉獻的建設者,才有了國營建川機器廠後來的輝煌時刻。
“有一年春節,許多工人和技術人員都回了老家,廠裏臨時加班,從製圖到生産我們都親力親為,連著加了近半個月的班,睏了就趴在旁邊休息一會兒,起來以後又繼續幹。”楊忠秀説。
除了老一輩開拓者,他們的兒女也將青春奉獻給了國營建川機器廠,並在這裡安家立業。“我的孩子就是在這裡出生的,大學畢業後也回到了這裡工作。”楊忠秀介紹,過去,廠裏有子弟學校,將近八成的職工子弟在這裡上學,他們長大後也在廠裏上班。
數十年過去了,像楊忠秀一樣的建設者都已兩鬢斑白。曾經,他們克服艱苦的條件,為“三線建設”作出了巨大貢獻,他們無私奉獻的精神值得敬佩與學習。
弘揚“三線精神” 在創新中獲重生
“我一直都在五車間當鉚工,作業時車間內響聲很大,我現在留下了耳鳴的病。”今年86歲,黨齡42年的姜廣勝介紹説道。他于1995年退休,是國營建川機器廠第五車間工人。
據介紹,1977年,國營建川機器廠研製成功兩個品種的半封閉式氟利昂壓縮機。1978年到1988年,該廠共研製和生産了六大系列四十個品種的各類環境和製冷設備4720台,達到了建廠時的設計生産能力,但因多品種小批量生産模式,經濟效益很低。
1988年3月,該廠實施“七五”改造計劃,引進了丹麥的PW型冰箱壓縮機全套生産線設備和技術,同年又從德國進口散件,著手邊技改邊試製生産。1991年1月,生産出首批500台PW5.5K11型壓縮機,並通過了省級技術鑒定。
“前後不到五個月就完成了第一階段的技改任務,實屬少見。”姜廣勝回憶道,1990年完成了引進工程第二階段八條生産線的拆遷安裝;1991年6月,丹麥公司的項目經理和總工程師來廠,會同在廠工作的專家組人員,進行了國外引進設備和技術的交工驗收。
“七五”改造項目,是國營建川機器廠二次創業的起點,改變了工廠十年徘徊、生産發展緩慢的狀況,使其一躍成為重點骨幹大型企業。
在科研方面,國營建川機器廠作為原電子工業部專門研製、生産環境試驗設備的專業廠家,在計劃經濟時期,儘管專業技術比較狹窄,但在廣大科學技術人員和全廠職工的努力下,二十多年來,在環境試驗設備的開發上,經過了從小到大(容積)、從簡到多(功能)、從低到高(性能)的發展階段。(古良駒 張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