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廣元市昭化區人社局的辦公樓裏,來了一位年近古稀的老人,他手裏捧著厚厚的長篇小説《三灣漢子》,送給區人社局的領導和幫扶幹部,嘴裏一直念著謝謝。他就是區人社局幫扶的清水鎮金紫村五社脫貧戶張克茂。
“他是一個非常苦命的人。考上縣重點高中家庭貧困沒去讀;招飛行員成績合格,卻因爺爺階級成分政審沒過;年輕時結紮失敗留下後遺症……”手機連線中,張克茂妻子趙玉英暗然的説著。
接連的打擊,讓張克茂對生活失去了信心。直到2014年,脫貧攻堅的號角在全國大地吹響,他們家被評為貧困戶。在昭化區人社局的幫扶下,他發揚出“不等不靠、自力更生”的精神,方圓幾十里,他的倔強和自強不息人盡皆知。
“我家先是發展養豬,在區人社局和區鎮政府的關心下,自繁自養,最高峰的時候養兩頭母豬,一年出欄20頭肥豬,每年純利潤就有5萬多元。”張克茂激動的説:“政府還給我發放了各種養殖補貼5萬元。”
近幾年,在養豬産業發展穩定以後,張克茂帶領一家更是奮馬揚鞭,先後鼓勵兒子、兒媳參加了區上的技能培訓,後到寧波務工,一家人的生活越過越好。可偏偏不幸又找上了他們家,2010年8月,張克茂兒子張紹錫又因交通事故不幸致殘,一度意志消沉。“我一直告訴他,人要向前看。”在張克茂的慢慢開解下,兒子慢慢從悲傷中走了出來,也找到了一份足以更生的活計。
張克茂總是滿臉笑意,對生活充滿信心。如今,兒媳夏小燕在寧波務工,收入一年比一年高。去年,大孫女大學畢業後,與母親一同前往寧波學習電商,就業在即。
隨著脫貧攻堅進程,生活逐漸穩定富裕,張克茂坐在自家堂屋的椅子上,回憶起了自己的大半生,産生了一個“衝動”的想法,他要把自己及一代人經歷的苦難命運,在遇到改革開放、遇到十八大、遇到脫貧攻堅後,怎麼不等不靠自強不息從而走上富裕路,走上嶄新生活的歷程寫成小説,激勵自己,留傳後人,於是就有了開頭的一幕。
據悉,《三灣漢子》以作者自己為原型,以50年代出生的一代人為背景,塑造了張大友為主人公的農民故事。主人公張大友跟作者一樣苦命,各種原因失去了三次改變命運的良機,一次是以優異成績考入縣重點高中卻沒錢就讀,二次是招考飛行員合格卻因從未見過面的爺爺被刷掉,三次是全國恢復中考卻因為自己已婚無法報考。最後還因計劃生育手術失敗留下終生後遺症。但他不氣餒,以苦難命運磨練出來的堅強性格對抗命運。回鄉當選村幹部後,趕上了改革開放、黨的十八大、脫貧攻堅等重大歷史轉折時期。他組織群眾修公路、打水庫、戰冰雹、抗地震、發展産業,讓全村如期脫貧致富,創造了可歌可泣的奮鬥戰歌。今年9月,長篇鄉土小説《三灣漢子》由當代文藝出版社正式出版發行。(楊奇勇 楊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