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元朝天區中青年幹部赴浙江頂崗實訓調研紀實

來源:中國網 時間:2021-11-03 16:17:58 編輯:王梁 點擊:

到過浙江的人,多少都有這樣的感覺,浙江就像一塊美玉,精緻、溫潤、秀美,擁有無窮的魅力。這塊與朝天區山水相連的他山之“玉”,能給朝天區帶來什麼樣的啟示?

10月26日至29日,朝天區50多名中青年幹部結束了在浙江大學的學習之後,分成六組,分別深入杭州市濱江區西興街道、長河街道、浦沿街道以及黨建政法類、工業經濟類、社會事業類等黨政部門開展頂崗實訓調研。

“走進各部門學習、調研、考察,不僅是一場知識與理論的‘協奏曲’,更是我們年輕幹部磨礪本領的‘演練場’。”學習期間,浙江的歷史人文的厚度、思想解放的力度、改革創新的深度、産業發展的高度、城鄉建設的溫度都給廣大學員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常思常進、常學常新 集中交流碰火花

杭州主城東南、錢塘江南岸,正崛起一座新城,那就是濱江區。

江濤拍岸,聲聲激昂。26日,中青班第二組學員懷著“空杯”心態走進濱江區長河街道開展頂崗實訓調研,浙江省大救助資訊系統讓學員張莉蓉感觸頗深,“這個系統關聯了銀行、住建、民政等多個部門,可以對申請人資訊進行一鍵查詢,快速、準確、方便。”

交流中,長河街道分管組織工作的黨委委員程葦介紹了街道的基本情況;學員們分版塊與對應條線的分管領導、科室負責人等進行了詳細的交流,拓展了眼界視野、碰撞了思想火花。

27日,在浦沿街道,中青班第三組學員就基層創新發展、優化治理等方面開展學習交流。交流會上,浦沿街道的相關負責人介紹了該街道濱文社區的相關情況,朝天區的中青年幹部結合工作實際積極學習和諮詢,雙方就如何開拓新思路,實現基層高效能治理進行了深入探討。

“杭州是愛國衛生運動的發祥地。”28日上午,在濱江區文化中心二樓會議室,杭州市衛健委中醫處處長周侃圍繞“健康杭州的建設背景、建設目標及任務、組織架構及規劃編制、建設成效及存在的問題”等內容,向中青班第四、五、六組全體學員詳細講解了“健康杭州”建設情況。

一場場座談,一次次交流,學員們聽得認真、記得仔細,生怕錯過精彩的講解。同時,大家還積極提問,探討經驗。企業落地流程審批情況是怎樣的?園區黨建是如何建立的?垃圾分類的經費如何保障……思想的碰撞,讓廣大學員開闊了思維、更新了觀念。

“此次交流學習,讓我認識到家鄉的經濟發展與沿海地區有很大的差距。”學員張丹説,回去後,將認真總結本次學習的好經驗、好做法、好方法,結合朝天區實際情況運用到工作中去。

尋找初心、牢記使命 學習黨建聚合力

俗話説,“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

27日上午,中青班第四、五、六組的學員們考察了浙江五洲工程項目管理有限公司的黨建工作。剛踏入公司,學員們被撲面而來的黨建氛圍所吸引。

該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公司自2007年成立黨組織以來,始終堅持“強黨建、強發展”理念,以服務國家社會、服務企業員工、服務廣大客戶為追求,將“品質發展、滿意服務、廉潔終身、學習進步、傳承文化”作為重要準則,打造服務業的“紅色尺規”黨建特色。

黨建為老百姓帶來的便利在浦沿街道信誠社區體現的淋漓盡致。該社區作為樓廊改造“先鋒濱”,通過黨建引領樓廊,提升改造,讓“小樓道”實現“大變身”,將小區部分閒置樓廊提升改造為公益圖書館,讓家長和孩子共用閱讀時光,為社區居民之間搭建了溝通交流平臺。

在濱江北塘河創新中心,以黨史為主題打造的讀書館讓廣大學員眼前一亮,從戶外空間“百年百步”到室內空間“記錄百年”,一路上都是黨史知識。這個以“數智”為標準的“百年紅·數智空間”黨史學習教育沉浸式智慧體驗館,通過四根石柱、紅色郵筒等場景構築,以及體驗“共讀一本書”“回望一瞬間”等互動沉浸活動,在不知不覺間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根脈。

“以黨建為引領,以黨建促發展,以發展強黨建。”學員們紛紛表示,一定將本次參觀學習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轉化為做好自身工作的有效實踐,為朝天區黨建事業的發展不斷添磚加瓦、貢獻智慧。

對標濱江、搜尋差距 實地調研取真經

27日,中青班第二組學員現場調研了長河街道轄區內的華業科技、中南集團等重點企業。通過實地參觀、聆聽講解、參與互動和現場交流等方式了解現代企業發展模式、現代科學技術給生産生活帶來的便利,既開拓了視野、增長了見識,又啟發了學員對朝天企業和科技發展的深度思考。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獨特印記,更是一座城市的根與靈魂。當天,另一路的中青班第一組學員馬不停蹄地實地調研西興過塘行碼頭專題陳列館和西興老街,深入了解西興老街和浙東古運河的歷史。“這裡文化厚重,置身其中,仿佛穿越。而且,這裡的發展對我們朝天打造歷史文化品牌有著很好的借鑒意義。”學員李莉説。

“一網通辦”的辦件總數、收件渠道分析、窗口績效分析……在濱江區行政服務中心,杭州的辦事效率讓中青班第四、五、六組的學員大開眼界。近年來,在“親清線上”平臺總框架下,杭州將“無感智慧審批”納入城市智慧管理體系中,打造“線上行政服務中心”,真正實現了“數據多跑路,企業少跑腿”。

在濱江白馬湖畔的“中國網路作家村”,學員們深入解了“村子”的誕生與發展,感受著網路文化産業的發展。“這裡不僅是供網路作家住宿的幾座房子,更是聚集人、創造力和思想的地方。”學員侯容容説,濱江以“中國網路作家村”為載體,發展中國網路文學事業,建設網路文學産業發展核心區和示範區,工作理念讓她大開眼見,深深感受到濱江文化事業的快速發展。

學有所思,學有所悟。實地調研、現場體驗、思想碰撞,讓廣大學員腦洞大開,受益匪淺,進一步解放了思想、深化了認識,有效提升了參訓學員的能力和水準。大家紛紛表示不虛此行,回去後一定將學到的先進經驗和思維運用到為民服務的工作之中,為加快建設生態文明繁榮和諧現代化新朝天貢獻力量。(劉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