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1日,《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大會第十五次會議在昆明開幕。這是聯合國生態環境領域的一次重要會議,此次會議的主題是“生態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這也是人類對未來的美好寄語。
作為大熊貓國家公園自然教育基地——四川青川唐家河,這裡擁有複雜多樣的生態類型、完整的生態結構、豐富的生物多樣性,是全世界低海拔地區野生動物遇見率最高之地、生物多樣性熱點之地、珍惜植物隱長之地,更是東方生態密碼箱,它蘊藏著中國生態密碼,也蘊藏著中國人文密碼,是解讀世界生物演化歷史的鑰匙,被譽為:“世界遺産、人類財富、中國亮點、四川名片”。
四川青川唐家河,多年來致力於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研究,不斷探索生物多樣性發展路徑,為人與自然共生共進打開了一扇天然之門。
山峭河深,夏涼冬長,起伏的山嶺和廣袤的森林在亞熱帶季風氣候洗禮下,孕育了唐家河地區豐富的動植物種群。獨特的地理條件不但構成了特殊的景觀格局,也為一些珍稀動植物的繁衍、分化生存提供了天然的棲息地和避難所。大熊貓、川金絲猴、四川羚牛、灰冠鴉雀等珍稀動物棲息於此,珙桐、紅豆杉、銀杏等珍稀植物生長其中,這裡是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熱點地區之一,還擁有三國陰平古道、紅軍戰鬥遺址和眾多原生景觀,被譽為“天然基因庫”“生命家園”和岷山山系的“綠色明珠”。
“我國最大野生紫荊群落”“野豬飛上天”“野生大熊貓打鬥求偶”“金雕育雛”“黑熊偷蜂蜜”“紅腹角雉跳舞”……近年來,一連串爆點新聞讓唐家河在生態保護方面取得的成效數次進入大眾視野,生物多樣性紀錄片《川河之靈》走出國門,在美國時代廣場進行展播。建區43年來,四川唐家河保護區始終堅持保護優先,科學發展原則,以全面保護自然資源和自然生態系統為宗旨,不斷探索和創新管理模式,保護區工作成效顯著,區內森林生態系統趨於完整,大熊貓種群發展穩定,其他珍稀瀕危物種也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
唐家河始終抓住大熊貓、川金絲猴、扭角羚三大物種保護與研究為主線,堅持資源保護、科學研究、社區共管共建,構建“三護一體”安全網保護轄區野生生物。堅持監測救護。通過“保護區主導,社會共管”原則,與周邊鎮政府、獸防站、毗鄰保護區、行政村協作,組建“2鎮+2站+2區+6村”的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監測聯動體系,同時保護區與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科院等野生動物科研院所和世界自然基金會、北京山水自然保護中心等國際組織和公益機構合作,協同開展轄區日常巡護、科研監測、野生動物保護等工作。目前,保護區累計監測到各類野生動物活動情況5萬餘次,救治迷途、患病野生動物20余例。堅持轉産避護。針對保護區周邊受扭角羚、黑熊、野豬等野生動物危害較重的玉米、油菜、大豆等農作物區域,由保護區爭取林業專項資金等社會資本,提供社區相應技術、經驗,補助資金,支援農戶轉型發展雷竹、中藥材等低風險生態産業,轉變傳統耕作方式,適度發展農家休閒、特色餐飲等第三業態産業,主動規避野生動物。當前,保護區內種植食用筍(雷竹)355畝、芍藥20畝、柿子樹120畝,發展生態農家樂143戶,生態護林員56人。已完成大部分受災較重區域農戶轉産轉業,野生動物新增活躍地50余畝。堅持聯合守護。突破行政管理邊界,與甘肅白水江保護區、平武縣老河溝保護地等岷山北部自然保護地簽訂保護協議,建立跨區域監測聯防體系,聯合開展大熊貓等野生動物種群及棲息地保護管理工作,同時與轄區林區派出所建立全天候全覆蓋的聯合巡護機制,大力打擊盜獵、食用野生動物等違法行為。唐家河保護區建區43年,無獵殺大熊貓、金絲猴等重特大案件發生。
隨著2015年扁顱鼠兔新種在唐家河保護區發現之後,區內有鶚、紅頸瓣蹼鷸、牛背鷺、彩鷸、雪鶉、全緣葉綠絨蒿、獨花蘭等新記錄不斷被自然保護工作者們發現……唐家河的生物多樣性豐富狀況呈現可喜局面,其未知的可能存在也讓保護者們充滿期待……
得益於一代又一代唐家河自然保護人的堅守,目前,唐家河區域分佈的國家Ⅰ級保護野生動物由13種更新為23種,分佈的國家Ⅱ級保護野生動物由59種更新為86種。鳥類58科168屬327種,候鳥達到46%。國家Ⅰ級保護鳥類有綠尾虹雉、斑尾榛雞、紅喉雉鶉、金雕、白尾海雕等12種,國家Ⅱ級保護鳥類有血雉、紅腹錦雞、鷹雕、黃腿漁鸮等61種。保護區分佈的大型真菌共計677種,佔中國大型真菌總數的65%,區內植被類型更為豐富多樣,植被型由9個增加至12個,群係由23個增加至35個。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一連串數字的遞增是唐家河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思想,是打造“美麗中國、多樣世界”的行動自覺,是對唐家河多年保護生物多樣性、維護生物安全成效最直觀的肯定,更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實現生態文明可持續發展的有力印證。(周光虎 陳詩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