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元:斷臂老兵李化武保持“退役不褪色”的軍人本色

來源:中國網 時間:2021-08-01 16:43:00 編輯:王梁 點擊:

抗美援朝老兵李化武,中共黨員,生於1933年,昭化區元壩鎮雲霧村(原紫雲鄉中漕村)人,1951年成為中國人民志願軍戰士,1952年12月在阻擊敵軍的戰鬥中負傷,失去右眼和雙手,成為一級傷殘軍人。2021年6月,李化武獲“光榮在黨50年”紀念章。

一直以來,李化武始終保持著“退役不褪色”的軍人本色,並以“踐行初心、自立自強”的精神,不僅戰勝了常人無法想像的困難,頑強學會了吃飯、穿衣、耕田耙地等生活生産技能,而且對黨忠誠、淡泊名利、樸實無華、執著苦幹、樂於奉獻,積極參加各類宣講活動,把“正能量”播撒到廣元大地……

兒子李開傑為李化武整理物件

 “高中入學軍訓時,李爺爺來到學校宣講。那天太陽特別大,烤得我們都有點受不了,他卻依然堅持著。當聽到他在和我們差不多大的年紀就參軍衛國,受傷後又自立自強的故事後,我和同學都感動得哭了。李爺爺的精神讓人欽佩,激勵著我奮勇前行。”元壩中學高一學生馮慧珍説。

“每次邀請李老兵作宣講,只要身體狀況允許,他都不推辭,而且不要報酬。他是一個不願給別人添麻煩的人,宣講時怕自己水喝多了上廁所,耽擱了別人的寶貴時間,經常一講就是1個多小時,充分展現了‘不怕苦、不怕累’的軍人本色。”昭化區退役軍人事務局權益維護股股長劉興軍説。

……

2021年的夏天,只要提起李化武,不管是在一聲聲“李爺爺”裏,還是在一句句“李老兵”中,均能感受到家鄉人民對他的尊崇。

李化武説,“黨和人民沒有忘記我,一直照顧著我。如果有來生,我還要做一個人民的兵!”

年輕時的李化武參加勞動

果敢從軍 衝鋒陷陣不退縮

李化武有一個“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的苦難童年。

全家8口人擠住在兩間茅草房裏。吃的,靠租種地主的土地,長年吃不上一頓飽飯,每年不到過年的時候,糧缸就空了,無米下鍋;穿的,冬天結冰的時候只有一件單衣、一雙草鞋可穿,冰冷徹骨。因生活所迫,他不到10歲便為地主放牛,沒有工錢,地主只管飯、過年給一兩件單衣,依然吃不飽、穿不暖。

即使家裏窮得叮噹響,還經常遭到盤剝,被收這樣款那樣款。哥哥李化文被國民黨部隊抓了壯丁,赤腳走路逃回家後,腳爛發膿,因無錢醫治拖成大病,年僅20歲便離開了人世。

新中國成立後,老百姓的日子漸漸好起來了,“為國家做事,為人民服務”的思想開始在李化武心中萌芽。1951年,憑著一腔熱血,李化武在家鄉自願報名參了軍。

1952年12月,李化武所在的12軍35師105團3營7連開赴前線阻擊敵人。

“接到入朝作戰命令後,我隨部隊跨過鴨綠江。在向金化地區集結途中,因不通火車,只能步行。白天隱蔽,晚上行軍,許多人把腳都走爛了,但我和戰友們從未想過退縮……”儘管已經過去了70多年,但李化武對參戰經歷仍記憶猶新,慢慢打開了話匣子,“當時,我們班用的是60炮。行軍中,我負責扛炮架;戰鬥中,我負責瞄準和下達發射密碼……”

在山頭,敵軍來,他們就果敢迎戰,敵軍退,他們就構築工事。一天晚上,敵人連攻3次,先炮轟,再進攻,3次都未成功。

第4次,敵軍還是沒能攻上來,嘹亮激昂的衝鋒號聲響起,我軍發起反擊衝鋒,戰士們跳出坑道,猛虎下山般直撲敵軍。李化武扛著炮架緊跟在班長身後,在密集的火網裏奮勇向前。

距離敵人不遠時,李化武聽到尖厲刺耳的呼嘯,一顆炮彈飛了過來,他順勢趴下,雙手緊緊護住炮架。砰的一聲巨響,炮彈在他前方爆炸開來……李化武兩眼一黑,一下子昏了過去。

3天3夜後,李化武才甦醒,“我發現自己躺在醫院裏,右眼啥也看不見。再用左眼一看,一雙手臂肘關節以下都沒有了,成了禿肘肘……我的心一下涼透了!當時想得最多的就是,自己這麼年輕,就沒有了右眼,沒有了雙手,今後咋個生存?”

衛生員告訴李化武,和他一起衝鋒的班長和戰士都犧牲了,他的命是擔架隊戰友和醫護人員從死神手裏搶回來的。李化武再也忍不住,號啕大哭。

李化武的復員建設軍人證明書

光榮入黨 身殘志堅不言棄

按照安排,傷勢嚴重的李化武被轉回國內進行治療。

吃飯要人喂,衣褲要人穿,上廁所要人幫……

李化武情緒低落,陷入了前所未有的人生低谷,常常幾天幾夜吃不下飯,睡不著覺,“覺得自己就是一個廢人。”

為了鼓舞李化武,醫護人員給他講述前蘇聯衛國戰爭英雄保爾·柯察金的故事,一遍遍給他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慢慢地,李化武被保爾·柯察金崇高的道德風尚、高昂的革命激情、奇跡般的生命活力和鋼鐵般的堅強意志感動了,決心也要像他那樣去生活,替逝去的戰友們,堅強地活著。

打小就過苦日子的李化武,不願輕易向現實屈服。他説,只有把自己的困難解決了,才能更好地為黨工作,為人民服務。

下定決心後,李化武選擇從學習吃飯開始改變。

他在斷臂上繫上手帕,用牙齒將手帕勒緊,吃飯時將勺子插到手帕裏,再哆哆嗦嗦慢慢往嘴裏送飯菜。

剛開始,無論李化武怎麼努力,也送不到嘴裏……一旁的醫護人員心疼地説,“要不算了吧,我們給你喂。”

謝絕醫護人員的好意後,李化武咬牙繼續,一次失敗,來第二次,第二次失敗,來第三次。勺子脫落了,他就請醫護人員幫著撿起來,插進手帕裏……當把第一口飯菜吃到嘴裏時,他激動得淚流滿面。

李化武終於可以熟練地用湯勺吃飯了。往往一頓飯下來,渾身是汗,他卻信心大增,接著學會了用斷臂穿衣、洗漱……

“一個人身體殘疾並不可怕,最可怕的是思想殘疾!”1956年進入四川省革命傷殘軍人休養院休養後,看到身邊的同志們都積極學文化、學器樂、學書法,不甘落後的李化武一心想著摘掉文盲帽子,他便嘗試在斷臂上用布條綁著筆練習寫字。

剛開始,筆一接觸到紙上,斷臂便止不住地抖,筆像脫韁的野馬般難以駕馭,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寫不出一個字不説,還經常把紙給戳破了。

“未必就要被學寫字給難倒?”“光會説,不會寫該也不得行哦”……憑著一顆越是艱難越努力的心,李化武不僅學會了寫字,還掌握了1500個漢字。

在面對失明、截肢等同志悲觀泄氣時,李化武便主動陪他們曬太陽、讀書、看報,並給他們分享戰勝困難的辦法及自立自強生活的技巧……

憑著良好表現,李化武被評為二等休養模範,並在1956年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産黨。

這一年,經戰友張光龍牽線搭橋,李化武認識了南充市南部縣19歲的姑娘楊正清。兩人一見傾心,領證結婚。

鮮花獻給老戰友

離院返鄉 挑起重擔不落後

1957年5月,休養院課餘演出隊成立。李化武和5名上肢殘疾的戰友苦練了一個多月,學會了吹口琴,能演奏《志願軍戰歌》《我是一個兵》等曲目。

1958年5月,李化武隨演出隊到北京進行了1個多月的演出,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及社會各界廣泛關注,隨後又在全國巡演。

10個多月裏,李化武和演出隊員們走遍了大半個中國,在天津、南京、上海等城市巡演321場,觀眾上100萬人次……巴金撰文盛讚這是世界上“第一個特殊的演出隊”,郭沫若為他們寫下詩歌《把紅旗插遍在地上和天上》……

通過巡演,李化武切身地感受到:新中國在中國共産黨的領導下,全國各地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讓李化武的思想再次發生了重大轉變——“我是一名共産黨員,還這麼年輕,沒得手,口還能説,腿還能走,難道要在休養院住一輩子?!”

“不,絕對不能!”李化武向休養院交了申請書,重返農村,去支援農業建設,為人民造福。當時,領導擔心他身體吃不消,多次申請都未同意。經他再三請求,才同意讓他回去試一試,不行再回來。

經四川省民政廳批准,1963年3月,李化武辦理了分散供養手續,回到中漕村。

1966年,大女兒出生,加上父母年紀漸大,家庭負擔日益加重,李化武決定參加農業生産。

説起李化武學習幹農活的情景,雲霧村80歲的村民徐懷喜感嘆著他的不易:“他學耕田是吃了苦頭的,肩胛窩要放一根長長的使牛棍(當地方言,意為驅趕牛的木棒),牽牛繩只能纏繞在斷臂上。牛稍一跑快,就把他的斷臂拉出了血,第二天又紅又腫。一腫就是大半個月……”

“旱地、旱田還好,耙冬水田最難。”李化武依舊記得第一次學耙冬水田的場景:沒有手牽牛鼻繩,就把牛鼻繩套在我一隻禿肘上。沒有手去掌耙尾,就在耙尾上套個圈圈,把另一隻禿肘肘穿在圈圈裏。開始時,踩不住耙,牛往前一跑,就把他摔在了田裏,一身又是泥又是水,冷得發抖……

儘管又苦又累,很多時候被摔成了泥人,腿腳也受了傷,但想著把冬水田耙好了,蓄好了水,來年的豐收也就有了保障,他便咬緊牙關堅持了下來。不知道在冬水田裏滾了多少回,終於學會了耙冬水田。

就這樣,凡青壯勞動力能幹的活,李化武都衝鋒在前搶著幹,每天都是滿分的工分。

回鄉後,儘管李化武在生産生活中流汗又流血,但他從未想過再回休養院。

樂於助人 樂觀豁達不伸手

窮苦出身的李化武知道農民的苦,總是盡可能地幫助鄰里,鄰里對他這個“見過世面”的人也很信賴,遇事也會首先想到他。

1976年冬,李化武妻子生病,在旺蒼廣旺礦務局職工醫院住院。幾個月大的小兒子腹瀉,在兒科治療。這時,同村的張懷林患病,家屬將其也送到這家醫院,希望李化武能照顧一二。

可當時醫療條件有限,只有鄰近的綿陽一家醫院才能醫治。

“我送老張去綿陽治病。”李化武沒有絲毫猶豫,他給妻子做思想工作,別人有困難就得搭把手,自己的利益是小,能幫人一點是一點……

次日,李化武帶著張懷林及其家屬步行幾十公里到旺蒼縣白水鎮搭乘前往綿陽的火車。下午,在到醫院辦理入院時,醫院要求交100斤糧票。

在那個年月,糧票非常珍貴。一時間,100斤糧票,哪去湊?

張懷林家屬説,那我回去賣糧。

“你留在這裡,我回去。”李化武將其攔住,“就算賣了屋裏所有糧,都還不夠,況且時間也來不及,我回去想辦法,你放心。”

李化武連夜搭乘火車返回廣元,天麻麻亮時就回到了縣上,借來100斤糧票,又馬不停蹄地搭乘火車到了綿陽,直到幫張懷林辦了入院手續,才趕回旺蒼照顧妻兒。

一個月後,妻兒出院回家,張懷林也治療歸來。張懷林一家千恩萬謝,李化武説:“別感謝我,你們要感謝黨和政府,我是一名黨員,只是做了我該做的。”

“妻兒需要我的肩膀,人民更需要我的脊梁。”別人的困難,李化武從來都是盡力幫助。

令人難以置信的是,土地包産到戶後,李化武和妻子勞作不輟,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到山溝裏挑水,白天在地裏躬身勞作,夜幕降臨才背著柴禾回家,靠一滴一滴的汗水,辛辛苦苦拉扯大了6個子女。

1991年,為了陪小女兒和小兒子讀書,李化武一家移居廣元城區,組織上問他生活有什麼困難,他笑道:“錢多有錢多的用法,錢少有錢少的用法,請組織放心,我們一家的日子過得挺好的。”

再後來,在政策允許範圍內,組織上為李化武一家協調住進一套在1樓的住房。結果,7樓是一位老幹部,因腿部受傷上樓有些吃力。李化武知道後,主動同這位老幹部進行了互換。

“身為一名黨員,有困難就要上,有榮譽就要讓。”李化武就是這樣,心裏永遠想著別人,也不因自己的困難而向組織索取。

熱心宣講 以身示範不計較

“同志們,刀不磨要生銹,人不學習要落後……”回到農村後,每天早上社員們出工時,李化武就會挎上自製的鐵皮話筒,站在山樑上向大家宣傳黨的方針政策。

“那些年,他是廣元的‘大紅人’。”紫雲小學退休教師李開祥介紹,他講課的主題是憶苦思甜,講述的內容是他上戰場的親身經歷,高年級的學生深受震撼,感動得流淚,低年級的學生也被他身殘志堅的故事激勵著……

當過生産隊隊長的徐懷喜説,“李化武給黨員幹部講的那些親歷故事,大家感觸頗深,他用實際行動教育黨員幹部勇於擔當和付出。他的精神一直影響著大家。”

重返農村後直到現在,李化武不計報酬,不計得失,堅持走進學校、機關和企業,為幹部群眾做宣講、作報告。

“李化武給師生宣講時,一講就是近2個小時,這樣的堅持本身就是一種激勵。”元壩中學高一七班班主任李睿介紹説,她在班會課上,也經常向學生講述李化武老戰士的感人事跡,因為有老一輩的付出和犧牲,才有了我們如今幸福安寧的生活,教育引導學生們熱愛我們的黨和國家,從小樹立遠大志向。

在李化武兒子李開傑的手機裏,保存著許多李化武宣講時的視頻。“近年來,儘管父親年齡增大,身體大不如前,但他依然熱心去學校、機關或企業做宣講。” 

每逢宣講時,李化武總是身著老式軍裝,精神抖擻,既講述當年的故事,又貼合時代氣息暢談感受,很快便引發聽眾共鳴,掌聲經久不息。而他用殘臂敬的軍禮,更是讓現場聽眾以及廣大網友熱淚盈眶…… 

李化武滿足地説,“組織上給我的待遇非常好,每月按時給我發放傷殘撫恤金、護理費等,市、區領導對我也很關心,經常來我家看望、慰問。只要腳還能走,嘴還能動,我就要繼續發揮餘熱,當好宣講員……” 

這,也正如李化武在入黨申請書中所寫:“我一定把黨和人民的利益放在前面,把自己的一切交給黨和人民。”

退伍本色不改,到老初心不變。李化武以其“踐行初心、自立自強”的精神,激勵和感動著廣元這片紅色土地上的黨員幹部群眾,奮發向前,幹事創業!(黃毅 唐彪  部分圖片由昭化區委宣傳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