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廣元:“老”蠶桑迸發“新”活力

來源:中國網 時間:2021-07-12 18:19:09 編輯:王梁 點擊:

盛夏七月,位於四川廣元市朝天區水磨溝鎮菜壩河村蠶桑産業示範基地,一片片密植桑林隨風起伏,一壟壟一行行,如碧浪般美麗翻涌。

剪切桑葉

桑樹不高,卻枝葉蔥蘢,每一片葉子都肥美多汁,綠得精神。58歲的菜壩河村群眾楊長珍穿梭在桑樹間,快速地採摘桑葉,手腳麻利的她,一天可採摘桑葉500多斤,日工資達一百多元。十多分鐘後,這些新鮮的桑葉,在經過殺菌、剪切後,被均勻地鋪灑在蠶床上,成為了蠶寶寶們的美味佳肴。 

“若得一季蠶,可抵半年糧。”據了解,菜壩河村平均海拔900米,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光照充足、雨量適中、氣溫適宜,是發展桑蠶産業不可多得的“寶地”,種桑養蠶歷史可追溯到30年之久,但基本上都是以農戶零星養殖、自産自銷為主,規模小且不能産生明顯的經濟效益。

如何才能讓“老”蠶桑産業迸發出“新”活力,為鄉村振興注入源源不斷的新動能?2018年,經過多方考察研究,菜壩河村把蠶桑産業確定為村級産業發展的主攻方向,引進優質合作社——金達專業合作社,按照“合作社+基地+農戶”模式,流轉撂荒山地200畝,規模化種植生態密植桑樹20萬株,建設標準化蠶房600平方米,探索生態發展與産業富民有機結合的新路子並成效初顯。

喂蠶

步入蠶房,從下往上一排排整齊擺放的蠶床上,密密麻麻的爬滿了白白胖胖的蠶寶寶,屏住呼吸仔細聆聽,依稀能聽到蠶寶寶集體吃桑葉的沙沙聲。今年50歲的徐曾保,負責蠶房日常管理和技術指導,擁有 20多年養蠶經歷的他,説起養蠶如數家珍。據徐曾保介紹,第一批夏蠶共培育蠶種120多克,目前已達五齡蠶,再精心培育一星期左右即可摘繭出售,預計可採摘優質鮮繭1000余斤,産值2萬餘元。

“每年養六季蠶,待2023年桑樹進入盛産期,年可養蠶600張,産繭2萬餘公斤,實現産值近百萬元。”徐曾保説,合作社每年按比例向村集體經濟組織進行紅利分配,2020年,全村每人平均分紅達108元。除此之外,合作社還帶動附近30多名留守勞動力常年在基地務工,年均增收2萬元以上。
 

桑養蠶、蠶結繭、繭抽絲、絲織錦繡,如今,在朝天區連綿的大山裏,撂荒山地搖身變成“桑田”,廣大群眾致富增收的夢想正一步步成為現實。
 

據了解,蠶桑産業是朝天區五大農業特色産業之一,2020年,該區蠶桑産業覆蓋全區8個鎮20個村1萬餘農戶,標準化桑園達3萬畝,養蠶17000萬張、産繭13000擔,“桑、蠶、繭、絲”産加銷一條龍、農工貿一體化的全産業鏈發展格局業已形成,年各類綜合産值達1.2億元。朝天區作為廣元唯一一個省級蠶桑標準化建設示範縣區,被省農業廳納入全省30個蠶桑産業發展重點縣區之列。(張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