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三月和暖的風從山崗輕輕拂過,在一片青蔥中,朝天區沙河鎮羅圈岩村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變得更加美麗而富有生機。
“搬出了破舊的木架子房,住進了獨幢的小別墅。”“家門口有了産業園,發展産業、務工兩不誤。”“環境美、設施全,農特産品通過益農社在家門口就能賣出好價錢。”“每年還能領到集體經濟分紅。”……歷數近年來生活發生的巨大變化,安置點群眾有講不完的話、道不盡的激動和喜悅。
走進安置點70多歲的貧困戶張文貴老人家裏,窗明几淨,各种家具家電一應俱全,而最惹人注目的,無疑是擺放在電視櫃上他和老伴新拍的婚紗藝術照。“沒搬遷以前,住在山溝裏,土木結構的房子,又潮又黑,還不通公路,每年過年,娃兒們回來吃口飯就走了,都不在家裏住。自從搬進新房,幾個孫娃兒們一到放假就回來,住到開學了都不想走!”話語間,張文貴老人喜笑顏開。
羅圈岩村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
為了確保群眾“搬得出、穩得住、逐步能致富”,集中安置以後,村上在離安置點600米遠的地方修建了養殖場,張文貴老人一手養殖技術有了“用武之地”。“我喂的是糧食豬,品質高、味道好,過年那段時間每天都有人來買豬。”張文貴老人掰起手指算了算:“2020年至今,一共出欄育肥豬40余頭,毛收入超過20萬元,不比年輕人在外打一年工掙得少哦!”
“玉帶”盤山環繞、“洋樓”錯落有致、民宿古樸典雅、荷塘風景如畫、老少喜笑顏開。而如今,走在羅圈岩村,嶺上人家養心谷、高山蔬菜體驗帶、嶺上荷花觀光帶、田園採摘體驗區、生態養殖區、生態種植區的“一谷兩帶三區”格局已然形成,助推該村群眾年每人平均收入從2014年的1600元躍至2019年的12900元。
羅圈岩村的蝶變,得益於朝天區把易地扶貧搬遷作為破解深度貧困的精準戰略。
“功能表式選擇、差異化補助”的科學安置模式,“1+6”易地扶貧搬遷政策體系,“三級三會”“五級三公示”“一戶一檔”的創新做法……“十三五”期間,朝天區累計完成易地扶貧搬遷投資51846.3萬元,實施易地扶貧搬遷2625戶9086人,建成集中安置點13個。
據介紹,2017年,朝天區成功承辦全國易地扶貧搬遷現場會,榮獲全省易地扶貧搬遷專項考核第2名;2018年,“功能表式”易地扶貧搬遷經驗作為全國脫貧優秀案例,成功入選由人民日報和中國扶貧基金會聯合舉辦的“大國攻堅·決勝2020”國家級論壇;2019年,經驗文章《推行功能表式搬遷 實現高品質脫貧》入選“中宣部慶祝新中國成立70週年期刊主題宣傳優秀選題”。
水磨溝鎮“幸福裏”安置小區
而在距羅圈岩村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50余公里的水磨溝鎮“幸福裏”易地搬遷安置小區,超市、籃球場、圖書室、老年人活動中心……一應俱全。從偏遠的旮旯裏搬到現代化小區,因左股骨頭壞死被評為四級肢體殘疾的53歲貧困戶謝廷國一家五口,不僅住進了125平米寬敞亮堂的大四室,還享受到了各種便捷的服務配套設施。
“今年種植了5000椴天麻,剛剛下完種,預計年産值超過10萬元。”謝廷國一邊忙著給種植好的天麻打圍欄,一邊告訴筆者,2020年,他種植了商品天麻1600多椴、培育零代天麻種子300余平米,因為遭受野豬的損害,收入減了半。今年要全部打上圍欄,心裏才踏實。
“只有自強不息,才能讓日子越過越好。”在扶貧小額信貸和産業發展資金的支援下,謝廷國靠著種植天麻,2017年,順利摘掉“窮帽子”;2018年,還在安置小區購置了兩間門面房,作天麻存放、銷售用。同時,謝廷國還帶動了周邊20余戶農戶發展天麻産業、預計年均戶增收超過1萬元,成為了當地名副其實的致富帶頭人。
“搬出好事連連,遷出嶄新的幸福生活。”朝天區一邊繪下扶貧搬遷的美好藍圖,一邊進行如火如荼的脫貧奔康産業實踐,統籌推進“三園”聯動發展,探索出了“搬遷+”的産業發展模式,構建起了五大特色農業唱主角,其他特色産業競相發展的良好格局,演繹出了一幕幕貧困群眾奮力脫貧、致富奔康的幸福事,群眾笑容常駐臉上、喜悅時時盪漾心頭,他們都感嘆説,“全靠黨的好政策,我們不僅住上了好房子,還過上了好日子!”(張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