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宗輝(左)與村民討論果樹管理
“張書記,儘管您沒在西衝村擔任第一書記了,但我們永遠不會忘記您的付出。”近日,石棉縣栗子坪彝族鄉西衝村脫貧戶吉克阿薩,讓孩子當起了“翻譯員”,再次表達出自己對張宗輝的感謝。
張宗輝被西衝村當地群眾親切地稱為“木呷書記”(彝語意為能幹的書記),雖然他已於今年6月回到石棉縣生態環境局工作,但在接到吉克阿薩的電話後,仍然倍感親切。
翻開張宗輝電腦上的照片和彙報材料,以及珍藏的7本筆電,便能看到他過去5年來從事脫貧攻堅工作的成績。在他帶領下,西衝村于2018年實現村摘帽、戶脫貧的目標。在談及擔任西衝村第一書記的感悟時,張宗輝認為信任最重要。
用心付出,架起為民服務“連心橋”
2015年8月31日,是張宗輝與西衝村“結緣”的第一天,對該村的第一印象,他用“荒涼”二字來形容。
西衝村曾是全鄉唯一沒有硬化村組公路的村落,村民出行十分不便,全村飲水設施老化嚴重。同樣,通信設施也嚴重滯後、電網基礎薄弱、未建有文化室和衛生室等基礎設施問題,也阻礙著當地的發展。
“既然問題多,那就一件件梳理並解決,畢竟辦法總比困難多。”隨後,張宗輝用3個月時間完成全村農戶全覆蓋走訪,廣泛聽取村民意見建議後,對標梳理貧困村脫貧存在的短板,提出了“基礎先行,服務提升”的工作思路,將需要解決的問題“項目化”,整合各幫扶單位資金。僅2018年,該村便累計實施脫貧項目21個,儲備項目5個。截至2021年6月,投入該村的資金已有1000余萬元,用於硬化道路、平整院壩、改造飲水設施、亮化路燈等。
看到村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當地村民也對這位第一書記逐漸信任起來。特別是在張宗輝幫助大家解決了存在已久的土地租賃問題後,大家對他的信任度極大提升。
作為傳統的農耕村落,西衝村以種植傳統農作物為主,曾經還有著栗子坪彝族鄉“糧倉”的稱號,多達1300畝的耕地,也成為當地群眾賴以生存的根本。
“可以説是‘成也土地,敗也土地’,當時大家也想過通過調整農業産業結構,將土地出租給客商種植林下魔芋及套種花椒。然而,由於魔芋種植面積小、缺乏管理,加上客商經營不善,最終還與群眾産生了經濟糾紛。”張宗輝説,了解到這一情況後,他多方奔走協調,最終達成讓客商結清勞務費,並用魔芋抵消土地租賃費的形式,成功卸下了群眾心中的一塊“大石頭”。“怎麼也沒想到這筆錢能要回來,更沒想到這些魔芋能成為我們村此後的致富産業。”當地村民盧萬兵説。
2016年10月,西衝村種植的第一批魔芋上市,可由於市場價格不佳,群眾又對繼續種植産生疑慮。張宗輝見狀,便挨家挨戶勸説,從而穩定了人心。次年,魔芋價格高漲,村民們終於將魔芋賣出了好價錢。到2020年,魔芋種植已在該村紮下根來,並成了當地的致富産業。
在解決産業空心化問題上,當地駐村工作隊和村“兩委”不斷發力,積極探索出中高山産業新路,明確了“高山蔬菜、林下魔芋、套種花椒”的産業結構。5年來,西衝村已發展魔芋500畝、花椒300畝、二荊條180畝、茄子60畝等,傳統作物面積減少70%,年均産值達80萬元左右,當地村民的每人平均收入實現翻番,産業增收長效機制逐漸形成。
經過多年努力,西衝村的産業發展從無到有,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張宗輝在西衝村站穩了腳跟,而村民們也把這個漢族小夥當成了自家人。
紓解難題,為長遠發展打牢基礎
為進一步密切幹群關係,促進當地平穩發展,2016年12月,西衝村重新選舉村黨支部書記;2017年3月,又選舉了村主任和其他村幹部,增強了村“兩委”的工作戰鬥力。
同時,張宗輝還通過採用真情化解矛盾的工作措施,帶領駐村工作隊率先垂范,主動認領矛盾糾紛臺賬。能夠解決的問題及時解決,不能解決的問題也要告知其原因,不厭其煩解釋,疏導群眾思想,並且每月要在駐村工作隊會議上,向大會報告化解問題的相關情況。“我一直告訴當地的村幹部,要站在群眾的位置上考慮問題,要明白自己肩上的責任。”張宗輝説,要讓大家感受到駐村工作隊和村“兩委”以真心換民心的決心。
在各級幹部的努力下,西衝村村民也深受感染。在一次工作座談會上,當地村民給張宗輝送來了一封感謝信,在信件最後,許多村民還蓋上了自己的手印,以此表達他們內心的感激之情。“有你在村上,我就放心”“張書記,西衝村的群眾都感激你,我們貧困戶信任你”……這是張宗輝駐村離任時,當地幹部、村民對他説過的話。
今年7月,張宗輝正在餐館就餐時,服務員突然送來了一箱豆奶。張宗輝了解後得知,這是西衝村在外就讀的大學生暑假回鄉勤工儉學,恰好碰到張宗輝,於是便以此舉表達自己的心意。“當時非常感動,學生們還告訴我,要不是得益於脫貧攻堅的開展,他們可能很難依靠讀書走出大山。”
在2015年之前,西衝村沒出過1名大學生,村上70%都是文盲,會説漢話的村民也僅佔少部分。而隨著一系列教育幫扶措施的落地,2016年至2020年,西衝村考上本科的大學生就有20余人。
基礎設施築牢發展之基、産業振興增強發展後勁、教育扶貧再添活力……如今,西衝村正朝著幸福美麗新村不斷前進,並走出了一條屬於自己的鄉村振興之路。(楊本江 吳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