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果、藥”帶來幸福天

——走進雅安百公里百萬畝鄉村振興産業帶上的小村落

來源:雅安日報 時間:2021-07-23 08:08:22 編輯:羅鎮 點擊:

編前語:

從2012年到2020年,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雅安市農業農村發展勢頭強勁,取得了全方位、多層次、全覆蓋的階段性成就。特色優勢農業蓬勃發展,百公里百萬畝鄉村振興茶産業帶、果蔬産業帶、果藥産業帶佈局全面形成,為雅安市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奠定了堅實基礎。即日起,本報推出“從脫貧到振興·為建黨百年獻禮”系列報道,全面展示雅安鄉村從脫貧到走向振興的過程。
統計數據顯示,2020年,雅安市第一産業增加值實現151.8億元,同比增長5.8%,增速居全省第二位,創近年來新高;全市農民每人平均年可支配收入15890元、同比增長8.9%,增速居全省第九位;全市綠色(有機)農業示範基地面積、綠色(有機)食品認證數量,雙雙位居全省第一。
2021年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起步之年。走進雅安市一個個幸福美麗的小村落,愈來愈新的田園裏,産業之美美景迭出,發展之力力入心間。
漢源縣清溪鎮同心村滿山遍野的甜櫻桃樹 漢宣供圖
鏡頭一:名山區前進鎮雙龍村 茶葉,打開振興之路的“金鑰匙”
夏天的驕陽,讓上午也變得燥熱。在雲臺山國家農業公園萬畝茶園裏,是一派繁忙景象。
背著綁了遮陽大傘的背簍,村民詹朝芬手指如彈琴般翻動。須臾之間,一芽兩葉的鮮嫩綠葉就與茶樹分離,再被準確無誤地扔進背簍裏。
“現在摘的是夏茶,14元/公斤,熟手每人每天能摘約10公斤。”詹朝芬説,今年茶葉價格不錯,每畝基本都能賣近8000元,“等採完這批茶,就準備修枝,給後續茶園管理打基礎。”
詹朝芬所在的雙龍村曾是建檔立卡貧困村。脫貧攻堅中,該村茶園量質齊升,不僅茶葉種植面積達到3938畝,更是在蒙豐、精紅和碧雲三家專業合作社的帶動下,實現了全村684戶2335人同增收、共致富。
不僅是合作社給力。如今的雙龍村還擁有10余家茶企,躍華茶廠老廠是其中之一。“這家企業的存在,有效解決了過去茶農賣茶難、茶價低等一系列問題。”雙龍村村委會相關負責人説。
茶葉讓村民們腰包漸鼓,而連片鬱鬱蔥蔥的茶園也成為一道風景。眼界漸寬、思路漸開的村民們萌生出新想法:依託茶園盤活閒置資産,開辦集種植、體驗、餐飲、住宿為一體的“茶家樂”。
“我準備在閒置的池塘中養小龍蝦,把茶和垂釣結合起來。”“我準備鑽研幾道融合茶香的特色菜品,肯定受歡迎。”“我準備在家裏開手工茶作坊,並融入體驗制茶等旅遊元素。”……村民們暢所欲言。
村民們的所想,也是雙龍村村幹部們的所思。立足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積極探索、大膽創新,駛入一條屬於雙龍村的振興發展快車道,成為大家的一致目標。
打造特色民宿、村級茶旅環線、生態標準化養殖場、休閒垂釣基地……“農旅+茶旅”發展模式愈發清晰,成為雙龍村村民過上更加幸福生活的“金鑰匙”。
鏡頭二:漢源縣清溪鎮同心村 果,奏響夏收幸福序章
從曾經的建檔立卡貧困村,到今日産業興旺、生活富足的幸福美麗新村,海拔1800米的漢源縣清溪鎮同心村,只用數年就實現蝶變。
幸福的秘訣在哪?“你看,這漫山遍野的經果林,就是答案。”同心村鄉村振興第一書記姜晶底氣滿滿地説。
早在21世紀初期,同心村就曾嘗試種植甜櫻桃和花椒。但因缺乏管理技術,産業始終不成規模,品質也長期在低位徘徊。
以災後恢復重建和脫貧攻堅雙融合為契機,同心村依託雅安市百公里百萬畝鄉村振興産業帶的打造,以系列扶貧惠民政策為支撐,結合自身在土壤土質、氣候環境等方面的優勢,將發展壯大特色經果産業作為脫貧增收致富的方向。
以實現治理一條河溝、建設一個新村、帶火一片産業、致富一方百姓為發展目標,同心村村民和扶貧幹部同心向前。
冬去春來。4000畝的甜櫻桃和花椒,如今已成為當地群眾穩增收、能致富的依靠,併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注入了強有力的發展後勁。
“今年甜櫻桃收成不錯,畝産值可達到2萬—3萬元。”剛入夏,同心村就用夏收滿筐碩果,奏響了新一年“果經濟”的生動樂章。
昔日荒山化作果林,今朝窮村變富鄰。近年來,已嘗到“念好‘綠字經’青山就能變‘金山’”甜頭的同心村人,再次以探索實踐走上了發展振興的新路。
打造更加精細化、標準化、體系化的現代農業;探索充分利用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讓黨員示範戶加入其中,深化“專合社+農戶”形式,帶動更多農戶發展……共同構成了同心村續寫幸福的發力方向。
“以農旅融合為例,為避免同質化,村里正探索建立特色民宿聯盟,通過更規範的打造和管理,讓新業更有‘錢’景。”姜晶説。
鏡頭三:寶興縣隴東鎮趕洋溝村 藥材,村民幸福笑顏的緣由
寶興縣隴東鎮趕洋溝村(由崇新村與新江村合併而來)地處寶興西河,海拔1500米至2000米的適宜氣候,為這裡實現中藥材産業從傳統種植向規模化、標準化轉型,奠定了基礎優勢。
得天獨厚的生態優勢,使這裡成為寶興壯大中藥材産業的核心區域。去年,以該村為核心打造的萬畝道地中藥材基地正式建成。經提質增量、打造提升,趕洋溝村中藥材種植面積已達15000余畝,每人平均面積超13畝。
2015年首批脫貧的熊洪濤,種有以雲木香、川牛膝、厚樸、黃柏為主的60畝中藥材。“現在正是雲木香盛花期。”騎著摩托車行至大圓包(小地名)又一個山坡,成片的暗紫色花朵如圖畫般呈現于眼前。
一天的忙碌就此開始。熊洪濤夫妻倆嫺熟地將雜草連根拔起、聚攏,準備發酵後變肥還田。
“算上藥材和務工,去年全家每人平均純收入超過2萬元。”熊洪濤説,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肯定會有不少配套政策,他會繼續好好幹,把日子過得更好。
把夢想付諸行動的村民還有很多。今年3月,村民楊健帶頭試種了臨江百合,面積約0.3畝。“塊莖、花朵均可食藥兩用,花還可作為化粧品原料。”楊健説,按計劃,如果10月投産後産量、藥效達到預期,他將以自繁自育方式擴大種植面積,屆時每畝純收入可達上萬元。
將中藥材種植與旅遊融合,也是趕洋溝村的新發展方向。
趕洋溝村黨總支副書記黃波透露,依託靠近國家4A級旅遊景區東拉山大峽谷的優勢,一批如旅遊廁所、遊客接待中心等設施,將從今年起按寶興縣相關規劃在趕洋溝村逐步配套,助力該村探索農旅融合新路。
“一邊是藥材能致富,一邊是旅遊能增收,日子肯定更美好。”遙想今後的生活景象,黃波臉上滿是笑容。(孫振宇 胡月 吳丹)